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益肾蠲痹方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骨痹”范畴。益肾蠲痹方是著名中医风湿病专家朱良春教授的名方,笔者有幸受到朱教授的指导,将益肾蠲痹方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2005年10月-2006年12月运用益肾蠲痹方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2例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3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31.12±10.31)岁;病程0.5~20年,平均(10.42±5.36)年。对照组31例,男25例,女6例;年龄19~56岁,平均(30.86±10.56)岁;病程0.7~19年,平均(11.02±5.73)年。2组在一般资料、关节功能分级、CT分级及血沉等方面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1],并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骨痹的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标准且属于肾虚寒湿型、肾虚湿热型、肾虚痰瘀型,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或肿胀重着、麻木,得热则缓,或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灼热、疼痛、重着、发热,或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甚则变形,屈伸不利,局部色紫黯,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瘀斑。
1.4 排除标准
①长期服用西药或其它药物者;②晚期肢残、畸形、丧失劳动力者;③小于18岁或大于65周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⑤精神病患者;⑥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予美洛昔康7.5 mg口服,每日2次;柳氮磺胺吡啶从0.25 g每日3次逐渐增至维持量每日早0.75 g、中0.75 g、晚0.5 g,并指导患者进行脊柱、关节功能锻炼。
治疗组:常规予美洛昔康7.5 mg口服,每日2次;另予益肾蠲痹方加减。以熟地黄15 g,淫羊藿12 g,骨碎补15 g,当归15 g,露蜂房12 g,乌梢蛇10 g,徐长卿12 g,地鳖虫10 g,僵蚕10 g,延胡索10 g,全蝎10 g,蜈蚣10 g,地龙12 g为主药,寒湿型配用制草乌6 g、苍术12 g、薏苡仁12 g等;湿热型配知母12 g、茯苓12 g、寒水石12 g等;痰瘀型配丹参20 g、桃仁12 g、红花12 g、半夏12 g、陈皮12 g等。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2组症状控制后美洛昔康逐渐减停,12周后评定疗效。
1.6 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治疗风湿病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血沉及C反应蛋白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75%,血沉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为50%~30%,血沉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血沉及C反应蛋白无改善。
2 结果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朱教授认为,肾督亏虚为强直性脊柱炎正虚的一面,寒痰湿瘀痹阻经隧骨骱为邪实的一面,倡导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治疗大法,并积50年经验研制成治疗痹证的益肾蠲痹方。
在应用益肾蠲痹通络药时,朱教授认为,骨痹日久,绝非一般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等草木之品所能奏效,必须借血肉有情之虫类药,如地鳖虫、僵蚕、蜂房、乌梢蛇、全蝎、蜈蚣同用,起协同加强之功,这是朱教授治疗顽痹的一大特点。虫类药不仅具有搜剔之性,而且均含有动物异体蛋白,对机体的补益调整有其特殊作用,特别是蛇类,具祛风镇静之功,能缓解因痹证病变引起的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此外,蛇类制剂还能促进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使血中这种激素的浓度升高,从而具有抗炎、消肿、止痛作用,且无激素样不良反应;蛇类还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使抗原、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本观察结果显示,益肾蠲痹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治疗风湿病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