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治疗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以下简称DPB)是以两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独立性疾病。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呼吸性细支气管以远的终末气道为受累部位一慢性炎症性疾病,DPB的病理学特点为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细支气管炎及细支气管周围炎,因炎症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慢性咳嗽、咯痰、活动时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DPB患者3例,均为男性;年龄26~52岁,病程最常11年,最短6个月。均有吸烟史。
1.2 方法 对三名DPB患者进行①胸部X线/肺部CT,胸部X线可见弥漫性分布于两肺中、下肺野的颗粒样结节状阴影。影像学显示的颗粒样小结节状阴影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炎性病变所致,随着病情加重或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小结节状阴影可扩大或缩小乃至消失。②肺功能检查及血气分析,肺功能主要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病情进展可伴有肺活量下降,残气量(率)增加,但通常弥散功能在正常范围内。③慢性鼻窦炎的检查,应进行鼻窦X线片或CT检查,以确定有无鼻窦炎。
1.3 治疗 以药物治疗为主,分两个方案;方案一,红霉素400~600 mg/d,每日分2次口服。方案二,多用于出现红霉素的副作用或药物相互拮抗作用或使用红霉素治疗无效者的患者。日本方案:克拉霉素200 mg/d~400 mg/d,或服用罗红霉素150 mg/d~300 mg/d,每日口服 1~2次。克拉霉素250 mg/d~500 mg/d,每日口服1~2次;罗红霉素使用方法同上。用药期间应注意复查肝功能等。
2 结果
3例DPB病人在我院得到早期诊断和和规范治疗,预后良好,患者病情好转或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 讨论
本病常隐匿缓慢发病。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50岁的成年人。发病无性别差异。主要为持续性咳嗽、咯痰、活动时呼吸困难。首发症状常为咳嗽、咯痰,逐渐出现活动时呼吸困难。病人常在疾病早期反复合并有下呼吸道感染,咯大量脓性痰,而且痰量异常增多,每日咯痰量可达数百毫升。
如不能及时治疗,病情呈进行性进展,可发展为继发性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胸部听诊可闻及间断性湿音或粗糙的捻发音,有时可闻及干音或哮鸣音,尤以两下肺明显。音的多少主要决定于支气管扩张及气道感染等病变的程度。排痰或经抗生素治疗后,啰音均可减少。部分病人因存在支气管扩张可有杵状指。80%以上DPB病人都合并有或既往有慢性鼻窦炎,甚至有些病人无症状,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如疑诊为DPB病人,应常规拍摄鼻窦X线片或鼻窦CT片。 转贴于
本病特征性的血冷凝集试验效价的持续升高以及部分病人IgA增高被认为DPB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病理检查显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聚集以及部分病人末梢血CD4/CD8比值增高都提示DPB病人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部分DPB病人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以及白介素-8(1L-8)等升高提示本病存在慢性气道炎症病变。此外,由于DPB病人的细菌停滞于气道粘摸上,引起由绿脓杆菌产生的弹性硬蛋白酶和一些炎症介质的生成,可能是造成气道上皮细胞的损伤和气道炎症的原因。如果肺活检能发现典型的DPB病理学改变即可确诊。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方法简便且安全,但常因标本取材少,而且不一定能取到呼吸性细支气管肺组织,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欲提高检出率,应在TBLB检查时,取3~5块肺组织。如仍不能确诊,应行胸腔镜下肺活检或开胸肺活检,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
早期DPB病人经6个月治疗后病情恢复正常者可考虑停药。进展期DPB病人经2年治疗后病情稳定者可以停药。停药后复发者再用药仍有效。伴有严重肺功能障碍者的DPB病人需长期给药。如果DPB病人出现发热、黄脓痰、痰量增加等急性加重情况时,多为绿脓杆菌等导致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此时应加用其他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或头孢三代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也可根据痰培养结果选择抗生素。此外,可给予对症治疗,如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及氧疗等。虽然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DPB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其治疗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最近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DPB的作用机理并非抗细菌感染,而可能为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阻断慢性气道感染的“恶性循环”:①抑制中性粒细胞活性: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和气道上皮的粘附,减少中性粒细胞在气道黏膜的聚集,通过抑制转录调节因子NF-κ b(Nuclear Factorκb)的活性,抑制IL-8mRNA表达水平;②减少气道过度分泌:通过抑制粘蛋白以及阻断氯离子通道以抑制水的分泌;③抑制淋巴细胞的增生和活化,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成熟和分化;④抑制绿脓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抑制细菌产生的过氧化物及弹性硬蛋白酶等毒性代谢产物,减少气道上皮的损伤。
DPB的5年生存率为91%,7年生存率为90%,但晚期DPB如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慢性绿脓杆菌感染及支气管扩张,若长期反复发作而并发肺心病、呼吸衰竭者,预后不良。在我国目前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仍不够充分,容易漏诊、误诊。今后亟需提高医生对DPB的认识,使更多患者得以早期诊断与正确治疗。此外,应尽快进行我国DPB的流行病学调查,积累和总结出我国DPB患者的临床资料。
参 考 文 献
[1] 马晓春,于润江.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0).
[2] 贺正一,李燕燕.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996(2).
[3] 刘少滨,施作霖,郑松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一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3).
[4] 楼剑,许文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免疫调节作用[J].浙江医学,2008,30(2):196-199. 转贴于
关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