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失眠症;针刺;艾灸;百会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的维持发生障碍。长期失眠则会产生一系列精神及躯体症状,如伴有抑郁或焦虑状态等,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2007年5月-2008年12月,笔者在辨证前提下运用针灸治疗失眠症60例,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本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20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7.30±9.20)岁,平均病程(2.70±2.10)年;中医辨证分型:心脾亏虚型11例,心肾不交型13例,心胆气虚型9例,肝阳上扰型17例,脾胃不和型10例。对照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41±8.57)岁,平均病程(2.80±2.25)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制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有关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制定[1]:①几乎以睡眠障碍为唯一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醒后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一部分精神障碍症状,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1.3 分级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①轻度:睡眠时常觉醒或睡眠不稳,晨醒过早,但不影响工作;②中度:睡眠不足4小时,但能坚持工作;③重度:彻夜不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
1.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①心脾亏虚型: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纳差倦怠,面色无华,易汗出,舌淡、苔薄,脉细弱;②心肾不交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③心胆气虚型: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细弦;④肝阳上扰型: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闷,舌红,脉弦;⑤脾胃不和型:胸闷嗳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
1.5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失眠症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75岁;③本次病程在1~24个月之间者。
1.6 排除标准
①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在研究前1周使用过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者;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或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⑤严重精神病患者或恶性肿瘤患者;⑥药物依赖者;⑦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定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主穴:百会、神门、三阴交、四神聪、安眠。配穴:①心脾亏虚型:心俞、脾俞、内关、中脘、足三里;②心肾不交型:心俞、肾俞、内关、太溪、郗门、大陵;③心胆气虚型:心俞、胆俞、内关、大陵、丘墟;④肝阳上扰型:太冲、侠溪、足窍阴、风池;⑤脾胃不和型:脾俞、胃俞、血海、肝俞。操作方法:用75%酒精作局部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相应穴位,根据病证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时间:每日下午或傍晚。得气后留针30 min,其间行针1~2次,每日1次。艾灸方法:嘱患者家属于每晚睡前用清艾条在患者百会穴上悬灸10~15 min,一般在灸后5~15 min即可入睡,个别患者1~2 h后才能入睡。以上两种疗法结合使用,10 d为1个疗程,间隔2~3 d行下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2.1.2 对照组
仅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针刺方法、疗程均同治疗组。
2.2 疗效评价方法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3]由23个条目构成,参与计分的条目可组合成7个成分,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分计分。累计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评定疗效。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时间增加至6 h,有时不足6 h,但自觉症状减轻);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痊愈20例,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4%;对照组临床痊愈9例,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1.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证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治疗组不同证型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3.2 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PSQI总评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2组患者的睡眠均有改善。治疗后PSQI总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患者睡眠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评分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失眠基本病机为阳盛阴亏,阴阳失交,病位在心神脑窍。如《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故阴阳失交,不能相互维系是失眠的根本原因,调和阴阳、镇静安神应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阳与阴,精气乃光,合形于气,使神内藏。”阐明了针灸具有协调阴阳的作用。
针灸治疗失眠时,首先要通过四诊合参、辨证,了解患者的阴阳气血盛衰,对患者失眠的证型做出明确地判断,针对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穴位和针灸手法施治,以达到调整患者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百会是督脉经穴,位于巅顶三阳五会之所,督脉“入络于脑”,而“脑为元神之腑”;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两穴配合能镇静安神、醒脑益智。失眠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关系密切,故取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手厥阴心包经穴内关,两穴可补心气、养心安神,使心有所主。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可补心脾、益肝肾、养血安神。安眠穴为经外奇穴,具有镇静安神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安眠穴可调节颅内外血管和神经机能,还能促使脑内源性内啡肽等介质的分泌和释放。睡眠所涉及的递质包括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等,有研究表明,γ-氨基丁酸对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普遍抑制作用。有报道,失眠者较正常人脑脊液γ-氨基丁酸含量低,而针刺神门、三阴交后,脑脊液γ-氨基丁酸含量有所提高[4]。灸法具有鼓振阳气、化生阴血、通达血脉、调和阴阳、宁心安神的功能,明代《针灸大成》云:“思虑劳伤心脾,灸百会。”诸穴合用,相辅相成,以达到调和阴阳、镇静安神之功效,使机体阴阳平衡,心神安定,而能正常睡眠。
综上,辨证运用针刺结合艾灸治疗失眠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SQI总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如果能在治疗中加以睡眠卫生教育,再配合心理疗法,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进一步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 1993.186.
[3] 刘贤臣.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75-378.
[4] 皮 敏,杜少辉,张 宜.针刺治疗失眠及其对γ-氨基丁酸影响的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2(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