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肛裂;挂线术;内括约肌离断术
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上皮过度伸展造成的肛门上皮纵行全层裂开,其方向与肛纵轴平行,呈梭形或椭圆形溃疡,引起排便性周期性肛门剧烈疼痛。2003年5月-2006年5月,笔者对90例肛裂患者采用挂线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0例肛裂患者均来自本院肛肠科住院部,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挂线术治疗组和内括约肌离断术对照组。治疗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15~60岁,平均(35.3±11.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平均(2.4±0.3)年;Ⅰ期11例,Ⅱ期35例,Ⅲ期44例(参照2002年全国肛肠学会讨论通过肛裂分期标准);肛裂位于后正中35例,前正中19例,两侧9例,前后正中27例;并发哨兵痔29例,肛乳头肥大25例,皮下瘘5例。对照组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16~61岁,平均(34.9±10.9)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4年,平均(2.3±0.3)年;Ⅰ期10例,Ⅱ期36例,Ⅲ期44例;肛裂位于后正中36例,前正中20例,两侧9例,前后正中25例;并发哨兵痔30例,肛乳头肥大24例,皮下瘘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利多卡因小剂量骶麻。麻醉成功后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先行指诊,再轻柔扩肛至容纳三横指。在肛裂外肛缘皮肤作一放射状小切口,长约1.5 cm,用球头探针从小切口插入穿过外括约肌皮下部及内括约肌,在左手食指于肛内引导下,寻找后位肛窦处,左手食指抵住探针头轻轻从裂口上端肛窦处穿出。将探针折弯固定,切开肛缘皮肤、切除栉膜带,将肛裂两侧潜行皮缘、哨兵痔、肥大的肛乳头及皮下瘘剪除,使创面呈“△”型。将带有橡皮筋的丝线圈挂在球头探针上,然后退针,引线至肛外,将橡皮筋内外两端拉紧、钳夹,钳下粗丝线结扎,剪去多余橡皮筋及丝线。术毕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创面,塔形纱块加压固定。
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小剂量骶麻。麻醉成功后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先行指诊,再轻柔扩肛至容纳三横指。于9点位距肛缘1.5 cm处作一长约0.5 cm的放射状切口,深达皮下,左手食指插入肛内作引导,右手持弯蚊氏钳子皮下并沿肛管皮下钝性分离至内括约肌下缘,再从切口外侧平行肛管分离内括约肌至同上高度,并挑出内括约肌,钳夹后离断,局部压迫2 min,若有出血者可缝合2针(术后2 d拆线)。以肛裂中心作梭形切除,上至齿线、下至肛裂外缘0.5 cm,将裂、哨兵痔、皮下瘘及肥大的肛乳头一并切除,注意此时不要太深,尽量不切断内括约肌,修剪创面使之引流通畅,术毕凡士林纱条填塞创面,塔形纱块加压固定。
2组术后48 h进食半流质食物,控制大便48 h;术后静滴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 mL,2次/d,连用5 d;便后均予坐浴1号(野菊花、蒲公英各30 g,苦参、金银花各20 g,黄柏、地榆、当归各15 g,川芎、防风、生地黄各10 g,加水煎取150 mL)熏洗坐浴,创面以湿润烧伤膏纱条换药处理。
1.3 观测指标
术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肛裂及创口愈合时间、创口感染率、术后半年随访肛裂复发率、肛门控制功能(大便失禁、肛门漏液、漏气及稀便污染内裤等现象)及近期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裂口愈合;好转:症状改善,裂口或创面缩小;未愈:症状无改善,裂口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Ridit分析。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例(略)]注:2组比较,P&<0.05表2 2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愈合时间、创口感染等情况比较(略)
3 讨论
肛裂主要是因为内括约肌张力升高导致,内括约肌高张力诱发肛后连合缺血,肛裂的本质是缺血性溃疡,使内括约肌痉挛诱发肛管局部血供不足,缺血和溃疡反射性引起内括约肌痉挛,日久则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内括约肌离断术是治疗肛裂普遍采用的手术方法,但存在手术创面大、术后创口容易感染、愈合时间长、肛门控制功能不佳、复发率高等问题。近几年,笔者采用挂线术治疗肛裂,以线代刀缓慢勒断部分内括约肌或栉膜带,解除内括约肌痉挛,有效地阻断异常直肠门反射;利用橡皮筋机械作用造成结扎组织血运障碍,而逐渐发生压迫性坏死,表面组织逐渐切开,基底创面逐步愈合,同时利用橡皮筋作引流,利于创面愈合,不易发生创面早期闭合和创口感染。挂线术是以线代刀缓慢勒断部分内括约肌或栉膜带,故不易引起肛门控制功能不佳(大便失禁、肛门漏液、漏气及稀便污染内裤等现象),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很有利。此法操作简单易行,患者痛苦小、恢复快、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