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疗效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486 日期:2025-08-27 来源:论文网

       作者:于川,许世闻,李桂香,申斌

【关键词】 胃热湿阻型;肥胖症;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法是目前针灸科治疗肥胖症的常用方法,减肥效果良好,可明显降低体重及体重指数(BMI),能有效降低食欲,减少热量摄入,促进代谢[1]。但值得注意的是,肥胖患者来穴位埋线减肥时,大多都会有意地进行饮食或生活的调整,有时医师也会要求患者进行饮食调整,这就不能反映出穴位埋线减肥的真实疗效。故笔者从患者是否调整饮食为切入点,对穴位埋线治疗35例女性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0年WHO针对亚洲人发表的《对亚太地区肥胖及其治疗的重新定义》[2]:BMI=体重(kg)/身高(m)2。正常范围是18.5~22.9;23~24.9为超重;25~29.9为Ⅰ度肥胖;≥30为Ⅱ度肥胖;≥40是Ⅲ度肥胖。

  1.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1997年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的标准分为5型[2]。其中胃热湿阻型主要表现:肥胖,头胀,眩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脉滑数,苔腻微黄,舌质红。具备其中2~3项或以上,舌脉象基本符合者,即可诊断为胃热湿阻证。

  1.3 入选标准

  因肥胖的程度、性别、年龄等对减肥疗效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故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分层更加细化。BMI≥25且≤39.9;符合胃热湿阻型分型标准;年龄18~65岁;女性;坚持穴位埋线治疗连续2个疗程。

  1.4 排除标准

  年龄大于65岁或小于18岁者;继发性肥胖患者;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最近3个月接受其他任何方法减肥者。

  1.5 一般资料

  对2009年1-6月本院针灸科门诊减肥病历进行人工检索,其中符合上述入选标准有35例。治疗期间,提倡低脂、高纤维复合碳水化合物饮食,按低热量(2 480 kJ/d)、高蛋白(占总热量的52%,每日不少于35 g)、高纤维素饮食表饮食,限制饮酒、高脂、高糖饮食,每日做30 min有氧运动。但由于患者的个体生活条件及自律性的差异,部分患者未能按照医生的建议改善饮食方式,故根据治疗期间是否做到调整饮食方式将上述病例分为2组,来进行回顾性分析穴位埋线减肥的疗效。其中能按照医师的建议改善饮食方式的有16例,称为甲组;因各种原因未能改善饮食方式有19例,称为乙组。甲组平均年龄为(34.75±7.85)岁,乙组平均年龄为(37.63±4.71)岁,2组年龄比较,方差齐性检验F=2.77,P=0.041 9,方差不等用非参数秩和检验,Z=-1.210 6,P=0.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组Ⅰ度肥胖5例,Ⅱ度肥胖11例;乙组Ⅰ度肥胖3例,Ⅱ度肥胖16例,2组肥胖度比较,方差齐性检验F=1.63,P=0.320 1,方差相等用T-Tests检验,t=1.07,P=0.291 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6 治疗方法

  取穴:中脘、天枢(双)、气海、丰隆(双)、带脉(双)、梁丘(双)。操作:患者仰卧位,暴露所需埋线部位,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消毒好的线体,置于埋线针针管的前端,用镊子将线体推入针管。根据进针部位不同,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下,并根据穴位解剖特点,进一步伸入到穴位适宜深度。在获得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线体植入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出针后,立即用干棉棒压迫针孔片刻,并敷医用胶贴。继续下一穴位操作。

  10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均使用一次性微创埋线针及生物可降解的PGLA线体。

  1.7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疗程后的体重、BMI、腰围、腹围、臀围的变化情况。腰围测量位置:在水平位髂前上棘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腹围测量位置:经肚脐的腹部水平围长。臀围测量位置:前经耻骨联合,两侧经股骨大转子,后经臀部最突出处围长。测量时将软皮尺紧贴软组织,但不能压迫,测量值精确到0.1 cm,体重称最大称量120 kg,最小刻度0.1。

  1.8 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制定的“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3]。女性痊愈:BMI≤26;显效:BMI下降≥4,但尚未达痊愈;有效:2≤BMI&<4;无效:BMI&<2。

  1.9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若偏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体重、BMI比较(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腹围、腰围、臀围比较(见表2)表1 2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比较(—(—I)±s) 表2 2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治疗前后腹围、腰围、臀围比较(—(—纯)±s,cm)

  2.3 治疗后不同时点各项指标变化值的组间比较(见表3)表3 治疗后不同时点各项指标变化值组间比较(—(—标)±s)

  表3显示,治疗1个疗程后,2组的体重、BMI、腰围、腹围、臀围变化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的体重、BMI变化值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腰围、腹围、臀围变化值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 2组总疗效分析(见表4)表4 2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总疗效比较[例(%)]

  表4显示,2组肥胖症患者治疗后均有一定疗效,经秩和检验,P&>0.05,说明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肥胖是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结果,其中胃热湿阻型多为轻中度肥胖患者,多因胃热盛嗜食肥甘,食欲旺盛摄入量增加,食积郁而酿湿化热,炼液成痰,脂积湿阻,痰热湿浊膏脂聚集而发。故选用气海以调畅气机;胃经募穴中脘健运脾胃、消积化滞;胃经络穴丰隆调理脾胃、通腑化痰浊,以杜绝生痰之源;天枢配梁丘以疏导阳明经气,通调肠胃,抑制食欲;胆经带脉以调理经带,收紧腰腹。诸穴合用共达健脾化痰、清热祛湿、消脂之效。

  对于BMI在27~35范围的患者,每日热量减少1 260~2 100 kj,就可达到体重在6个月内下降10%的目标[4]。在患者前来采用埋线或针刺减肥时,部分患者会在治疗过程中调整饮食结构,而以往的埋线或针刺减肥的疗效研究中,很少与配合饮食组或单纯调整饮食组对比研究,因而也无法得知埋线减肥的确切疗效。本研究表明,治疗2个疗程后,2组的体重、BMI变化值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配合饮食调整组的总有效率要高于单纯埋线组。

  穴位埋线2个疗程治疗胃热湿滞型肥胖总体效果良好,可降低体重、BMI,腰围、腹围、臀围指标也有明显变化,这与埋线减肥能促进脂肪的良性再分布作用有关[5]。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腰围最先出现变化,不少患者体重下降缓慢,但腰围、腹围却有很大幅度的下降,说明此时患者体脂代谢状态及在体内的分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6]。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有:①对于肥胖疗效判定标准过于单一,仅考虑体重的变化。肥胖往往伴随一种或多种临床症状,肥胖女性经过埋线治疗后,周身症状如月经不调、睡眠、疲乏、肤色等都有明显改善,这些临床症状的改善更能反映出减肥的效果,如果能将主要症状的变化综合进来,则疗效评定会更为全面。②肥胖是一种慢性病,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多数文献报道的埋线减肥治疗时间是2个月,而疗效与疗程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会更显著。

参考文献


 [1] 李学惠,郭效德.对于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一些思考[J].中国针灸, 2009,29(7):572.

  [2] 白耀华.新的肥胖诊断标准[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29(4):178.

  [3] 危北海,贾葆鹏.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5):317.

  [4] 徐 斌,刘志诚.英汉对照针灸减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54.

  [5] 陶红星.针刺为主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4):169.

  [6] 王海桥,葛宝和,东贵荣.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不同证型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3):19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