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伏声,李勇,马乃篪,魏民
【关键词】 救生汤;软组织感染;中医疗法
救生汤载于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原书记载用治一切疮痈发背,三十六种疔,二十种肿毒,其主治多属现代医学的急性软组织感染范畴,立法用药意在助阳散寒、温通经络,这与当今中医外科常用的火毒思路、寒凉治法迥异。为考察其现代价值,笔者尝试应用本方治疗急性软组织感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外科门诊治疗的急性软组织感染患者。入组标准符合《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出于安全考虑,根据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关于“200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及治疗共识”,选择了病情严重程度较轻的病例,属SSTI-2级以下的病例(含2级);年龄17~69岁,平均(31.63±5.74)岁。
1.2 分组原则
以硬币法随机分为救生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29±6.25)岁;对照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31.24±5.35)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排除标准
病情严重程度超过SSTI-2级的重症病例;心、脑、肝、肾重要脏器功能失代偿,需要住院支持的病例;治疗期间接受外院及其他治疗的病例;糖尿病酮症合并急性软组织感染的病例。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救生汤(赤芍、当归、木香、丁香、生姜、炮附子),每日1剂,水煎100 mL,日3次,饭前服;对照组应用疮疡要方仙方活命饮(金银花、防风、当归、白芷、陈皮、穿山甲、皂角刺、浙贝母、瓜蒌、乳香、没药), 每日1剂,水煎100 mL,日3次,饭前服。2组病例遵循相同的外用药和外科引流原则;均不用抗生素,每周复诊。
2.2 观察方法
就2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感染后遗症、治疗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观察。疗效标准依据《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的规定;感染后遗症指急性感染消退后局部的肿胀、疼痛、结块、索条残留及功能障碍;治疗不良反应包括与感染进展无关的腹痛、腹泻、恶心、食欲减退、体力下降等不适。2周为观察周期。
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Ridit及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总体疗效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2组总有效率比较,U=1.006,P>0.05
3.2 感染后遗症与不良反应
(见表2)表2 2组患者感染后遗症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略)
4 讨论
《灵枢·痈疽》认为“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是对痈疽发病机制的概括。从救生汤组方看,意在助阳散寒、活血行气,重在温通经络,这与古人认为寒滞经络是外科疾患发病的本源相吻合。近代中医外科多以火毒立论,常用清热解毒凉血治法,与古法相去甚远。本组观察中,我们在一定的病理范围内,单纯应用救生汤的温通治法,并未导致明显的“助阳生热”,加剧外科感染的进程,同时在感染后遗症和不良反应方面的表现均较常规治法为优。我们认为,至少在轻、中度的急性软组织感染中,除清热解毒凉血等常规治法外,应用以救生汤为代表的温通治法是有效安全的。从本组观察看,其临床疗效与寒凉疗法相当,且炎症的消退过程更加顺利,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少。通过本临床观察,我们重新审视了外科疾病发病的病机,即气血凝滞、经络阻隔,以及由邪正盛衰、脏腑失和导致的病机演化,认识到在经络受邪、正邪交争、郁化火毒的病理过程中,火毒是其中的一个病理环节和结果,而并非发病的本源,故对外科感染所表现的火毒征象,就不应简单化的遵循清解泻火的方法。救生汤的实践显示了中医传统治法的临床价值,反映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ZY/T001,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