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颈病变 筛查结果
宫颈病变是妇科常见疾病,近几年,虽然在发达国家子宫颈癌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在中国宫颈癌的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并呈逐年上升及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本所自2008年7月起,在宫颈疾病门诊对因宫颈病就诊患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常规进行宫颈细胞学筛查,对细胞学筛查异常者,行阴道镜下活检,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及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病毒检测,对于早期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患者起到早期发现及治疗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08年7月1日~2009年6月30日在本所宫颈疾病门诊以白带异常、接触性出血、宫颈糜烂史等就诊的患者425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5岁。
2.问卷调查: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婚育史、历年普查情况,宫颈癌及HPV感染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等。
3.细胞采集:将新柏氏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检查的细胞采集器(宫颈刷)插入宫颈管内,围绕宫颈顺时针方向旋转5周,在将宫颈刷放入装有保存液的小瓶内,上下反复漂洗10次左右,使采集器上的细胞充分漂洗入保存液中,然后拧好瓶盖,贴上标签并标上患者姓名和检查申请单一起送至检验中心。然后应用TCT及TBS诊断系统行细胞学检查。
4.细胞学分类标准:新柏氏检查结果的报告方式,采用国际通行的TBS分类标准,由以下几个主要分类。阴性(包括可能伴随炎症或良性反应性改变),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度病变(ASCH),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包括HPV细胞形态改变,相当于轻度非典型增生(CIN1),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包括相当于中度及重度非典型增生(CIN2/CIN3)和原位癌(CIS)、鳞状细胞癌(SCC);非典型腺细胞(AGUS),原位腺癌(AIS)、腺癌(AC)。将≧ASCUS和AGUS定为细胞学阳性病变。
5.阴道镜下宫颈活检:阴道镜下见异常宫颈图像者在该部位取活检;未见明显异常图像,则在3、6、9、12点处取活检,病理诊断包括正常或炎症、CIN 1、CIN 2、CIN 3、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将CIN1级定为病理学阳性病变。
6.微生物及HPV病毒检查:微生物检测采用(南京爱楷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粉色3项白带检测的3项新指标的方法进行采样检测,二代杂交捕获实验,hc2HPVDNA检测法要求进行采样送检。
结果
1.细胞学筛查及微生物检查:425例TCT检查异常者362例,宫颈病变发病率为85.2 %(362/425),其中慢性宫颈炎、宫颈息肉等良性病变为占79.5 %(338/425),异常宫颈内病变占5.6 %(24/425),其中AC检出率0.2 %(1/425);ASCUS检出率3.3 %(14/425);LSIL检出率1.2 %(5/425);HSIL检出率0.9 %(4/425)。在微生物检测中,假丝酵母菌感染占2.2 %(10/425),线索细胞占1.9 %(8/425),滴虫占0.7 %(3/425)。
2.病理学检查:对于24例细胞学筛查阳性病变进行进一步检查,包括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HPV病毒检测。结果阳性率为91.7 %(22/24);其中CIN1为6例、CIN2~3为5例,CA为1例;CIN1合并HPV感染为3例,CIN 2~3合并HPV感染1例,ASCUS合并HPV感染1例。
讨论
目前中国妇女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仍居妇科恶性肿瘤第2位。大量资料提示,子宫颈癌的发生日益趋向年轻化,防癌普查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宫颈癌是一种HPV感染性疾病,是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疾病;可以通过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来实现,尤其是高效合理规范化的宫颈细胞学检查是降低宫颈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有研究报道,女农民工慢性宫颈炎的检出率为54.0 %[1]。传统巴氏涂片分级法因其存在检出率低,假阴性和假阳性以及不满意涂片率较高,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质疑,已不能适应现代临床妇科学和细胞病理学发展的需求,并逐渐被液基细胞学技术所取代,其中TCT因诊断可靠而成为国内外妇产科和病理科首选推荐的宫颈细胞学检查方法。细胞学检查与阴道镜检查具有互补作用,TCT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可进一步确定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范围,提高宫颈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对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率有重要意义,TCT是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宫颈癌发生的有力措施。
积极开展防癌普查及高危人群筛查,能有效地降低宫颈癌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对无症状妇女开展以细胞学检查为主要手段的宫颈癌筛查,可使宫颈癌的诊断提前到临床癌前病变,最大限度降低宫颈癌对妇女生命和健康的威胁。
【参考文献
】
1王滢毅,朱长艳,陈筱华,等.广州市部分女农民工宫颈疾病筛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9,20(3):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