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50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期多以非手术治疗方法为主,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手术须及早进行,以免发生肠坏死。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恰当地选择治疗方法,可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治愈率。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治疗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于腹腔内粘连而致肠道内容物的通过障碍,是各类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40%~60%,粘连性肠梗阻的总死亡率为8%~13%。临床正确处理粘连性肠梗阻仍然十分重要,多数保守治疗可治愈,但出现手术指征时需要及时手术。现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50例患者,对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临床治疗经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50例患者,男43例,女7例,年龄22~60岁,以30岁左右居多。
1.2 诊断 均有腹部手术史,均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突然出现急性梗阻症状,腹痛较重,腹部局部压痛,甚至腹肌紧张者,应考虑是粘连带、内疝或扭转等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检测血无机磷、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磷酸激酶、氨基己糖酶、D-乳酸盐和血、尿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对判断绞窄性肠梗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3 治疗
1.3.1 保守治疗 31例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治疗肠梗阻的极重要的措施。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通过静脉输液纠正,必要时输给血浆、全血。防治感染和中毒一般都需应用抗肠道细菌包括抗厌氧菌的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减少毒素产生。
1.3.2 手术治疗 1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9例立即手术治疗,10例保守治疗1~5天后出现肠绞窄、休克表现亦手术治疗。去除病因,松解粘连、解除疝环压迫、扭转复位、切除病变肠管等。排尽梗阻近侧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减少毒物吸收。肠切除、肠吻合,恢复肠道通畅,修补腹壁缺损,进行腹腔清洗、引流。短路手术,如晚期肿瘤已浸润固定,或肠粘连成团与周围组织粘附,可作梗阻近端与远端肠袢的短路吻合术。
2 结果
本组50例,治愈49例,1例死亡病例为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肠瘘3例,术后早期炎性梗阻3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住院9~28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8.5 d。
3 讨论
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疾病,可以因为内在或外在的压迫导致机械性梗阻或因为胃肠道麻痹而产生非机械性梗阻或假性梗阻,导致气体或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肠道。粘连性肠梗阻的直接病因是腹腔内粘连的存在,这也是其发病的解剖学基础。腹腔内粘连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总体上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后天性者多见,临床上以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最多见。
肠粘连是发生术后肠梗阻的最主要的原因。防止腹内组织缺血和异物污染是预防粘连的发生的最主要措施。大块结扎组织、缝合组织张力过大、过重的损伤和挤压、肠吻合端的血供不良均可能造成粘连。大网膜血运不良常能造成粘连,必要时宁可切除,以免术后粘连的发生。手术操作细致,仔细止血,减少脏器浆膜的损伤。术后胃肠减压,早活动,根据病情给予中药或促进肠蠕动的药物以及电针足三里穴均能促进肠蠕动的早恢复,防止纤维素粘连肠管。对手术形成的孔洞和裂隙应妥善关闭,以防内疝的发生。
手术并不能消除粘连,相反术后必然还要形成新的粘连,所以单纯性肠梗阻、不全性肠梗阻,特别是广泛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为纤维素性粘连,易被吸收,也多采用非手术疗法。手术是治疗肠梗阻的一个重要措施,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适于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去除病因、恢复肠腔的通畅,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梗阻的类型、性质、部位、原因和病人的全身情况而定。术方式应根据粘连的具体情况而定,粘连带和小片粘连可行简单的粘连松解术。广泛粘连不易分离,且易损伤肠壁浆膜引起渗血或肠瘘,并再度引起粘连,所以对那些并未引起梗阻的部分,不应分离;必要时可采用小肠折叠排列术。如一团肠袢紧密粘连无法分离,可行肠切除吻合术;若无法切除,可行肠短路手术。
预防粘连引起的肠梗阻是临床外科医师应重视的问题。但人们无法预测粘连产生的部位、产生的量及严重程度,也不能预测产生的粘连是否会引起梗阻。粘连的形成本身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炎症反应,是愈合机制的一部分,抑制它的发生也将影响愈合、修复。因此,尽管采用了多种方法,至今还没有一种能够完全防止粘连形成的有效方法。但临床上可采用一些措施以达到减少粘连形成的效果,如:清除手套上的滑石粉,不遗留线头、棉花纤维等异物于腹腔内,减少肉芽组织的产生;减少缺血的组织,不做大块组织结扎;注意无菌操作技术,减少炎性渗出;保护肠浆膜面,防止损伤与干燥,手术形成的粗糙面应予以浆膜化;清除腹腔内积血、积液和坏死组织,必要时放置引流;及时治疗腹腔内炎性病变,防止炎症扩散。此外,术后早期活动和促进肠蠕动及早恢复,均有利于防止粘连的形成。
参 考 文 献
[1]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5.
[2]居纪全,潘铨.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33例分析.实用外科杂志,1988,8(1):25.
[3]刘志民.腹部外科诊疗参考.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410.
粘连性肠梗阻50例临床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论文大全文章
- 关于运用中医疗法验证单纯性胸腰椎骨折30例
- 关于多巴酚丁胺在治疗老年人慢性难治性心力
- 关于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46例诊治体会
- 关于波姆光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宫颈糜烂疗效对
- 冠状动脉性疾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氧化修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治疗137例临床浅析
- 关于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保健指导
- 关于经阴道超声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诊断价
- 关于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脑外伤后癫痫72例疗
- 关于清开灵冻干粉针剂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
- 关于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缩宫素的时机对预防羊
- 关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
- 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94例浅析
- 关于2例猪带绦虫病病人比较及治疗体会
- 2005-2006年雁江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浅析1
- 关于结合红外线治疗预防阑尾炎切口感染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