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祖礼,朱龙生,徐大龙
【关键词】 肾炎四补丸;慢性肾炎
2003年2月-2006年3月期间,笔者采用自制肾炎四补丸为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下简称“慢性肾炎”)患者8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1]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85年第2次全国肾病专题学术讨论会通过的慢性肾炎辨证分型标准[2]。本证中分为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型;标证中分属外感、水湿、湿热、血瘀或湿浊者。
1.2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本院肾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性52例(60.47%),女性34例(39.53%),男女之比为1.53∶1;年龄在&<30岁者32例,30~50岁者38例,&>50岁者16例。其中急性发作型12例,普通型46例,高血压型28例。肾功能正常及代偿期49例,氮质血症期22例,尿毒症期15例。中医辨证分型:肺肾气虚型9例,脾肾阳虚型31例,肝肾阴虚型24例,气阴两虚型18例,其他证型4例;有外感者4例,水湿者11例,湿热者27例,血瘀者13例,湿浊者23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被纳入观察的患者,均予以口服肾炎四补丸(本院制剂室提供,由党参、黄芪、白术、当归、附子、肉桂、山茱萸、猪苓、茯苓、泽泻、山药、怀牛膝、女贞子、墨旱莲、紫河车、水蛭、生地黄、牡丹皮、扁豆、砂仁、车前子、菟丝子、山楂等组成),每次服6 g,日2次。水肿严重者,加甘遂末1 g装入胶囊内服用,每日3次,连用3日,尿量增加,水肿好转即止,或视病情需要适当使用利尿剂;血浆蛋白低下严重者,间断输入白蛋白或新鲜血浆;高凝状态显著者,加服潘生丁;高血压者加用钙离子拮抗剂(CCB)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肌酐大于4 mg/dL或有高钾血症者不用);有感染者酌用抗生素;酸中毒者加服碳酸氢钠。所有患者均不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并注意饮食调摄(低盐低脂限量优质蛋白饮食)及生活起居。
上述治疗10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停服肾炎四补丸5 d,继续下一疗程,共6个疗程,时间3个月。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抽取静脉血,进行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及血常规检查。并于治疗期间以表格形式询问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1.4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7年制定的《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完全缓解:24 h尿蛋白定量持续小于0.2 g,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肾功能正常;基本缓解:24 h尿蛋白定量持续减少50%以上,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差不超过15%);有效:24 h尿蛋白定量持续减少25%~49%以下,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无效:24 h尿蛋白定量持续减少25%以下,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好转,肾功能较治疗前减退或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实验室结果)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完全缓解17例,基本缓解32例,有效26例,无效11例(其中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87.21%。
2.2 中医证型与疗效的关系
(见表1、表2)表1 82例慢性肾炎患者中医本证与疗效的关系(略)表2 78例慢性肾炎患者中医标证与疗效的关系(略)
2.3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见表3、表4)表3 86例慢性肾炎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消失情况比较(略)表4 50例肾功能异常者治疗前后24 h UPQ、BUN、SCr及Hb、Alb变化情况(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 讨论
慢性肾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以缓慢进展的肾功能减退,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为特征。由于其起病较隐匿,早期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往往许多患者直到出现慢性肾衰竭时才被发现。由于激素治疗不理想,而新型免疫抑制剂由于疗程长及疗效不可靠,临床使用上也很有限。因此,西医在慢性肾炎的治疗方面进展缓慢。
慢性肾炎属中医学“肾劳”、“肾风”、“水肿”及“腰痛”等范畴。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虚在气血阴阳,又以阴虚为本病的病理基础,责之五脏,则以脾、肺、肾为主;实则主要在湿热(浊)和血瘀,其中,湿热瘀阻既是慢性肾炎病变进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导致病变进一步发展和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为此,笔者根据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原则,自拟肾炎四补丸治疗本病。组方中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健脾益气生血;济生肾气丸助肾壮阳;二至丸则滋补肝肾之阴。诸方合用,共奏补益气血阴阳之功,故曰“四补”。不仅使肾气充足,气化水行,减轻水肿;而且精关得固,减少蛋白等精微的丢失;同时充填精血,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五苓散利水湿,兼清热,配伍牡丹皮和水蛭活血化瘀,针对标证而立。此外,泽泻和山楂可降胆固醇,改善高脂血症;水蛭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高凝状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缓肾纤维化;紫河车不仅能补气养血益精,还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有助于损伤基底膜的修复,减少蛋白的漏出。
通观全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阴阳相合,正邪兼顾,具有组方精炼、切中病机、疗效确切的特点。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本药长期服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不仅改善临床症状明显,而且降尿蛋白效果肯定。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2] 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45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