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梅花针;针灸疗法;面神经麻痹
顽固性面瘫是指发病3个月以上,经过各种治疗仍没有痊愈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即面瘫后遗症期。临床中此类患者多放弃治疗,此类文献报道也较少。笔者采用梅花针叩刺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旨在探讨一种使该期患者最大程度恢复的有效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月-2008年4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中医科的病程在3~5个月的面瘫患者42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龄33~70岁,平均53岁;病程90~144 d,平均106 d。对照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32~67岁,平均52岁;病程90~150 d,平均112 d。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后颅窝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排除有严重心、脑、肾、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对于遗留额纹消失、不能蹙眉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沿攒竹-阳白-头维-太阳行叩刺,轻叩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对于遗留面部板滞,口角歪斜,不能做耸鼻、鼓腮、露齿等面肌运动及口颊部嵌饭者,单日采用梅花针沿人中沟-鼻唇沟-颧髎-下关-地仓-颊车-颏唇沟叩刺,轻叩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对于遗留露睛、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者,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叩刺上下眼睑各10~20次,上眼睑重叩,下眼睑轻叩。
采用0.25 mm×40 mm毫针,取患侧地仓、颊车、四白、牵正、迎香、阳白、攒竹、鱼腰,双侧合谷,均以常规进针法进行针刺,并接G9805-C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上海医用电子仪器理疗分厂生产),用疏密波,电流量以患者有轻微的感觉为度,留针30 min;并用TDP神灯照射。TDP为重庆巴山仪器厂生产的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波谱范围:2.5~20 μm,治疗板面温度≥280 ℃,额定功率单头350 W。每日1次,针6次,休息1 d,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进行记录。
2.2 对照组
除无梅花针叩刺外,其余治疗均与治疗组相同。
3 疗效标准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 man(h3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2]。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患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有轻微运动。
4 结果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注:2组比较,χ2=8.967,P=0.03
5 讨论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阳明经筋、少阳脉络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报道,通过针灸等治疗,大约有80%的患者可以在发病2个月内治愈,不愈的进入后遗症期。一般认为,进入后遗症期的患者不会痊愈,但通过恰当的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后遗症状。面瘫的后遗症期主要责之于局部的气血不畅和久病入络。《素问·调经论》曰:“视其血络,刺其出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王冰注《素问·三部九候论》认为“血去则经隧通矣”,梅花针叩刺可以达到祛瘀生新、通络的作用。我们采用梅花针叩刺等治疗收到较好疗效,可有效减轻后遗症状,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面部功能。但须注意的是,在后遗症期如果给予不恰当的刺激,如滥用电针、电流强弱的失误等可以导致面肌痉挛,加重面瘫的并发症。本组治疗期间未发现面肌痉挛和感染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2.
[2] House JW.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s[J]. Laryngoscope,1983, 93(5):1056-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