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附59例病例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7500 日期:2025-06-28 来源:论文网
【摘要】 在日常的医疗急救工作中,常会遇见危急、危重的各科患者,如何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前救治的有效率、存活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既是急诊、危重病领域所面临的一项长期的医学任务,也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 重症患者 急救
  本文通过59例急危重症院前急救的病例分析,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救治急危重患者的措施与方法,抢救更多患者的生命造福人类。
  1 病例介绍
  选择2007年06月-2009年06月期间,由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经现场救治的59例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例,其中绝大多数是笔者亲自参与救治的,并且对所有病例进行跟踪随访。
  59例院前急救急危重症患者中,急性左心衰患者:男 10例、女2例,年龄57-91岁,平均70.88岁。危重哮喘患者:男 2例、女 3例,年龄19-67岁,平均37.67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男 1例,年龄68岁。心梗、心源性休克患者:男 1例,年龄51岁。脑干肿瘤患者:男 1例,年龄24岁。重症脑血管卒中脑梗死患者2例,男1例、女1例,年龄(76+_78)岁,平均77岁:脑部出血8例中,其中脑干出血3例,男3例、女5例,年龄(21±86)岁,平均47岁,而三例脑干出血死亡之中,年龄分别为21、48、51岁。低血糖、糖尿病昏迷患者: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6.2岁。早产患者3例,年龄(16±26)岁,平均年龄22.76岁,阴道大出血患者1例,26岁。CO中毒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17±35)岁,平均24.60岁。骨折患者:男5例,年龄19-61岁,平均30.8岁。头颅外伤患者:男性4例,年龄22个月-29岁,平均15.25岁。
  2 结果
  作后采取了错误的体位(平躺体位),最后导致死亡。而另9例则采取正确有效的体位(坐下,两腿下垂),以后经进一步的救治最后病情好转。5例危重哮喘患者中4例经过现场紧急平喘、吸氧等处理,症状缓解后再送医院进一步治疗,最后病情好转。另1例则因现场拒绝抢救病情迅速恶化,最后死亡。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经过初步检查和对症处理,最后转到中山医院成功救活。1例心梗、心源性休克患者由于发病后自己耽误抢救时间,送到医院时已为时已晚。1例脑干肿瘤患者,在四五五医院确诊后,因无法手术送到老家(崇明),于第二天死亡。10例重症脑血管病中,2例大面积脑梗死全部救活,8例脑部出血病例3例死亡、5例救活。8例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病例经现场和院内的有效处理后,病情迅速好转。3例早产病例,经过目击者及医院的积极抢救,3例早产妇和4例早产儿(其中2例是双胞胎)全部存活。1例阴道大出血病例经过救治,最后病情好转。8例CO中毒病例,虽经全力抢救,最后2死6活。5例骨折病例,3例由于现场采取错误的措施,最后出现骨折移位及严重的并发症。2例则采取先固定、后搬运措施,经过治疗病情好转。4例头颅外伤病例1死3活,其中2例罕见病例的成功救活与现场正确有效地急救措施密切相关。
  3 讨论
  现代医学进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率的提高,而院前急救处理是紧急医疗救援的前沿阵地,危急、危重病发生后的“黄金1h”内,特别是头10min被称为“白金10min”是决定生命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如果得到正确有效迅速的急救措施,往往可以转危为安,为后面的救治赢得时间,相反如果采取错误的处理方法,则加重病情、甚至死亡。    我们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医疗实践,并通过对59例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例的分析和体会,我们认为要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水平,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1提高病情正确判断力 通过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和相关病史分析,只有正确判断病情,才能切实采取有效地治疗措施,促使其病情好转。7例低血糖昏迷,在家中快速测量其血糖,发现血糖很低,立即静推50%葡萄糖40mL。几分钟后症状缓解、病情好转,然后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8例CO中毒病例,也是通过监测生命体征和现场环境分析、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最后存活。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当时首发症状是胸背部疼痛,现场心电图显示:有缺血改变,送到华东医院后,经心肌酶、心超、MRI等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立即转送到中山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最后成功救活。该病发病率低,常突然死亡[1]。
  3.2第一急救措施应迅速到位 12例急性左心衰中有3例死亡者,我们亲眼看见由于自己采取的错误的平躺体位,使回心血流加大,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其气促加剧,脸色发苷,结果很快就死亡。而另9例给予正确的坐位、两腿下垂的体位后在进行下一步治疗下,病情明显好转。由此可见,急性左心衰救治的第一急救措施应该是体位。5例危重哮喘也是如此,其中,1例因现场拒绝抢救,要求直接送医院,由于等候电梯耽误了约10min等原因,失去了救治的黄金时间,结果死亡。而另4例则先在现场静推氨茶碱和吸氧等,症状缓解后再送医院,再进一步治疗下,病情好转出院。骨折患者的第一急救措施应是先固定、后搬运,5例骨折病例,虽然全部存活,但是其中3例由于未做固定、盲目搬运,结果造成严重并发症。
  3.3院前治疗和搬运相当重要 资料显示,10例重症脑血管病中有3例脑干出血者,其中2例发病诱因是频繁性生活,当时有颅内高压表现,并出现昏迷,伴有脑干相应位置颅神经核的损害,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脑干出血临床上虽少见,但病情凶险、死亡率高[2]。因此,院前治疗和搬运很重要,搬运时要先固定患者头部,头转向一侧,并注意呕吐等情况,防治窒息。对颅内高压表现时要快速使用20%的甘露醇,并注意血压不应降得太低,要维持在一个适度高的水平,以保证脑供血[3]。另外,从资料中可看出,年龄大者,死亡率相对较低,说明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对出血的占位效应有缓冲作用,脑疝形成的几率较小。
  3.4强化自救、互救意识,普及、宣教急救知识 资料显示,2例大面积脑梗死和3例早产病例,都是由于目击者自发开展救援,为进一步救治赢得了时间,最后全部救活。资料仍然显示,4例头颅外伤病例中有2例系属罕见。病例1,男性18个月,他左手拿螺丝刀不慎绊倒后,螺丝刀正好戳进他左眼并深入到脑部,表面仅露出刀柄。事发后,其外婆用手紧握住该刀柄。不让其深入或拔出,从六楼直跑到弄口,拦了出租车直驶普陀区中心医院。辗转四家医院,花费近6h。结果手术成功,即保住生命又保住了眼睛。事发后,我们特意随访了小孩的外婆,问她:“当时你怎么想到紧握刀柄直到手术后才放手”回答说:“过去我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听老师讲过这方面的知识”。病例2,男29岁,系线路维修工,在作业时,因竹梯滑到,被一扇大铁门顶部的防盗尖锥从下巴戳入鼻部穿出。事发后,专业人员用切割机截下连着伤者的一大块铁栏杆送到市一医院。经过多科室协同作战,用45min经行手术,终于卸下该铁杆,成功救治。由此可见,当发生急危病症时,目击者、救援者开展正确、有效、及时的院前自救、互救至关重要!
  急诊医学是一门年轻学科,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近来,国际上提出进行超高级生命支持的概念,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用便携式体外循环泵和人工肺(膜肺)进行体外循环和呼吸支持[4]。对急危重症院前救治有效性的提高,是急诊医学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 考 文 献
[1]江庆,吴颖.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后EKC演变1例[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4):722.
[2]张祥建,李春岩.脑干出血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9):1290-1293.
[3]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30,60-61.
[3]何忠杰.白金.10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观念与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