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心可舒片;葛根素;不稳定型心绞痛
2004年10月-2005年10月,笔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心可舒片和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的30例作对照,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为心内科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UAP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6岁,平均(60.3±9.2)岁;病程最短2 d,最长l0年,平均(6.2±2.5)年;其中初发劳累性心绞痛l0例,恶化劳累性心绞痛16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4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6~75岁,平均(59.6±l0.2)岁;病程最短3 d,最长l0年,平均(6.l±2.8)年;其中初发劳累性心绞痛11例,恶化劳累性心绞痛15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4例。2组患者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予卧床休息、吸氧,常规口服消心痛l0 mg tid、阿司匹林100 mg qd及辅酶Q10胶囊20 mg tid,同时予硝酸甘油l0 mg加人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心可舒片(山东潍坊中药厂生产)3粒,3次/d,口服;葛根素(广东燕塘生物化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0 mg加人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 d。
1.3 观察项目
①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②从入院前到入院第7天每天记录心电图1次,以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NST:反映心肌缺血的范围)和12导联中ST段压低数值的总和(∑ST: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观察心肌缺血改善的情况。
1.4 疗效标准
1.4.1 心绞痛疗效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80%;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不足50%。
1.4.2 心电图疗效
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ST-T改善&>50%;无效:ST-T改善&<5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临床疗效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变量以x±s表示。
转贴于2 结果
2.1 2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2组总有效率比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l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3%。2组总有效率比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NST及∑ST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NST及∑ST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UAP属中医“胸痹”范畴,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以气虚血瘀为主,为本虚标实证,治疗当益气化瘀通络。心可舒片主要由三七、丹参、葛根、木香、山楂组成。方中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止血;三七、葛根、山楂增强活血之力;木香行气止痛,气行则血活络通,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效。药理研究显示,心可舒之所以有抗心绞痛作用,主要是:①活血化瘀、改善心脏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灌注和心肌血供。②增加心肌缺氧条件下的耐受力和心肌IP酶的活性,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③降低或抵消肾上腺素引起的β受体兴奋效应,减少心肌耗氧。④降低血脂,改善血液黏度[1-2]。曾氏等[3]的研究表明,葛根素有降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提高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用,能对抗自由基损伤作用,有助于动脉硬化好转,减少心绞痛发作。
本观察结果显示:心可舒和葛根素合用加西药治疗UAP疗效显著,能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使心电图的心肌缺血表现明显改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参考文献】
[1]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 Summary of the NCEP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 Report[J].JAMA,1993,269:3015.
[2] Sacks Fim. The effect of pravastatin on coronary event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average cholesterol levels[J].N Engl J Med,1996,335:1001.
[3] 曾晓楠,樊光辉,陈 宏.葛根素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心钠索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10):4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