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针刺;肱骨外上髁炎;经筋理论
经筋病证是针灸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这一类疾病有着特定的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在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下,逐步形成了非常独特的经筋理论[1]。在近几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运用经筋理论中的齐刺法治疗网球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运用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参照1998年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2]中有关“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的诊断标准,选择符合研究范围的网球肘患者68例,并采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用简单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将68例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针刺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25~70岁,平均49.2岁;平均病程3.6个月。西药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28~68岁,平均48.0岁;平均病程3.4个月。68例患者中左肘22例,右肘38例,双肘8例。2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组
在肱骨外上髁附近或者肱桡关节后方处找到压痛点,做好标志,常规消毒后,用长为125 mm,直径为0.40 mm的毫针,采用爪切进针法,进针深度为1.0~1.2寸,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度,再在其左右旁开2 cm处各斜刺1针(针尖方向朝压痛点),分别行针以增强针感,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西药组
给予美洛昔康片剂(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国际公司出品,国药准字2001J-58号,7.5 mg/片),每次1片,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98年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2]中的有关标准进行疗效评估。治愈:疼痛、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好转:疼痛减轻,肘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结果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Ridit分析表明,R针刺组=0.5731,R西药组=0.4177,u=2.22,P&<0.05,
转贴于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 讨论
网球肘是临床常见的肘部慢性疾病,好发于前臂部经常劳累的中老年人群。目前,该病的主要保守疗法为针灸、推拿、局部封闭疗法、消炎镇痛类西药以及中药外敷内服等。局封疗法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但不适合多次治疗,且部分患者在局封治疗后因局部结缔组织内的水钠潴留、压力增大而出现疼痛加剧;口服消炎镇痛药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长期应用则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而筋经疗法是在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筋经理论发展的一种疗法,它对与筋脉的牵掣、拘挛、掣痛、转筋、强直和关节活动不利等相关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素问· 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五藏生成》则认为“诸筋者皆属于节”。这些观点与现代认为的十二经筋在循行途中郁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丰盛之处,如踝、膝、肘、肩等关节处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同时也表明了经筋的主要功能是连接骨骼和进行各种活动等。而在《素问·宣明五气》中则指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认为长期的劳累或者不正确的姿势是导致筋经疼痛这一类疾病的主要原因。长期的慢性劳损,出现经脉闭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而跌仆闪挫,血溢脉外,形成瘀血。筋伤劳损,反复发作,则导致局部粘连、瘢痕等。有关筋经疾病的治疗,在《素问·调经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病在筋,调之筋”的治疗原则,而《灵枢·卫气失常》则明确了“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的具体方法,认为针刺治疗时应该以痛点及附近部位取穴为主。
笔者采用的齐刺法,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记载:“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脾气小深者也。”这种治疗方法的特点就是以病变局部(主要是一些压痛点等)为中心,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左右旁开处各斜刺(或直刺)一针,以加强针感[3]。这种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疼痛范围局限、病位相对较深的筋经病证,如临床常见的网球肘、肩周炎、腰扭伤及各种急性软组织扭挫伤等。该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在临床中的筋经病证治疗中屡获良效。
参考文献
[1] 薛立功.经筋理论的探讨与发挥[J].中国针灸,1997,18(11):698-699.
[2]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S].1998.302.
[3] 李万瑶.经筋病针灸临床治疗方法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4, 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