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白塞氏病;中医药疗法
白塞氏病又称白塞氏综合征,1937年由白塞氏(Behcet)提出,是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皮肤、黏膜、血管、中枢神经、消化道、心脏、泌尿系及关节等全身性多系统损害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微量元素含量变化、遗传因素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由某种原因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一般多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难以避免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停药后易复发,远期疗效不理想。1990-2005年,笔者根据有关中医理论,在临床上选用益气养阴、清热凉血、利湿通络的中药随证加减并配合外用药共治疗白塞氏病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2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10例,女12例,年龄12~5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均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其中生殖器溃疡17例,眼部病变10例,发热6例,皮肤病变8例,关节痛5例,腹泻、食欲不振3例,血管炎2例。针刺试验阳性者15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中医药学会白塞氏病专业组1993年制定的标准拟定。①主要症状: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及皮肤损害,包括结节性红斑、或痤疮样结节、或丘疹疱疹样损害、或毛囊炎或针刺反应阳性等;多发性生殖器溃疡;眼损害、虹膜睫状体炎、或角膜炎、或结膜炎,或前房积脓等。②次要症状:关节痛或肌肉酸痛,消化道症状,血管炎,神经系统症状。
具备3个以上(含3个)主要症状或2个主症加2个次要症状即可诊断。
2 治疗方法
2.1 内服中药
自拟金地解毒汤以益气养阴、清热凉血、利湿通络。方药组成:金雀根30 g,黄芪15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金银花15 g,黄芩10 g,黄柏10 g,栀子10 g,白花蛇舌草30 g,茯苓10 g,赤芍10 g,甘草10 g,当归10 g。
临床上根据病位及病机侧重随证加减:口腔溃疡较重者加竹叶6 g、黄连6 g;兼生殖器溃疡者加车前子10 g、泽泻10 g、苦参6 g、龙胆草9g;兼眼部症状者加菊花10 g、谷精草10 g、夏枯草10 g、石斛10 g;长期使用激素者加解毒利湿之品大腹皮10 g、丹参10 g、神曲10 g;发热重加生石膏30 g、知母9 g;关节疼痛加海风藤15 g;皮肤结节疼痛难消加乳没各6 g、玄参15 g;皮肤疱疹或结节加紫花地丁20 g、连翘15 g;腹泻纳呆加白术15 g、神曲10 g;血管炎加红花10 g、丹参10 g;肝火脾虚加龙胆草9 g、茵陈20 g、车前子20 g;阴虚内热加山茱萸15 g、知母10 g、山药30 g;肝阴不足、虚火上炎加白芍12 g、女贞子10 g、泽泻10 g;脾虚湿盛加党参10 g、白术10 g;血瘀明显加红花10 g、三棱10 g、丹参10 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每次200 mL温服,连服3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2.2 局部处理
凡有溃疡者均需配合外治法以加速溃疡面的愈合。眼部损害用菊花、薄荷、木贼煎汤熏洗,再选用眼药水滴眼。口腔及生殖器溃疡用金银花、白花蛇舌草、黄连、黄柏、苦参、蒲公英水煎取液,部分漱口,部分坐浴,每日3~4次;再用冰硼散、锡类散分别吹敷患处。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白塞氏病专业组1993年制定的标准拟定。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有轻度反复;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发作间期延长;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经2个疗程治疗,临床治愈12例,占54.5%;显效7例,占31.8%;好转2例,占9.2%;无效1例,占4.5%;总有效率为95.5%。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36岁,干部,2003年7月就诊。自诉:口腔、外阴溃疡伴双眼不适9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发作时先出现口腔黏膜及舌部糜烂,散在小溃疡,继则外阴出现溃疡,糜烂面逐渐增大,肛门周围溃疡,创面红肿,双眼干涩,发红不适,视力减退,并伴有发热、头晕、口苦、咽干痛、心烦易怒、溲黄便干、纳呆、乏力。曾在某大医院被诊断为“白塞氏病”,用激素、维生素类、抗生素及左旋咪唑等药物治疗,效不佳,近日病情加重。
体检:双眼睑结膜明显充血水肿,口腔黏膜、齿龈、舌系带附近多处散在溃疡。妇检:外阴肿胀、隆起,小阴唇内侧和阴道黏膜可见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多处散在溃疡,溃疡表面附着黄白色脓性分泌物,触时疼痛剧烈。肛周有溃疡面。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化验:WBC 11×109/L,中性88%,淋巴27%,酸性2%,ESR 32 mm/h。诊断:狐惑病(白塞氏病)。 此系湿热内蕴,毒火熏蒸,肝肾阴虚所致。方用金地解毒汤加生石膏30 g,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另用金银花、白花蛇舌草、苦参、黄连、黄柏、蒲公英煎汤漱口及熏洗患处,冰硼散及锡类散敷患处。上方连用2剂后发热退,去石膏加龙胆草9 g、竹叶6 g、菊花10 g,又服半月,病变基本痊愈,唯觉脘腹不适、纳呆,再以甘草泻心汤加麦芽继服10剂,巩固疗效,随访3年未复发。
5 体会
白塞氏病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已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所记载,其谓“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并提示治法为“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隋代《诸病源侯论》谓:“……此皆由湿毒气所为也。”
笔者认为,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脾虚肝热、肝肾阴虚为本;湿热毒邪、经络瘀阻为标。其中湿热蕴结、邪热伤络和气阴两虚是发生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热邪上犯则口腔、眼部溃烂;湿毒下渗阴部,则生殖器溃疡;湿热毒邪充盈于外,则浸渍肌肤关节;湿热蕴毒内犯脏腑,则出现相应脏腑损伤,功能失调。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组方金地解毒汤。其中金雀根、黄芪益气生肌、活血止痛;当归、赤芍、生地黄、牡丹皮养阴清热、凉血活血;黄芩、黄柏、栀子清热利湿;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黄芪与金银花托毒外出;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黄芪、甘草益气扶正。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热凉血、利湿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当归、黄芪、茯苓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黄芩、生地黄、黄柏、金雀根可抑制免疫功能,二者并用具有双向免疫调节功能。赤芍、生地黄、牡丹皮活血抗纤维化;白花蛇舌草有提高吞噬细胞的功能及抗炎、抑制细胞增生的作用;甘草有类似脱氧皮质酮的作用,可视为一种激素和免疫抑制解毒剂;金银花、黄芩、黄柏、栀子有抗过敏、抗胶原纤维、抗炎等作用。而外用药具有清热解毒、袪瘀生新的作用。内外合用,可彻底消除体内邪热痼疾,加速疾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