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芪蛭活血丸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IINS)多伴有高粘血症,血液呈高凝状态,临床上治疗比较困难,疗效较差且复发率高。因此,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对于提高IINS的治愈率、防止复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4年5月-2006年6月,笔者运用院内制剂芪蛭活血丸对82例IINS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1]
①大量蛋白尿≥3.5 g/d;②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 g/L);③明显水肿;④高脂血症。其中①、②项必备,并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或1年复发3次,半年内复发2次以上者。
1.2 血液高凝状态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参考相关论述[2],制定以下标准:凝血酶原时间(PT)比正常参考值(11~14 s)缩短&>3 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正常参考值(35~45 s)缩短&>10 s,血浆纤维蛋白原(Fbg)&>4.0 g/L,血浆D-二聚体(D-D)&>0.5 mg/L。符合后两项及以上者。排除消化道溃疡、深静脉血栓、出血倾向等疾病及治疗前15 d内已经使用过肝素等抗凝药物及活血化瘀中药者。
1.3 一般资料
共入选病例158例,均系本院2004年5月—2006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2例,男49例,女33例;年龄10~61岁,平均42岁;病程8~48个月,平均18个月;激素治疗无效应20例,部分效应38例,激素依赖11例,常复发13例。对照组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11~59岁,平均41岁;病程6~53个月,平均19个月;激素治疗无效应18例,部分效应35例,激素依赖11例,常复发12例。2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标准量激素疗程及环磷酰胺静注或口服;常规加用抗凝剂及配合降血压、利尿及支持对症治疗;并注意休息,预防感染。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蛭活血丸(由黄芪、水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怀牛膝、地龙、泽兰等药组成,本院制剂室制为水丸),每次6 g,每日2次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
1.5 检测项目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尿常规及24 h尿蛋白定量、血脂、血浆白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PT、APTT、Fbg、D-D。
1.6 疗效标准[3]
①完全缓解:多次测尿蛋白阴性,尿蛋白定量≤0.2 g/24 h,血白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白蛋白≥35 g/L),肾功能正常,肾病综合征表现完全消除;②显著缓解:多次测尿蛋白定量&<1 g/24 h,血白蛋白显著改善,肾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③部分缓解:多次测量尿蛋白定量有所减轻,尿蛋白定量&<3.0 g/24 h,血白蛋白有改善,肾功能好转;④无效:尿蛋白及血白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无大改变,肾病综合征表现未消除,肾功能未见好转。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3 讨论
西医对于IINS多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虽有一部分患者得到缓解,但治愈率较低、不良反应较大、复发率高。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IINS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反复长期大量使用激素,绝大多数出现了气虚血瘀的症状,采用补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关键环节。因此,在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拟定了芪蛭活血丸。方中黄芪大补元气,水蛭破血逐瘀为君药;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为臣药;泽兰活血利水为佐药;怀牛膝引经入肾为使药。由于IINS患者细胞和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血清胆固醇和Fbg等大分子物质含量增高等原因,从而使血液粘稠度增高,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这也是导致肾小球内微血栓 形成、IINS久治不愈的重要因素。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能调节免疫功能,减少尿蛋白的丢失,抑制血小板粘附,降低Fbg及全血粘度,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肾小球滤过率;水蛭含有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多种有效成分,有较明显的抗凝血作用[4]。川芎的主要成分川芎嗪能够抑制血小板激活与聚集和释放效应,改善肾组织缺血缺氧,延缓肾小球硬化的进展。因此,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芪蛭活血丸治疗IINS,通过158例的临床观察表明,可显著降低患者Fbg和D-D含量,延长PT、APTT,有效地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到达改善微循环、降低尿蛋白、提高IINS治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67.
[2] 钟 娟,魏连波,龙海波,等.肾康丸对Ⅲ期糖尿病肾病高凝状态的影响[J].中成药,2007,29(1):18-20.
[3] 叶任高,陈裕盛,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标准专题讨论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杂志,2003,4(6):355-357.
[4] 郑虎占,董泽宏,佘 靖.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4807-4808,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