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然运用加味过敏煎治疗过敏性疾病验案举隅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476 日期:2025-08-27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名医经验;马淑然;加味过敏煎;荨麻疹;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

  过敏性疾病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引起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类疾病。据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公布对30个国家进行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千万人)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1]。因此,治疗和预防过敏性疾患具有重要的意义。导师马淑然教授临床善用加味过敏煎加减治疗各类过敏症(如过敏性喘咳、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湿疹),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 加味过敏煎简介
  
  加味过敏煎由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蝉蜕各10 g,甘草3~6 g组成,其组方简单,药味平淡,但立方确有巧思,非常严谨。方中防风辛温解表、散风胜湿;银柴胡甘寒益阴、清热凉血;乌梅酸涩收敛、化阴生津;五味子酸甘而温,益气敛肺、补肾养阴;蝉蜕甘寒,散风除热、透疹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收有散,有补有泻,升降并举,阴阳并调,具有御卫固表、抗过敏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并有降低血清总IgE作用;五味子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并有拮抗炎性介质的作用[1];防风增强免疫功能,防风多糖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能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性[2];乌梅也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过敏作用[3];蝉蜕能抗组织胺、抗过敏、消除蛋白尿[4]。临证对于各种过敏性疾病都可以本方为主,结合辨证用药,结果均能收到较好疗效[5-6]。
  
  随证加减:①过敏性咳喘属风寒者加干姜、细辛、半夏;风热者加麻黄、杏仁、石膏、栀子、黄芩等;喘甚者加地龙;痰多者加莱菔子、紫苏子。②过敏性鼻炎,常加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通草;对冷热空气过敏者,常加黄芪、白术、桂枝、白芍等。③荨麻疹属风寒者,加肉桂、制附子、吴茱萸、桂枝、升麻;风热加薄荷、菊花、牛蒡子;血热者加牡丹皮、紫草、生地黄、玄参。④热毒内盛加金银花、连翘、忍冬藤、蒲公英等;脾虚者加木香、砂仁;湿热者加白扁豆、薏苡仁等。

  2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28岁,2009年5月17日初诊。患者诉双下肢、背部经常起风团、瘙痒,反复发作月余,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诊为过敏性荨麻疹。近日来,风团、瘙痒加重,面色萎黄,伴有腹泻、肠鸣音亢进、矢气多,舌质紫黯、舌尖赤,苔灰黄腻,脉弦细。辨证属脾虚兼湿热。拟方: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各10 g,葛根30 g,黄芩10 g,黄连6 g,党参10 g,茯苓30 g,生白术、炒白术各30 g,薏苡仁30 g,砂仁10 g,炙甘草6 g,桔梗10 g,山药、白扁豆、炒白芍各30 g,陈皮10 g,赤芍10 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剂后告愈。
  
  按: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即风团。本案以加味过敏煎抗过敏;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清热止利;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砂仁、桔梗、山药、白扁豆、炒白芍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药证相符,故用之获效。
  
  案例2:患者,男,26岁,2009年7月31日就诊。患者感冒月余,晨起咳嗽,喷嚏,鼻塞,鼻咽痒,遇风则喷嚏加重,伴有口苦,小便黄,自汗,舌边青,苔薄白,左脉关滑、寸尺弱,右脉沉弱。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辨证属于肺卫不固、肾虚兼风热。拟方:炒白术、防风、黄芩、地龙、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生甘草、蝉蜕、白僵蚕、玄参、麻黄根、栀子、通草、杏仁、川贝母各10 g,生黄芪20 g,浮小麦30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喷嚏减轻,余症好转。效不更方,继用原方7剂后,诸症消除。
  
  按:过敏性咳嗽又称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表现,主要为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1个月,常伴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少,运动后加重。本案用加味过敏煎抗过敏;加炒白术、防风、生黄芪、黄芩、地龙、蝉蜕、白僵蚕、通草扶正固表、疏风清热通窍;玄参补肾阴;浮小麦、麻黄根滋阴收敛以止汗;加杏仁、川贝母止咳润肺平喘。
  
  案例3:患者,男,46岁,2009年6月7日初诊。患过敏性鼻炎多年,反复发作,甚是痛苦。现自觉鼻塞,流黄涕,血压偏高,自觉头重脚轻,心悸时作,手足冷木,食后腹胀,舌黯红,苔薄黄,脉沉弦细稍数。辨证属于寒热错杂兼有脾肾虚。拟方:银柴胡、防风、乌梅、蝉蜕、甘草、地龙、党参各10 g,麦冬30 g,五味子、辛夷、黄芩、木香、砂仁(后下)各10 g,川芎15 g,川牛膝10 g,天麻10 g,钩藤30 g,桑寄生10 g,续断10 g,桂枝5 g,制附片(先煎)1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诸症减轻,食后腹胀、手足冷未愈,原方去木香、砂仁、桂枝、制附片,继服14剂,诸症消失。


 
  按: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为“鼻鼽”或“鼽嚏”,常反复发作,可常年性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不易根治。本案用加味过敏煎和黄芩、地龙抗过敏;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以止心悸;辛夷宣通鼻窍;木香、砂仁健脾和胃理气;桑寄生、续断补肝肾、强筋骨;川芎、川牛膝、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清热活血;桂枝、制附片散寒助阳。全方标本兼治,取效甚佳。
  
  案例4:患者,女,43岁,2009年3月12日就诊。自诉患颈部湿疹多年,呈斑疹、斑丘疹、丘疱疹,伴渗出,色红,抓痕,瘙痒剧烈,边界清楚,伴肛周瘙痒,腹泻每日1次,舌红,苔白黄水润。诊为湿疮。拟方:苦参10 g,土茯苓10 g,紫草30 g,生地榆、炒槐花、野菊花、银柴胡、乌梅、防风、甘草、蝉蜕、五味子各10 g,生地黄、玄参、麦冬、当归各30 g,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各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外治:红肿渗出处皮损以生大黄、芒硝各20 g,生地黄、紫草、地肤子、白鲜皮各30 g煎水,用棉签擦洗患处。二诊:药后皮损变薄,湿疹明显减轻,颈部皮损中央已恢复正常,稍觉痒感,肛周痒愈,伴便秘,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滑。上方去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加酒大黄(后下)3 g,再进7剂。前后用药月余,临床基本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本案用加味过敏煎抗过敏;苦参、土茯苓、紫草、生地榆、炒槐花、野菊花清热燥湿、凉血活血解毒;因其病程较长,病邪久稽而成瘀,故用当归养血活血;加生地黄、玄参、麦冬凉血滋阴;用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清热利湿;酒大黄通便。诸药合用,方证相应,疗效甚佳。

  3 结语 
  
  一般而言,过敏性疾病急性期以祛邪为主,常用治法有祛风、清热、燥湿、活血、止痒,但对慢性病程者则要与扶正药物配合使用。如案例1属脾虚兼湿热的荨麻疹案,以加味过敏煎与健脾祛湿的参苓白术散合用;案例2乃肺卫不固、肾虚兼风热的过敏性咳喘案,用加味过敏煎配合玉屏风散使用的同时,加入补肺固肾之品;案例3为过敏性鼻炎案,以寒温并用兼温补脾肾之阳。这种治疗思想体现了“治病求本”的理念,有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的治疗方法,值得深入研究挖掘。

参考文献


  [1] 钟南山.支气管哮喘——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35.

  [2] 高鸿霞,邵世和,王国庆.中药防风的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 11(4):12-13.

  [3] 李明.抗过敏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J].江苏中医药,2007,39(2):5.

  [4] 孙艳淑.略论肾病从风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30-31.

  [5] 俞柏贞.过敏煎临床应用举隅[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1):62.

  [6] 张振尊.张士卿教授应用过敏煎治疗小儿变态反应性疾患经验管窥[J].甘肃中医,2005,18(1):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