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6例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728 日期:2025-08-10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疗法

妊娠期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妊娠疾病,对孕产妇及围产儿有很大影响,并严重威胁着母婴的生命安全。本病的病因至今仍不太清楚,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136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6年5月-2000年5月收治79例,此期间单用西药治疗,称西药组。患者年龄为20~35岁;初产61例,经产18例;发病孕周28~30周8例,31~37周20例,38周以上51例。2000年6月-2006年6月收治136例,此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称中西组。患者年龄为20~35岁;初产95例,经产41例;发病孕周28~30周6例,31~37周26例,38周以上104例。2组年龄、初产、经产、孕周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我国现行的命名和分类标准与国标分类标准一致的标准[1]。

  1.2.1 妊娠期高血压

  BP≥140/90 mmHg,妊娠期首次出现,并于产后12周恢复正常;尿蛋白(-);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产后方可确诊。

  1.2.2 子痫前期

  轻度:BP≥140/90 mmHg,孕20周以后出现;尿蛋白≥300 mg/24 h或(+);可伴有上腹部不适、头痛等症状。重度:BP≥160/110 mmHg;尿蛋白≥2.0 g/24 h,或(++);血肌酐&>106 μmol/L;血小板&<100×109/L;微血管病变性溶血(血乳酸脱氢酶升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持续性头痛或其它脑神经或视觉障碍;持续性上腹不适。

  1.2.3 子痫

  子痫前期孕妇抽搐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高血压孕妇妊娠20周以前无尿蛋白,若出现尿蛋白≥300 mg/24 h;高血压孕妇孕20周前突然尿蛋白增加,血压进一步升高或血小板&<100×109/L。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BP≥140/90 mmHg,孕前或孕20周以前或孕20周后首次诊断高血压并持续到产后12周。

  1.3 中西组辨证分型

  1.3.1 肝肾阴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头痛,目胀,口干,胸闷,烦躁,耳鸣,腰膝酸软,面浮肢肿,溲短赤,舌质红,舌苔少,脉细弦有力。共116例。

  1.3.2 脾肾阳虚型

  症见头胀眩晕,面浮肢肿,四肢不温,腰酸足软,腹胀便溏,气短,小便频数色清,面萎黄,舌质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滑而无力。共20例。

  以上两型中均不同程度挟杂有血瘀证候,症见:面色晦暗,口唇色紫,舌质略见紫黯或黯淡,舌边尖有效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迂曲、弩张等。

  2 治疗方法

  2.1 西药组

  绝对卧床休息,左侧卧位并注意饮食疗法;深部肌注硫酸镁5 g,同时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硫酸镁7.5 g静脉滴注,以后酌情每隔4~6 h肌注硫酸镁5 g。血压下降后,逐渐延长间隔或减少剂量,连用3 d。烦躁不安者,加冬眠1号(每6 mL含度冷丁l00 mg、异丙嗪50 mg、氯丙嗪50 mg)1/3量溶于25%葡萄糖溶液20 mL缓慢静脉推注,余2/3量溶于10%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收缩压≥200 mmHg者,给心痛定l0 mg舌下含服,每日3~4次,至收缩压降至150 mmHg时停药。昏迷不醒或抽搐频繁且尿量少者,给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1次/6 h。水肿“++”以上者加用利尿剂。用药期间需密切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2 中西组

  绝对卧床休息,左侧卧位并注意饮食疗法;深部肌注硫酸镁5 g,烦躁不安或进入产程者,静注安定l0 mg,接着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丹参注射液l0 mL,另外口服止痫胶囊15粒,日服3~4次。止痫胶囊由羚羊角1.5 g,琥珀9 g,地龙30 g,天竺黄12 g,郁金12 g,黄连10 g,胆南星12 g,天麻10 g,石决明30 g组成。诸药碾细为末,装入胶囊备用。昏迷不醒者酌情加用安宫牛黄丸,然后分型辨治。肝肾阴虚型宜滋肾柔肝、平肝熄风、活血化瘀。方用Ⅰ号方。处方:生地黄30 g,沙参10 g,麦冬12 g,枸杞子12 g,川楝子10 g,桑寄生15 g,白芍15 g,石决明30 g,玄参15 g,丹参25 g,川芎15 g。若血压升高,头昏头痛甚者,酌加钩藤20 g、龟甲30 g、菊花20 g、生牡蛎30 g、龙齿30 g、珍珠母20 g;有蛋白尿者加鹿衔草、益母草、山药各30 g。脾肾阳虚型宜温肾健脾、化气行水、活血化瘀。方用Ⅱ号方。处方:蜜炙白术30 g,茯苓20 g,大腹皮20 g,生姜皮10 g,陈皮10 g,砂仁6 g,桂枝15 g,白芍10 g,党参15 g,丹参20 g,川芎15 g,猪苓20 g,牛膝20 g。浮肿明显者加防己12 g、天仙藤30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治疗3 d为1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统一标准 [2]进行评价。每3日进行1次。

  3.2 临床疗效

  西药组痊愈28例,显效36例,有效15例,总显效率为81.0l%。中西组痊愈85例,显效48例,有效3例,总显效率为97.79%。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8.35,P&<0.01)。2组在单项疗效比较中,高血压、蛋白尿、自觉症状的χ2值分别为67.32、38.40、18.76,P均&<0.01(见表1)。表明中西组与西药组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单项疗效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其中以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最快,其次是血压下降、蛋白尿的减少或消失。表1 2组患者各单项疗效评价(略)

  3.3 分娩方式

  治疗过程中,西药组使用硫酸镁的1日总量为20~25 g,平均21 g;中西组使用硫酸镁1日总量为5~10 g,平均为6 g。2组病例治疗后分娩方式见表2。表2 2组患者分娩方式(略)注:2组自然分娩率比较,χ2=11.09,P&<0.01;2组剖宫产率比较,χ2=34.94,P&<0.01。

  4 讨论

  HDCP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是严重的妊娠并发症之一,多数病例在妊娠期出现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分娩结束即随之消失。本病属于中医学“子痫”、“子晕”、“子肿”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原因是脏气本弱,因妊重虚,以致精血不足,肝阳上亢,化火生风。患者素体肝肾阴虚,孕后精血益虚,肝失濡养,木火内动,化火生风。体本脾肾阳虚,孕后更感不足,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肾阳虚则上不能温煦脾阳、下不能温化膀胱,水道不利,泛溢肌肤。肝阳化风,奔逆于上,阴血不能柔养筋脉而致筋脉拘挛绌急,此时气血也必涩滞不畅;又因气血亏损,血液运行无力,导致血脉涩滞络中而成血瘀。HDCP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血液浓缩,血浆和全血比粘度上升,血液流变性差。这些变化都可以引起血流受阻,与中医瘀血的概念是一致的,说明瘀血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本病可分为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型。有文献报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辨证为肝肾阴虚居多(84.2%),脾肾阳虚次之(12.4%)[3]。本组资料与文献相符。肝肾阴虚型予I号方,重用生地黄滋养肝肾,辅以沙参、麦冬、枸杞子养阴滋肝,肝体得养,风火自平。在大量养阴品中加川楝子以调达肝气;白芍、玄参柔肝安脾、滋阴降火;丹参、川芎、玄参养血散瘀行血;石决明、牡蛎、珍珠母、龟甲养育肝阴、镇摄浮阳;益母草、鹿衔草、山药化瘀利水、消蛋白尿,对降压、消蛋白、制止抽搐效果较好。止痫胶囊具有明显降压、镇静作用。脾肾阳虚型予Ⅱ号方,重用蜜炙白术、茯苓配以党参健脾益气利水;白芍开阴结与桂枝相伍通阳化气利水;大腹皮宽中行水;砂仁、生姜皮温中理气;牛膝、猪苓、丹参化瘀利水,引药下行;辅以天仙藤、防己理气化滞行水。诸药配合共奏健脾理气、行水之功。特别是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加入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对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方面效果明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有疏通微循环作用;川芎可抑制血小板活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PGI2)的作用。二者协同,更有利于扩张血管、降压、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增加器官灌注流量。
硫酸镁是西医治疗HDCP的首选药物,其主要机理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下降,达到解痉、降压的目的。但硫酸镁也能降低子宫肌肉张力,使宫缩力减弱,从而影响产程的进展,使产程延长。同时,西药的镇静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常使患者出现头昏、乏力、嗜睡等症状,也影响产程的进展。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不但减少了治疗过程中硫酸镁和镇静药物的用量,达到了满意的降压、解痉的效果,而且使宫缩正常,产程进展顺利,利于产妇的康复。本资料显示,中西医结合组自然分娩数显著多于西药组,剖宫产率也明显降低,保障了母婴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 苟文丽,方 静.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定义及其诊断变迁[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0):581-583.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1l(6):376-379.

  [3] 钱祖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预测和预防[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 11(6):530-532.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