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规范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若干问题的管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362 日期:2025-08-16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规范化;中医内科;疾病名称

  1949年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对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医内科学》教材从第1版到第7版,其内容不断更新,质量也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简称《国家标准》)、《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简称《国标配套》)、《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简称《中内规范》)的相继出台,对促进中医内科疾病名称的规范、促进中医的国际交流,以及对指导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较上述几个标准,笔者也发现其中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概念上欠清楚、疾病名称重复、阐述不一致等方面,现就有关问题阐述如下。

  1 关于心动悸

  心动悸源于《伤寒论》太阳病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国家标准》谓是由诸种原因使心脏气机紊乱,心动异常,以阵发心悸、胸闷气短为主要表现的心系疾病;《国标配套》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概念很广,按其发生的原理分为:①冲动形成异常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过速、逸博、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心房、心室扑动、颤动等;②冲动传导异常所致的窦房传导阻滞、房内和房室传导阻滞、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等。按其心跳快慢又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上,心律失常患者或呈阵发性,或呈持续性,或有心悸症状,或心悸不明显,或根本无症状。因此,单以阵发性心悸来概括“心动悸”,未免失之偏颇。

  临床实践中,心悸患者的脉搏可显示正常、过缓、过速、不齐等不同节律,治法各异。基于《伤寒论》中脉结代与心动悸之间的相关性,笔者认为,将“心动悸”一病化解为“结代脉证、迟脉证、疾数促脉证”,这样,既可以克服“心动悸”的局限性,又切合临床实际;既充实了中医内科的疾病谱,又较易为临床医生所接受,可谓一举两得。

  2 关于骨痹与顽痹

  《国家标准》有骨痹、顽痹两种疾病,病因均与风寒湿邪久羁、年老体弱有关,病机均与骨失所养有关,其不同点为后者有“劳累损伤”,两者所描述的症状也大体相同。分类上,骨痹则单独成章,而顽痹则分为项痹、肩痹、腰痹、膝痹、足跟痹等。《国标配套》称骨痹常见于西医学所指的退行性骨关节病。顽痹见于方药中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为痹证中实证的5个证型之一,实际是指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的“痹证”。严格地讲,痹证本身就是一个病程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顽症,因此,在痹证分类中再分出一个顽痹实属多余。《国家标准》顽痹分类中的项痹、腰痹、膝痹、足跟痹,在《国标配套》中分别称相当于西医的颈椎综合征、腰椎骨质增生、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跟骨骨刺等疾病,如此看来,《国家标准》混淆了骨痹、顽痹的概念。确切地讲,顽痹指《国家标准》中“三痹”久治不愈者;骨痹是一个总称,而项痹、腰痹、膝痹、足跟痹则属于骨痹的几个类型。

  3 关于肺热病与风温肺热病

  肺热病见于《素问 ·刺热论》,风温肺热病见于《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第3期。此两病在《中内规范》中首选文献均引自《素问·刺热论》“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中内规范》又引用了《伤寒论》之“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从名称上看,肺热病源于《素问》;风温病源于《伤寒论》,是伤寒论中温病误治的一种变证。应该说明的是,《伤寒论》的“风温”与温病学的“风温”是名同实异的两个不同概念。《中内规范》称肺热病见恶寒身热、咳喘、胸痛;风温肺热病症见发热、咳嗽、咯痰、口干渴,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唯肺热病的病情较风温肺热病为重。肺热病、风温肺热病两者的X线检查、末梢血象也大同小异。两病的中西医病名粗略对应《中内规范》,称肺热病可见于急性气管炎、肺部感染等,风温肺热病多于西医的急性肺炎、支气管炎等,其基本内容也大致相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中的风温肺热病引证的《内经》原文与前者相同,但对风温的引证原文则是陈平伯的《外感温病篇》“风温为病,春月与冬月居多,或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看来,《中内规范》与《中医急诊学》对“风温”的认识完全不同。由此可以这样理解,风温与肺热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原因就在于两者除了引用的肺热病文献相同外,又各自引用了不同的“风温”文献作为自己的立论依据,最后把风温与肺热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概念——风温肺热病。

  《国家标准》载肺热病,未见风温肺热病,但在《国标配套》中谓肺热病有称“风温肺病”、“风温肺热病”、“肺炎”、“肺炎喘咳”者。如此看来,肺热病、风温肺热病应该是一个概念。《中内规范》将其分为两个疾病就没有必要了。

  就临床而言,《中内规范》中除了肺热病的咳喘、胸痛与风温肺热病的咳嗽、咯痰显示出轻重程度差异外,其他症状大体相同。在临床分类及中西医病名对应中,《中内规范》将肺热病与急性气管炎、肺部感染相对应,将风温肺热病与急性肺炎、支气管炎相对应;《中医急诊学》将风温肺热病与急性肺炎、支气管周围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相对应,看来基本内容也大致相同。对风温肺热的分类,《中医急诊学》将其分为三期(早期、中期、晚期)、五证。三期之分不完全符合临床规律,一个急性气管炎的患者能分三期吗?《国标配套》将其分为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热闭心包证、邪陷正脱证等8个证类,体现了中医治疗学的特点,较为符合临床规律。

  基于肺热病、风温肺热病在引证《素问·刺热论》原文上观点一致,加之在风温渊源认识上的分歧,笔者冒昧提出,风温肺热病立论牵强,实有标新立异之味。因此,立肺热病,弃除风温肺热病,避免病名重复之弊,既能体现中医特色,又有利于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4 关于肾衰与关格

  肾衰在《国家标准》中分为急性肾衰与慢性肾衰两种,此在临床上已为大家所熟悉。《中医急诊学》与此观点相一致。《中内规范》称肾衰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关格”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2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则称“关格”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如此具有一定影响的标准和教材在说法上各不相同,使学者又如何适从呢?以笔者之见,此两者保留“肾衰”,弃除“关格”,既符合临床规律,也便于学习者掌握。

  5 关于心水与心衰

  《国家标准》有“心衰”而无“心水”之名。《中内规范》称“心水”多见于西医的全心衰、右心衰等心功能不全的一类疾病,以心悸气短、动则更甚、口唇紫绀、烦躁不安、胸满腹胀、肢体浮肿、小便少、咳喘时作、不能平卧为特征。“心衰”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分类中有急性期和慢性期,其中慢性期的临床表现与“心水”大致相同。《中医急诊学》称“心衰”是指心体受损、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无力行气运血所致的常见危重急证,古有“心衰、心水”之名。可见,“心水、心衰”实乃一病,没有区分为两种疾病的必要。

  6 关于真头痛

  真头痛出自《灵枢·厥病》“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青至节,死不治”。《国标配套》称其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高血压脑病。《中内规范》在真头痛正名项下引证《济生方·头面方·头痛论治》及《难经·六十难》均指“厥头痛”,而在别名项下引《灵枢·厥病》之“真头痛”,此两处主次安排欠妥。

  在病因上,《中内规范》称与风寒暑湿、气郁及饮食有关,而《国家标准》与《国标配套》均认为属风阳上窜、气血上逆、扰乱清阳所致,此在病因学上显然不同。从中西医对照结果看,《中内规范》称真头痛与西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部分脑占位性疾患有关,而《国标配套》则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高血压脑病,此两者又不相同。临床实践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第5版)属于脑血管病的范围,此可概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围之内。高血压脑病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6版)中属于高血压并发症之一。由于古人多局限于症状学诊断,又缺乏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出真头痛这一概念可以理解,而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局限在古人单纯症状学的圈子里,那就未免“泥古不化”了。

  鉴于《中内规范》已有头痛一病,笔者认为,《中内规范》中的真头痛就没有必要另立门户了。

  7 关于暴喘、喘病、哮病

  哮与喘在中医学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医学正传》谓“哮以声响而言,喘以气息而言”。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性疾病,哮必兼喘,故有哮喘之称。而喘证以呼吸困难,气息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疾患,喘未必兼哮。《国家标准》有“哮病”,无“喘病”,但在症状性名称中有“气喘”。《中医内科学》有“哮病”、“喘症”,两者均无“暴喘”之名。《中内规范》有“喘病”、“哮病”、“暴喘”,称喘病多见于西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哮病多见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哮喘持续状态;“暴喘”多见于突发性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喘息性支气管炎持续咳喘及肺源性心脏病等患者的持续哮喘,Ⅰ、Ⅱ型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征,急性肺梗塞。将哮喘持续状态、喘息性支气管炎列入“暴喘”范围恐有不妥,从“暴喘”所列述的症状,基本包括了喘证与哮病的大部分内容,只是在病情程度上有轻重之别。为了删繁就简、便于掌握,笔者认为,对喘病的内容加以补充,分为急性喘证、慢性喘证两大类,删除“暴喘”之名,则比较切合临床实际。

  8 关于胰瘅、脾热证、急性脾心痛

  “胰瘅”出自《国家标准》,《国标配套》称“胰瘅”即西医所说急性胰腺炎。《中内规范》谓“脾热病”多见于西医的“急性胰腺炎”,文出《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腹满泄,两颔痛……”。《中医急诊学》称“急性脾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胰腺炎”,文引《灵枢·厥病》曰:“厥心痛,痛以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从此两者所引的原文来看,似应以后者较为确切,因为腹痛常为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表现,且痛势剧烈,如刀割、钻痛或绞痛。如此3个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对西医的一个疾病,竟分别提出3个不同的中医病名,实在令学者难以适从。作为一个标准或教材,对规范临床医生治疗、对培养学生都至关重要,如此各执其词,必将会影响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医的国际交流。

  9 结语

  有关规范中医内科疾病名称的问题,以上作了简要述评。关于中医内科学教材,由于收录病种偏少,不仅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且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从知识结构到应变能力,均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改变中医内科某些疾病名称不规范及《中医内科学》教材病种偏少的现状,应该作为中医工作的重要事情来抓,要组织精干队伍,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班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力争出精品。如此将对中医的发展产生积极有益的作用;否则,“再过5~10年,在国内找不到真正用辨证论治理念治病的中医”的悲剧很可能会发生,到时我们的中医专家真的不好向子孙后代交差了。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