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诊断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801 日期:2025-08-10 来源:论文网

     作者:刘绍能 陶夏平 吕文良 刘震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病名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是现代医学概念,中医并无此称谓,因其常以黄疸、胁痛、胁下积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故中医将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为“黄疸”、“胁痛”、“积聚”等病证。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有的患者缺乏上述有诊断特征的表现,如何作出中医诊断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以现行《中医内科学》为依据,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病名诊断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1 研究对象

  1.1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参考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会分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③血清抗HBc-IgM阳性。具有以上任何一项指标阳性,且病程超过半年者可诊断。

  1.2 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2]

  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②肝功能处于代偿期: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等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 g/L,胆红素≤35 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60%。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增高,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可轻度升高,可有门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③无临床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它类型病毒性肝炎者,如合并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等。②其它非病毒性肝炎及其引起的肝硬化,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等。③目前有明显的非本病之临床症状和体征而影响病名确定者。④因精神、语言等因素而影响资料收集者。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患者;②不具备排除标准中任一项;③配合医生调研。

  2 资料与方法

  病例来自2002年11月-2005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地坛医院、河南省安阳市传染病医院、大连市传染病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的门诊或住院患者。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内科学》(第5版)教材制定有关中医病名标准进行诊断。同一患者必须有3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进行诊断。共纳入诊断病例1369例,其中男性1043例,女性32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36.23±11.80)岁;1369例患者中,285例确诊为早期肝硬化。

  3 结果

  (见表1)表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诊断情况[例(略)]

  表1显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胁痛、黄疸为多,其次是虚劳、痞满、郁证、胁痞、胃痞,而较少见的有积证、口苦、胃痛、腹痛、血证。

  4 讨论

  关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诊断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观点:①“温病论”,认为乙型肝炎具有“温病”的共性,当属“温病”范畴,只有用“温病”之一种才能全面而完整地认识和解释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类似于湿温,故应从湿温认识。②“疫毒论”,认为乙型肝炎的中医致病因素为疫毒,在中医病名上有“肝瘟”、“肝疫”、“肝毒”之谓。③从中医内科认识,以主要临床特征作为诊断依据,有黄疸者诊断为“黄疸”,无黄疸者,依其主要表现的不同而诊断为“胁痛”、“积聚”等,这是临床常用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诊断方法,然而,临床上许多患者既无黄疸,又无胁痛,肝脾亦无肿大,尚无积聚可言。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该如何确定至今无统一的认识,也未见有相关的临床研究报道。从本研究来看,慢性乙型肝炎共有12种病名诊断名称,其中诊断频率由高到低的排列是:胁痛&>黄疸&>虚劳&>痞满&>郁证&>胁痞&>胃痞&>积证&>口苦&>胃痛&>腹痛&>血证。其中胁痛、黄疸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中医病名诊断;虚劳、痞满、郁证、胁痞、胃痞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中医病名诊断;积证、口苦、胃痛、腹痛、血证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少见中医病名诊断。“胁痞”是笔者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而提出的新的诊断名称。在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仅表现为右胁部的隐胀不适,因无胁痛表现,故不能诊断为胁痛。根据对痞的诊断认识,以胃胀为主者诊断为胃痞,以腹胀满为主者诊断为痞满,故而患者以胁胀为主者应诊断为“胁痞”。

  原则上,中医病名诊断以临床表现特征为依据。当患者以体虚为主要表现时诊断为“虚劳”;以腹部胀满为主要表现时则可诊断为“痞满”;当患者无明显定位症状,表现为精神抑郁、情绪不稳定、失眠、多梦,宜诊断为“郁证”;相当部分的患者以胃脘胀满为主症,故当诊断为“胃痞”;个别患者仅有口苦表现,而随着肝功能的改善,口苦减轻或消失,只有“口苦”诊断较为合适;“胃痛”、“腹痛”亦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但临床上须排除胃、肠的其它疾病。

  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均以诊断“胁痛”、“黄疸”为主,但当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早期肝硬化阶段,诊断为积证、黄疸的机率增加,这与临床事实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分会肝病学会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2] 中国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7.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