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年雁江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浅析13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730 日期:2025-08-10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雁江区2005-2006年13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狂犬病发病因素及防制对策。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狂犬病的发病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 结果 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79岁,平均发病年龄51.75岁,农民占92.31%(12/13例),小学生占7.69%(1/13例);夏秋季发病相对集中;暴露后伤口总处理率为38.46%,免疫率30.77%,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使用率7.69%;头面部伤者发病最短潜伏期11天,最长潜伏期15天,平均潜伏期为13天。结论 针对目前狂犬病暴露的部位、处置情况、发病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扩大宣传,群众要学会自防,政府应加强犬只管理、加大专项投入,暴露伤口处理须规范,免疫接种应联合,才能更有效的控制狂犬病发病。
  【关键词】 狂犬病 流行病学 分析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outbreak factor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rabies through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13 cases of rabies in Yanjiang District during 2005-2006. Adopting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method, the outbreaking disease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of rabie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ection probability of rabies is a clear upward trend. Among these infectious patient, the age of the yougest is 12 years old while the oldest is 79 years old, the average age of inefection is 51.75 years old, 92.31% are farmers, 7.69% are the primary students.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infection is in summer and autumn. Post-exposure treatment rate is 38.46% of total wound, the immunization rate is 30.77% and the rate of rabies immune gloulin is 7.69%. The shortest latency of the injured head and face are 11 days and the longest are 15 days, the averaged latency are 13 days. It is concluded that compren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or contorlling the outbreak of rabies. In order to more effetely control the infection of rabies, the measures adopted are as follows: people should learn self-defens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dog management, exposure of wound should standardize wound management, and immuniz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vaccination.
  【Key words】 Rabies Epidemiology Survey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多由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狼、猫、鼠等动物咬伤或抓伤而感染。全世界每年有5万多人死于狂犬病,而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人狂犬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发病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多数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养犬防盗和宠物热升温,使广大城乡犬密度急剧上升,犬伤人事件也逐年上升,狂犬病发病、死亡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多,
  狂犬病疫情防治工作形势十分严峻,为探讨雁江区狂犬病流行特点和发病因素及防制对策,做好狂犬病防制工作,现就2005-2006年雁江区13例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雁江区2005-2006年狂犬病个案调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区统计局。
  1.2 方法数据 使用EXCEL软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
  1.3 暴露分级 伤口按《WHO关于狂犬病接触后治疗指南》、《狂犬病暴露后伤口处理规范(试行)》确定的分级标准,I级暴露指接触或喂养动物,完好的皮肤被舔;II级暴露指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III级暴露指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破损皮肤被舔,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
  1.4 临床诊断标准
  1.4.1 流行病学史 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抓伤史。
  1.4.2 临床症状 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剌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0年以前,我区最后一例狂犬病发病是1992年3月,截止2004年底,持续13年无病例报告。2005年起再度发生,截止2006年共发病13例,其中, 2005年1例,发病率为0.09/10万,2006年12例,发病率为1.25/10万,病死率为100%。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2.2 流行特征
  2.2.1 发病时间分布
  从年度分布逐年上升,2005年1例,2006年12例。
  季节分布较为明显,夏秋季发病相对集中,13例病例主要分布在1月1例,7月3例,8月1例,9月2例,10月5例,11月1例。其发病率见图1


  2.2.2 地区分布 13例患者分布于7个乡镇,占全区22个乡镇的31.82%,发病数最多的乡镇是丹山镇6例,祥符镇2例、另外堪嘉镇、新场乡、中和镇、东峰镇、迎接镇各1例。
  2.2.3 人群分布 男性8例,占61.54%,女性5例占38.46%,以男性发病为高。发病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79岁,平均发病年龄51.75岁,其中50-60岁为最高(6例)占46.15%;38~41岁3例,占23.08%;60岁以上4例,占30.77%,以中年人38~60岁发病为高,占61.54%。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2.31%(12/13例),小学生占7.69%(1/13例)。
  2.3 暴露及分级
  2.3.1 暴露方式 13例病人均是犬咬伤所致,其中10例被流浪犬咬伤,占76.92%;3例为家犬咬伤,占23.08%。
  2.3.2暴露分级 13例均为三级,其中2例咬伤头面部,7例咬伤上肢(3例合谷穴,手背、大拇指、食指、中指各1例),4例咬伤下肢。
  2.3.3 暴露部位与发病关系 从13例患者暴露的部位分析,头面部发病时间较快,潜伏期短,最短潜伏期11天,最长潜伏期15天,平均潜伏期为13天。其次是上肢,最短潜伏期19天,最长潜伏期102天,平均潜伏期为54.29天。较慢是下肢,最短潜伏期28天,最长潜伏期148天,平均潜伏期为82.75天。经统计学分析,三部位发病有显著性差异,距大脑越近,发病越快,与李秋娟、李育强等报道的基本一致[1]。

转贴于   2.4 临床特征
  2.4.1 潜伏期
  13例最短潜伏期11天,最长潜伏期148天,平均潜伏期59.58天。从发病到死亡时间最短1天,最长8天,平均3.62天。
  2.4.2 主要症状
  在潜伏期末,13例均有全身不适,92.3%(12 /13例)于发病初期,伤口局部麻木及蚁走感;发病时体温38.5~39.5℃,尿路感染、食欲不振,后期表现为烦躁不安、兴奋、流诞及较典型的“恐水、怕风”,吞咽困难,病程1~8天,死于呼吸衰竭;13例患者因发病快,症状重,未能及时采集病例标本做病原检查,均为临床诊断病例。
  2.5 临床处理
  2.5.1 23.08%(3/13例)到犬伤门诊做伤口处理;15.38%(2例/13例)做一般处理,即用食用酒消毒,未用肥皂水冲洗;61.54%(8/13例)未做任何处理。伤口总处理率为38.46%,与许真等《全国2006-2008年狂犬病流行病学监测分析》结果接近[2]。
  2.5.2 暴露后免疫 30.77%( 4/13例)于暴露后24小时内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此4例患者均为Ⅲ级暴露,被犬咬伤上肢,颈部及下颌部,其中1例注射狂犬病人源免疫球旦白,免疫率7.69%。并于伤后21天内发病死亡。9例未做任何免疫,占69.23%。
  3 讨论
  13例狂犬病患者均发生在农村,职业以农村学生和农民为主,与杨科、姜永全等报道的调查结果一致[3],与中年外出劳动暴露机会多,以及农村养犬数量逐年增多,犬只免疫率低,带毒率高,暴露者尤其是Ⅲ级暴露规范处理率低,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率低,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低等因素有关。
针对目前狂犬病暴露的部位、处置情况、发病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措施。
  一是扩大宣传,学会自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大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知晓。特别是教会群众犬伤后第一时间如何自救与处置。
  二是加强犬只管理、加大投入。政府各部门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认真将“管、免、灭”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加强犬只管理,实施养犬准入制,“持证养犬,养犬必免”,捕杀流浪犬和无主犬,公共场所禁止犬只活动[4]。
  三是伤口处理须规范,免疫接种应联合。接诊医生须全面掌握《狂犬病暴露后处置规范》和《指南》,并严格按照《处置规范》和《指南》认真做好伤口的冲洗和消毒工作,根据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判定为三级暴露的必须联合使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5]。告知患者,讲清楚联合免疫的重要性,使之自愿接受,规范注射,才能真正有效降低狂犬病发病率。
参 考 文 献
[1] 李秋娟,李育强,等,江西赣南三县狂犬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防制措施控计,江西医药,2001,36(6):417-419.
[2] 许真,刘波,殷文武,等,全国2006-2008年全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5):360-364.
[3] 杨科,姜永全,罗永平,等,黎平县2004-2008年人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遗体流行病学杂志,2010,44(2):173-174.
[4] 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指导手册/吴江平主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1.
[5] 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宣贯手册/杨炳鑫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