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敬华,尹爱宁,张竹绿
【关键词】 中医临床数据库;中医临床文献;统计分析
近10余年来,中医药的临床研究进展迅速,为了确切了解中医药近年来发展现状,笔者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的中医临床数据库[1]为分析对象,对1994-2005年1万余篇病例数在10例以上(包括10例)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1 中医临床文献发表量前10位的疾病
1994-2005年中医临床数据库中文献发表量前10位的疾病为溃疡性结肠炎、面神经麻痹、充血性心力衰竭、胃炎、慢性乙型肝炎、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颈椎病、脑梗死、椎间盘移位。对该10种疾病整合,发现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文献量最大,达到6 365篇;骨科疾病次之,达到6 071篇;消化系统疾病再次之,为5 514篇;神经科疾病最少,有4 870篇。提示中医药治疗这几类系统疾病的研究最为活跃,可能疗效较好、治疗研究前景比较大。
2 各省市的中医临床文献发表量的分布统计及分析
1994-2005年中医临床数据库中各省份发表的临床文献量,排在前10位的省份分别为山东、广东、江苏、河南、浙江、北京、福建、湖北、安徽、上海,文献发表量大的省份大多为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提示中医药发展与地方经济水平十分密切。
3 各单位中医临床文献发表量统计及分析
1994-2005年中医临床数据库中全国中医临床研究发表文献量前10位者的单位分别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提示这些单位是中医临床研究最为活跃的部门,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最,其数量较其他单位超出明显;此外,前三甲皆为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实力型中医药科研临床单位,提示地区经济水平与临床研究程度关系极为密切。
4 中医临床研究经费资助情况统计及分析
1994-2005年中医临床数据库中被资助的临床文献共有15 673篇,占所有文献的7.46%。其中国家及各部委资助占总资助的55%,省市地区资助占39%,单位资助占6%。国家及各部委资助中,自然基金项目占74%,科技部863及973项目占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项目占8%,其他部委占4%。各省份资助中排在前10位的是广东、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福建。其中各单位资助中排在前9名的单位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广东药学院。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主要经费资助来源于国家,尤其以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主,各省市及单位级别科研经费资助以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5 中医临床研究病例情况统计及分析
1994-2005年中医临床数据库共纳入病例数达到16 796 079例,累计增长量从年不到5万例跃至年近20万,提示中医临床研究病例数增长十分迅速,原始数据积累快速增加,也反映中医的医疗活动中有着非常庞大的患者群,被患者的认可度比较高。
6 中医临床证候特征分析
1994-2005年中医临床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证候前30位者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证候以“瘀”、“虚”类证候为主要特征,其中“瘀”主要是血瘀,“虚”主要是气、血、阴、阳、肾、心、脾的虚类证候;“实”邪类证候并不占多数,主要是“湿热”类病邪。以此推断,目前我国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可能是以“瘀”、“虚”为主。表1 出现频次最高的30个证侯(略)
7 中医临床症状特点分析
1994-2005年中医临床数据库中所涉及的、出现频次前19位的中医症状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出现频次最高的是脾胃症状(如呕吐、恶心、腹胀、腹痛、纳差、腹泻)、心脑症状(头痛、头晕、心悸、胸闷、失眠、眩晕)和全身症状(发热、头痛)。提示目前我国疾病症状特征以脾胃、心脑、热性病、疼痛症状为主。 表2 出现频次前19位的中医症状(略)
8 中医临床治疗分析
1994-2005年中医临床数据库中所涉及的所有应用中药治疗中,应用自拟方进行治疗的比例最大,达到57 005篇文献,占所有方案的56.3%;应用现代新药的占28.5%,应用古代方剂的占15.2%。提示临床中医医生更倾向于在临床治疗中添加入自己的经验或特色,说明中医临床的个人倾向性比较突出。此外,现代新开发新药的应用比例也比较高,其常用的现代新药前10位的是复方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当归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说明临床对中医药的新剂型应用广泛,认可度较高,其中益气养阴扶正类及活血化瘀类新药应用最为广泛,达到了86%。对于传统中医方剂的应用排前15位的见表3,发现活血、理气及补益之类的方剂应用最为广泛。表3 常用传统中医方剂前15位排序(略)
在应用的传统方剂之中,排位前28位的常用中药为:甘草、当归、黄芪、丹参、茯苓、白术、川芎、白芍、柴胡、党参、红花、大黄、桃仁、黄芩、赤芍、陈皮、牛膝、地黄、半夏、山药、泽泻、黄连、黄柏、桂枝、麦冬、牡丹皮、枳壳、郁金,提示益气、活血、理气、滋阴、清热类中药目前在中医临床活动中应用最为广泛。
在所有应用针灸进行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前30位常用的穴位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风池、肾俞、曲池、阳陵泉、内关、阿是、太冲、百会、关元、环跳、大椎、委中、太阳、外关、脾俞、中脘、颊车、地仓、夹脊、太溪、血海、肩髃、气海、肩井、承山、肝俞、阳白,提示这些穴位为临床治疗的关键穴位。
9 小结
1994-2005年,中医临床数据库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海量数据,笔者仅仅是从整体上对数据库粗略地进行了分析。尽管这样,十余年的累积数据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十分翔实的资料,充分地反映了这十余年来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状况。
这十余年来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文献发表量猛增,年逾2万篇;各级经费范围及比例逐渐增加,国家及各部委经费资助占55%,省市经费资助占39%,单位经费资助占6%;病例累积量巨大,现有1 600余万病例,并以年百万的速度递增;形成了一批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发展十分突出的省份、单位,其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中医临床研究的骨干力量。
十余年来累积的临床数据显示,目前临床观察中的证候多以“瘀”、“虚”类为主,症状多以脾胃、心脑、外感等系统症状为主;治疗上临床医师偏爱于自拟方的使用,现代剂型中药广泛使用,活血、理气及补益之类的方剂及中药在临床处方中应用最多。
展望未来,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下,中医药必将在已有基础上更加迅猛发展,甚至出现跳跃式发展,中医药的数据建设在这个大背景下也必然会出现大的发展;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中医临床数据在“量”上初具规模,今后的发展当以“用”为主导,提高数据为临床、科研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好必要的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医临床数据库[DB/OL].http://dbcenter.cintcm.com,200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