【关键词】 放射性食管炎;益气活血化痰方;复方合剂;中医疗法
食管癌和肺癌是两种常见恶性肿瘤。对40%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来说,放射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食管癌属于对化疗不很敏感的实体肿瘤,放射治疗作为食管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已沿用多年,分为根治性、姑息性、术前或术后辅助放疗。放射治疗在食管癌和肺癌中的广泛应用,使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但有效的照射剂量也导致了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当食管受到20~30 Gy的剂量时即可发生放射性食管炎[1],严重者出现胸部剧痛、发热、呛咳、呼吸困难、呕吐、呕血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导致放疗中断。笔者在临床中,针对放射性食管炎表现为吞咽疼痛伴梗阻感及痰多和放射治疗易对人体正气造成损伤的特点,予以益气活血化痰治疗,并配合口服复方合剂进行食道局部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行纵隔放疗的肿瘤患者。共纳入120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中药汤剂加复方合剂治疗)、对照Ⅰ组(单纯中药汤剂治疗)、对照Ⅱ组(单纯的复方合剂治疗)、对照Ⅲ组(一般支持治疗),每组30例。4组患者性别、年龄、体力状况评分和原发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4组患者一般资料
1.2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肿瘤放射治疗学》放射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2]:纳入患者在放射治疗开始后2周或数周内出现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尚有进食挡噎及进食不畅感,食管镜检示黏膜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等。
1.3 中医辨证标准
患者纳差乏力,吞咽不利,吞咽时感食管内挡噎、异物感或灼痛,胸郁闷不适及背部沉紧感,或痰涎壅盛,舌质紫黯,舌面或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舌苔黄厚,脉沉细或弦细。具有以上症状时视为气虚血瘀痰阻证。
1.4 纳入标准
①经细胞学或病理学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且需要进行纵隔放疗者;②既往3个月内无放疗史,无食管病史,无消化不良及肠胃道梗阻等药物吸收障碍性疾病;③无放疗禁忌证;④放疗过程中均未行同期化疗;⑤预计生存期&>3个月;⑥卡氏评分&>60分;⑦依从性良好;⑧治疗组患者符合中医气虚血瘀痰阻证型且愿意服用中药汤剂。
1.5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②有精神病者;③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普鲁卡因皮试阳性者;⑤有呕血、咯血等出血倾向者;⑥严重恶液质者;⑦有放疗禁忌症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患者放疗量均为60~70 Gy/6~7周,采用6 mvX射线,直线加速器固定照射技术(DT2 Gy/次,5次/周),有效放射野6 cm×10 cm~12 cm×16 cm。先采用前胸后背对穿照射,肿瘤剂量DT 38~40 Gy,然后再设角度避开脊髓,对原发病灶及纵隔追加剂量DT 20~30 Gy,食管包括在放射野内,长度约6~16 cm。
治疗组:自放疗之日起到放疗结束,每日均服用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汤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药物组成:黄芪30 g,太子参15 g,薏苡仁30 g,当归10 g,白术10 g,桃仁10 g,红花5 g,橘红10 g,苦参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炙甘草5 g。并配合服用复方合剂,药物组成:0.9%氯化钠注射剂500 mL、甲氧氯普胺注射剂100 mg、庆大霉素注射剂40万U、地塞米松注射剂20 mg、2%普鲁卡因注射剂30 mg。复方合剂的服用时间及方法:患者服药前先做普鲁卡因皮试,阴性者自放疗之日起开始服用,每日晨起后、三餐餐后30 min、晚睡前各服15 mL,缓缓吞服后平躺30 min,以利药物在食管中的时间增长,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对照Ⅰ组:未服用复方合剂,余治同治疗组;对照Ⅱ组:未服用中药,余治同治疗组;对照Ⅲ组:自放疗之日起仅予对症支持治疗。
2.2 观察指标
①放疗期间患者每周查1次血常规;②放疗期间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③放疗前后各查1次心电图及肝、肾功能;④症状出现时和放疗完成时各查1次食管镜检,观察放射性食管炎的病变程度。
2.3 疗效标准
2.3.1 急性放射反应分级标准 依据美国放射肿瘤学协助组制定的急性放射反应标准评定。0级:无变化;1级:轻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或须用表面麻醉剂或非麻醉性止痛药;2级:中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须用麻醉性止痛药;3级:重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伴脱水,或体重比治疗前下降15%,须行鼻饲管,或静脉滴注或高营养物质;4级:完全梗阻、溃疡、穿孔、瘘管。通过观察治疗过程中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病程度来比较4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2.3.2 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根据KPS评分进行评价[3]。治疗后KPS评分增加10分或10分以上为提高,减少10分或10分以上为降低,变化在10分以内为稳定。
2.3.3 毒副反应评价标准 参照WHO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分度进行毒性评价[4]。
2.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放射性食管炎发病时间比较
治疗组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病时间为放疗开始后(19.7±0.5)d,对照Ⅰ组为(16.3±0.4)d,对照Ⅱ组为(15.3±0.6)d,对照Ⅲ组为(14.5±0.5)d,治疗组发病时间明显晚于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各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情况比较
食管镜检查结果显示,4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性食管炎,但治疗组的发生率及病变程度明显低于其他3组(发病率χ2=33.24,P&<0.05;病变程度Hc=20.22,P&<0.05),具体见表2。表2 4组癌症化疗患者放射性食管炎的分级比较[例(%)]
3.3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见表3)表3 4组癌症化疗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例)注:2组比较,χ2=13.44,P&<0.05
3.4 毒副反应
放疗前后服用中药治疗组和未服用中药的对照组(对照Ⅱ组)的心电图和肾功能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毒副反应发生情况2组比较(例)
4 讨论
放射性食管炎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放疗开始后第2周或数周内。从中医角度讲,放疗可耗损人体正气和津液,气虚则无力运血,加之肿瘤的病程长,患者本身就气血亏虚,从而更易导致瘀血阻滞,又因耗损津液,炼津成痰,所以,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可以概括为气虚血瘀痰阻。遵循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的理念,在发病前开始服用益气活血化痰方药,并配合服用复方合剂。结果表明,治疗组的发病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发病率及病变程度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也高于对照组,使患者的放疗依从性增高。汤剂中黄芪、太子参、薏苡仁、当归、白术益气健脾;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半夏、苦参、陈皮、茯苓、橘红止咳化痰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解毒抗炎、增强免疫功能、加速机体因射线引起的损伤的修复作用;太子参对机体具有“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还可增强人体内的物质代谢;当归可减轻或治疗放射野区血管的肿胀及痉挛,防止血管变窄,加速血液循环,减轻放射部位的炎性水肿及感染,从而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5]。而复方合剂的联合用药,是中西结合的一种体现,使整体疗效与局部疗效有机结合。
此次临床观察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患者进行多次食管镜检的耐受性差,未进行放射剂量与放射性食管炎发病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密切观察。
参考文献
[1] 戈 伟,徐细明.肿瘤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62.
[2] 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618.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5.
[4] 王 沛.中医肿瘤手册[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83-385.
[5] 周立孝,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