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辨证论治;阿片性便秘
以吗啡为主的阿片类药物,在有效控制癌痛的同时常常伴有难以解除的便秘,严重者可以引起肠梗阻。便秘是否解除,决定了是否继续使用阿片类药物去控制癌痛,因此,解除阿片性便秘是十分重要的。自1999年开始,笔者应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阿片性便秘62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本院住院和门诊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7岁,平均64.7岁;平均服用相当于吗啡量95 mg/d(静脉用吗啡和非吗啡阿片制剂均折合成口服吗啡量计算)。对照组58例,男36例,女22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4岁,平均63岁;平均服用相当于吗啡量92 mg/d。2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2 诊断与辨证
诊断依据:使用阿片类药物后,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习惯1 d以上,或间隔时间3 d以上;大便干结;排便费力,伴有不适或痛苦感,或大便不尽感;排除器质性病变因素。
阿片性便秘的中医辨证依据:经笔者长期观察,阿片性便秘主要见于气滞腑实证和阴津亏损证。①气滞腑实证:便秘,腹部胀满不适,有苔。②阴津亏损证:便秘,口干舌燥,体瘦,午后潮热,无苔。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气滞腑实证者,给予导滞泻下汤,药用生大黄(后下)6 g,白芍、大腹皮、槟榔、枳实、厚朴各30 g;阴津亏损证者,给予养阴通便汤,药用制大黄10 g,白芍、地黄、麦冬、玄参各30 g。以上2方均煎成药液300 mL,分3次口服;不宜口服者,则改为灌肠或滴肛。
对照组:每日以番泻叶20 g泡水500 mL服用,并配用开塞露塞肛。
4 疗效标准
4.1 症状计分标准[1]
(见表1) 表1 便秘症状计分标准(略)
4.2 便秘疗效标准[2]
治疗后2周按以上积分标准评判。痊愈:症状消失,积分为零,保持2周以上;显效:症状改善明显,积分降低2/3以上,保持2周以上;有效:症状好转,积分降低1/2以上;无效:症状改善使积分降低未超过1/2。
5 结果
(见表2)表2 2组患者便秘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经χ2检验),*P&<0.05,**P&<0.01。
6 讨论
WHO癌痛三阶梯止痛的指导性文件中,中重度癌痛均用阿片类药物,但阿片类药物往往引起持续性便秘,在东方人中发生率更高,达80%~90%[3],有时还因便秘未得以解除而不得不停用阿片类药。尽管临床上在用阿片类药物时都常规预防性地给予通便措施,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依然存在着顽固性便秘,尤其是老年患者更甚,其主要原因系阿片类药物最终引起肠蠕动减慢而致。笔者经长期观察发现,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大多为气滞腑实和阴液亏损2个基本证型。前者以消气导滞通便立法,予导滞泻下汤;后者增液补虚、通便固本,给养阴通便汤。因便秘最终机理在于腑气不通,六腑者泻而不藏,以通为顺,故以大黄荡涤胃肠宿积十分重要,为君药。两方中虽均投以大黄,却一生一制,分用于虚实之证。大剂量白芍具有苦泄通便又不伤正之功,且能缓急止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臣药,并免大黄伤正之虞,即使体弱者也无大碍,投以大剂, 多显良效。胃肠以通畅为顺,若大便不通,气机阻滞,所以脘腹痞满,故气滞腑实证再佐槟榔、大腹皮、枳实、厚朴以消积导滞。对于素体阴亏不足,使用阿片类药物导致便秘者,加上地黄、麦冬、玄参,实乃增水行舟之举。针对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采用辨证论治,其总有效率高达86%,且疗效维护时间更长,患者的舒适感更佳,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危北海.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346,337.
[2] 孙 燕.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7.
[3] 贾延珍,汪有藩,王宪玲,等.晚期癌症止痛[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