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治疗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785 日期:2025-08-10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肠梗阻 腹部术后 胃肠减压
  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发生在手术后2周内的机械性肠梗阻,有时可在术后3~4天内即可发生。由于术后使用胃肠减压和止痛剂常掩盖症状,阵发性腹痛可错认为肠功能恢复前的肠“气痛”,以及由于检查不便和医生的观望心理使术后肠梗阻的误诊率和死亡率增高,有报告死亡率达23%。对我院从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术后肠梗阻患者36例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术后肠梗阻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5~73岁,平均44岁。轻度腹痛28例,阵发性腹痛8例,轻度腹胀27例,腹胀较重6例,呕吐18例,腹部轻度压痛22例,腹部压痛不明显11例;肠鸣音减弱29例,肠鸣音消失4例。上腹部手术6例,小肠手术3例,阑尾手术17例,结肠手术2例,盆腔手术6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2例。
  1.2 治疗方法
  1.2.1粘连性肠梗阻的早期多为不完全性或单纯性完全性梗阻,粘连不牢固,有松解再通希望。早期多以非手术治疗方法为主,如重新禁饮食,胃肠减压,使胃肠休息,减轻水肿,消除炎症,胃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西结合疗法,理疗,肾囊封闭,使用生长抑素,减少胃肠道分泌液产生。如广泛粘连屡次引起肠梗阻、曾多次行粘连松解术者,分离粘连后为防止再次粘连梗阻,可采用小肠排列术。
  1.2.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以保守治疗为主,如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还可应用激素,生长抑素,提高抗力及减少胃肠道分泌液与炎性渗出。一般不需要手术处理。有报道应用泛影葡胺内服取得良好效果。
  1.2.3 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应严密观察,慎重处理。既要应用非手术治疗的积极性和重要性,又要恰到好处,不失时机地选择手术探查指征。
  2 结果
  通过症状、体征观察,结合腹透或腹部平片,所有病例均在1周以内开始好转,4~11天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拔除胃管、试饮水并观察24~48 h无不适即进流质饮食。有5例保守治疗超过28天,平均治愈时间为16.5天。手术6~13天腹痛、腹胀消失,肛门恢复排气排便,逐渐进流质饮食。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X线检查积气、积液消失,基本正常进食。
  3 讨论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肠梗阻常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甚至感染性休克,病情严重者死亡率较高。开腹手术,探查或切除腹腔脏器,在切除、缝合、重建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中,均涉及到腹膜、网膜、腹腔内脏。手术对腹膜的损伤,并非意外损伤,而是必然人为损伤,粘连也是必然后果。如要减少腹膜粘连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必须设法及时诊治原发病,抓紧手术时机;了解腹膜的解剖生理、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等。并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减少损伤,才能更好地预防腹膜粘连的发生。    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开腹手术后,胃肠道运动和消化吸收功能抑制,有一段时间长短不等的肠麻痹,称为生理性肠梗阻。主要表现为腹胀、肠鸣音消失和停止排便、排气。大约在术后3~8小时开始由近侧向远侧肠道逐渐恢复。但由于肠蠕动失调,仍不能正常排气,且常感“气痛”。通常在24~48小时后、或稍长一点时间,经肛门排气,肠功能恢复正常,上述症状消失。如肠功能恢复迁延,腹胀日重,则成为病理性麻痹性肠梗阻。严重腹胀可影响呼吸、循环功能,影响下腔静脉回流和切口愈合,甚至导致切口裂开和吻合口破裂,故应引起注意。手术中注意肠管的保护,减少脏器及腹膜的损伤,避免过度牵拉肠系膜。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失衡,特别是低血钾症。术后适度止痛,防止吗啡类止痛剂过量及使用阿托品类药物。如病情允许,术后早期活动及离床。持续胃肠减压至肛门排气。肛管排气,如无禁忌(如大肠切除肠吻合术后),可行温盐水灌肠。
  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发生在手术后2周内的机械性肠梗阻,有时可在术后3~4天内即可发生。由于术后使用胃肠减压和止痛剂常掩盖症状,阵发性腹痛可错认为肠功能恢复前的肠“气痛”,以及由于检查不便和医生的观望心理使术后肠梗阻的误诊率和死亡率增高,有报告死亡率达23%。肠粘连是发生术后肠梗阻的最主要的原因。防止腹内组织缺血和异物污染是预防粘连的发生的最主要措施。大块结扎组织、缝合组织张力过大、过重的损伤和挤压、肠吻合端的血供不良均可能造成粘连。大网膜血运不良常能造成粘连,必要时宁可切除,以免术后粘连的发生。手术操作细致,仔细止血,减少脏器浆膜的损伤。术后胃肠减压,早活动,根据病情给予中药或促进肠蠕动的药物以及电针足三里穴均能促进肠蠕动的早恢复,防止纤维素粘连肠管。对手术形成的孔洞和裂隙应妥善关闭,以防内疝的发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情较为复杂,往往并有基础病,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手术是治疗肠梗阻的一个重要措施,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适于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去除病因、恢复肠腔的通畅,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梗阻的类型、性质、部位、原因和病人的全身情况而定。
参 考 文 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5-479.
[2]周昌军,宋大宇,何龙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64例诊治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1):16-17.
[3]石志伟,郑立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4例诊治体会[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3,2(3):224.
上一篇:关于尿液化学检查
下一篇:返回列表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