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稳心颗粒;阵发性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观察2组患者在半年内的病情变化,了解稳心颗粒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P波离散度(Pdis)及P波最大时限(Pmax)的分析,探讨稳心颗粒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机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①有反复房颤发作,一般可在24 h内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发作时有明显的心悸、胸闷、头晕等自觉症状,且依从性较好;②心功能(NYHA)≤Ⅱ级;③排除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房颤动;④停用能影响房颤患者电重构因素的其它药物5个半衰期后方可纳入。
1.2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本院1998-2002年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计9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36~70岁,平均(56±9.3)岁;偶发性5例,多发性29例,频发性19例;兼冠心病15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其他心脏病7例。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35~68岁,平均(55±9.6)岁;偶发性3例,多发性27例,频发性16例;兼冠心病13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其它心脏病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分布、器质性心脏病伴有情况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1 g,每日1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给予相应处理,疗程3个月。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山东步长恩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0950026)9 g,每日3次,开水冲服,疗程3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观察2组患者服药后的临床疗效;计算服药前后1个月内房颤发作次数、房颤持续时间等情况,房颤持续时间以1个月内发作时间均值计算为准。2组患者治疗期间心率不低于60次/min,血压不低于90/60 mmHg,低于上述标准则适当减少稳心颗粒的用量。同时教会患者如何数脉搏并记录发作时间,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入组时及治疗3个月后的Pdis及Pmax,进行前后对照及组间比较。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临床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心电示波观察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显效:心悸症状消失,心电示波观察或动态心电图明显改善,心房颤动发作基本控制或频发转为偶发;有效:心悸症状大部分消失,心电示波观察或动态心电图有所改善,房颤发作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50%以上,或频发转为多发,或多发转为偶发;无效:心悸症状和心电示波观察或动态心电图无变化或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自身前后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见表1~表3)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房颤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略)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1(下同)。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dis及Pmax比较(略)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心房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可导致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及心排血量下降,更可引发血栓栓塞,使中风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成倍增加。目前,房颤的治疗包括控制心室率、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防止血栓形成[2]。阵发性房颤是心房颤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尽管大部分患者可在24 h内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但随时间的推移许多患者转变为持续性房颤,故如何转复及长期维持这部分患者的窦性心律非常重要。目前普遍认为,胺碘酮类药物可作为房颤复律的首选药,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尤其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故寻求低毒高效的复律药已成为治疗阵发性房颤的重要课题。
目前,发生房颤的具体机制尚未明了,除心脏器质性改变外,电重构(electrial remodeling)这个生理学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电重构是Wiffels等[3]首先提出的,当时他们发现随房颤发作时间的延长,心房不应期逐渐缩短,并伴有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改变,使房颤呈慢性化倾向,从而有助于维护房颤的持续,这种现象被称为“房颤连缀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begets fibrillation)”,并将由于疾病状态和心律失常改变了心肌原有的电生理特性(称为电重构)。随后,许多学者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动作电位时程(APD)及心房有效不应期(EPR)离散度的增大是房颤容易发作且容易持续的重要原因[4-5],进而,临床学家也相应地提出了Pdis及Pmax的增大是阵发性房颤发作及转为持续的重要原因[6]。
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用于气阴两虚兼心脏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头晕失眠、胸闷胸痛等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观察结果显示,稳心颗粒能明显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对维持窦性心律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在应用稳心颗粒3个月后,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dis及Pmax均显著减少,而对照组随时间的延长其Pdis及Pmax均显著增大。结合稳心颗粒能显著维护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窦性心律而对照组在3个月内大部分患者转为持续性房颤这一临床结果,一方面说明Pdis及Pmax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转归显著相关,可把Pdis及Pmax作为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判断指标之一;另一方面说明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Pdis及Pmax,进而改善患者电重构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 1995.91-94.
[2] 黄从新.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全国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及其进展.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0.6:1-4.
[3] Wiffels MCEF,Kirchhof CJHJ,Dorland R,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begets atrial fibrillation:a study in awake, chronically inerumented goats[J].Circulation,1995,92:1956-1968.
[4] Rahme M,Cotter B,Leistad E,et al.Electropbgsiological and antisrrhymic effects of the atril selective 5-HT(4) receptor antagonist RS-100302 in experimental atrial flutter and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1999,100:2010-2017.
[5] Diker E,Ozdemir M,Adogdu S,et al.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in paraxymal atrial fibrillation[J].Int cardiol,1998,63:281-286.
[6] Dilaveris E,Gialafors J,Skevos K, et al.Simple electrocardiographic marker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aroxysmal idiopathic atrial fibrillation[J],Am Heart J,1998,135:7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