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咳嗽的中医病因浅议与诊断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7484 日期:2025-06-28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讨论咳嗽的中医诊断,病因的分析等。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 临证应当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注意与支气管病变、心血管疾病的继发影响和是肺部肿瘤进行鉴别。
【关键词】 咳嗽 中医 诊断
  咳嗽可为干咳,也可伴有咳痰(湿性咳嗽)。咳嗽患者就诊时,临床医生应注意询问与观察咳嗽的性质、节律、音色、出现时间及其伴发症状,痰的量、性质、黏稠度、颜色、气味等特征,咳痰与体位的关系等,并考虑:①是咽喉病变还是支气管病变;②是肺部本身病变还是心血管疾病的继发影响;③是肺部炎症还是肺部肿瘤。
  1 咳嗽的诊断
  1.1 喘病 是肺系病证的常见症状,都可以出现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咳嗽以肺气上逆有声、咳吐痰液为特征,若咳嗽单独出现时,应按咳嗽诊断。若咳嗽病变发展加重,可导致喘证,喘病以呼吸急促困难,或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特征。一般认为咳嗽较轻而喘病为重,由咳而喘,是由轻转重,若演变为喘,此时咳嗽虽仍然存在,应按喘病诊断,咳嗽已属于喘病的症状之一,不可因咳嗽时间长、喘息时间短而仍按咳嗽诊断。
  1.2 咳嗽、喘病都可以成为哮病的主症之一。哮病是一种具有反复发作的独立疾病,其发作的特征,一是喉中痰鸣有声,一是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哮必兼喘,亦常伴有咳嗽症状。因此,当咳嗽、气喘与喉中痰鸣共见时,具有哮病发作的临床特征,应按哮病诊断,不应再并列咳嗽、喘病的诊断。
  2 根据症状特点辨征
  2.1 辨别咳嗽性质 如咳而急剧、声重,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或咽痒则咳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咳声嘶哑,凡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或风热、燥热;凡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时有单声咳嗽,咳嗽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饮食肥甘、生冷后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怒后加重者,因于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2.2 辨别痰的色、质、量、味 痰多的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的属寒;痰白而稠厚易出的属湿;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2.3 常见证候
  2.3.1 风寒袭肺证 证见咳嗽声重有力,咽喉作痒,或鼻塞流清涕;咳痰稀薄色白,伴有头痛、肢楚、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等。
  2.3.2 风热犯肺证 证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口渴,痰黏稠或稠黄,咯痰不爽,或鼻流黄涕,咳时烘热汗出,肢楚,恶风,身热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
  2.3.3 风燥伤肺证 证见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痰少而黏,或黏连成丝,不易咯出,咳而胸痛,痰中带有血丝,或有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多发于秋季,舌苔红少津,脉浮数。
  2.3.4 痰湿蕴肺证 证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黏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咯,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2.3.5 痰热郁肺证 证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稠或黄,或有腥味,难咯,或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
  2.3.6 肝火犯肺证 证见咳逆上气阵作,咳时面赤,口苦咽干,痰少质黏,或如絮条,难以咯出,胸胁胀痛,咳而引痛,舌苔薄黄少津,脉象弦数。
  2.3.7 肺阴亏耗证 证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夹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变嘶哑,颧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形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3.8 肺气虚寒证 证见咳声低弱无力,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色白量多,神疲懒言,食少,面色白光白,畏风,自汗,易因感冒而咳嗽加重,舌苔淡白,脉细弱。转贴于    3 病因分析
  3.1 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外因多为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人体未能适应,卫外功能失调,六淫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内犯于肺,肺失“宣肃”则肺气上逆而为咳。虽然六气皆令人咳,但因四时主气不同,故感邪亦有别。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3.2 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他脏有病及肺或肺脏自病,均可引起咳嗽。
  3.2.1 情志刺激 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上逆犯肺。
  3.2.2 饮食失当 平素嗜烟好酒,熏灼肺胃,过食肥厚辛辣之品;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3.2.3 肺脏自病 常因肺系多种病证迁延日久,肺脏虚损,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调,肺气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3.2.4 其他 水气犯肺、钩虫感染等亦可致咳。
  4 病机分析
  4.1 病位不离乎肺,与肝、脾、肾有关;病理特点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病则“宣肃”失司,肺脏为了改变这种病理现象,祛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为咳嗽。故《医学三字经·咳嗽》说:肺“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又说:“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4.2 外感六淫咳嗽属于邪实,并可演变转化因外邪犯肺,导致肺气壅遏不畅,故属邪实。如风寒咳嗽,未能及时宣散,可郁而化热;风热咳嗽又可化燥伤津;或因肺热蒸液成痰而致痰热郁肺。
  4.3 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为痰与火
  4.3.1 他脏及肺者,多为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炼液为痰,耗伤肺津;痰湿犯肺,多由脾失健运聚湿酿痰,上贮于肺。若久延不愈可致脾肺气虚,甚则病延及肾,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感引触,则痰从热化;痰热久郁,则易耗伤肺阴。
  4.3.2 肺脏自病者,多为因虚夹实:如肺阴不足,每致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则痰从寒化为饮。总之,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病理因素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4.4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外感与内伤主要从病史新久、起病缓急、是否兼有表证着眼。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为久病或反复发作,起病缓,无表证,多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气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更易感受外邪而加重咳嗽等,特别在天气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气阴耗伤。
参 考 文 献
[1]李建生,余学庆,胡金亮,程龙.中医证候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胡金亮,李建生,余学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背景与现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