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呃逆的中医临床特征与诊断。结论 呃呃为常见多发病。轻者不须治疗,可自行停止;重则呃逆连作,并有脘腹不适,或胸膈满闷,神识焦躁不安等,治当及时,久延难治。
【关键词】 呃逆 中医临床诊断
凡饮食所伤,或情志不和,引起胃气上逆动膈,症见呃逆,轻则移时而止,甚者呃逆连声,不能自制,称为呃逆。
呃逆,又名哕,呕哕,以呃呃连声而得名,为常见多发病。轻者不须治疗,可自行停止;重则呃逆连作,并有脘腹不适,或胸膈满闷,神识焦躁不安等,治当及时,久延难治。
呃逆之病,元·朱丹溪详论其实,曰:“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亦有热呃,亦有其他病发呃者,视其有余不足治之”(《丹溪心法》呃逆)。定名呃逆,简述病机,辨证论治,并认为胃疾之外,还“有其他疾病发呃”。观察准确扼要,为后世医家研究治疗呃逆奠定基础。下面将呃逆的临床特征与诊断分析如下。
1 病因病理
1.1饮食寒凉,胃寒气逆
冷饮寒凉,生硬果蔬,过食伤胃,胃中寒积,上不能升,下不能降,气郁气逆,冲击清道,引起膈动,发为呃逆。昔有“服寒凉药过多,胃中虚冷而作”(《医部全录·伤寒门》呃逆)。明确指出,“此乃胃寒所生”。
1.2湿热痰火,上犯动膈
过食辛辣炙煿,胃中积热,热与湿蕴,结聚不通,气逆上窜,动膈成呃;或火邪外犯,炎上攻伐,灼伤膈肌。如明·张景岳之谓:“胃中有火,可以上冲为呃”(《景岳全书》呃逆),即指此而言。
1.3情志所伤,逆气上冲
忧思恼怒,气逆犯胃,挟痰浊之气滞壅,不得消散,郁而逆气上冲,触动膈间,引起呃逆。明·王肯堂明确指出,“暴怒气逆痰厥”(《证治准绳》呃逆)是呃逆的重要原因。还有,恼怒生火,火性炎上,血脉伤损,膈间掣动,也是导致呃逆常见之因。
1.4久病大病,气虚失制
脏腑间的相互制约,是身体维持稳态,保持健康的重要环节。久病体虚,或大病体力不支,气虚失制,血虚失养,胃气逆上,逆于胃及膈间,也能致呃。且五脏失和,尤其是积聚癥瘕,伤膈成呃,多为危症。清·程钟龄说“致于大病中见呃逆者,是谓土败木贼,为胃呃,多难治也”(见《医学心悟》呕吐哕呃逆),即为此也。
2 症候特征
呃逆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
2.1呃逆征
呃声连作,或移时自止,或时发时止;或呃声响亮,或低沉,或重浊,或短促,或微弱。数日数月数年不断。
2.2伴随征
同时并发精神不安,食欲不振,脘腹不适,胸胁胀痛,干呕哕物,二便不调。时或腹痛,胸闷气逆,头目昏沉,心悸不安,额汗冷湿。久病或手术引起者,还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候。如清·陈士铎所谓:“人有气恼之后,肝又血燥,肺气又热,一时呃逆而不止,人以为火动之故也,谁知亦是气逆而不舒乎。
盖肝性最急,一拂其意,则气必下克脾上,而脾土气闭,则腰脐之间不通,气乃上奔于咽喉,而作呃逆矣”(《辨证录》呃逆门)。
2.3脉舌征
脉沉细,或沉弦,或细弦,舌质淡,或青绛,苔白,或黄。
3 诊断
3.1四诊合参
望诊:望患者面色、舌色、病容,久病、大病(如手术)引起者,观察尤须仔细,如排泄物等。
闻诊:闻患者语声、呃声。注意呃声是高昂,或是低沉,或是重浊,或是细微。以辨新久、虚实。
问诊:问病史及现症。重在询问病因,如有否消渴、心痹、肺胀、肺萎、噎膈等病。手术引起者,注意了解什么病什么手术,手术后的症情。 转贴于
切诊:切脉。查看久病、大病的腹部,切按肌肤,或触按肝、肾、脾区。
3.2现代医学检查
以察久病、大病为主,适当应用X线检查,透视或照片,或进行实验室检测。
通过四诊,呃逆并有脾胃症状,如消化不良,脘腹不适等,参考现代医学检查,明确诊断,观察病情变化,辨证施治。
4 鉴别
4.1与嗳气鉴别
嗳气为胃气上逆所致,症见嗳气,并排出胃中浊物,如酸水,饮食残留物等。明·张景岳曰:“凡人饮食大饱者,多有此证,及饮食不易消化者,亦多有此证”(《景岳全书》恶心嗳气),可资鉴别。
4.2与咳逆鉴别
咳嗽气逆,系肺之病,咳出痰涎,咳嗽为主,故明·张景岳曰:“以咳嗽气逆而言”(《景岳全书》呃逆),胸膈胀痛,为咳嗽气逆引发。与食管气逆发出的呃逆不同。
5 讨论
金元后诸家,统称呃逆,明?虞抟立呃逆病论治,曰:“人之阴气,以胃为养,胃土伤则木侮之矣。谓之土败木贼也。阴为火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之势,故其气直冲清道而上”(《医学正传》呃逆)。简述病因系木克脾土,胃阴不足,为引起呃逆病因的又一说。张景岳论呃逆,在寒呃、热呃之外,还有虚呃之述,曰:“唯虚脱之呃,则诚论殆之证”(《景岳全书》呃逆)。虚呃临床常伴心、胆系病,张氏观察病因,预后细致深入,颇具临床意义。明代医家,重视针治呃逆,楼英取期门、膻中、中脘(《医学纲目》);王肯堂治产后呃逆,灸期门,乳直下一寸陷”(《证治准绳》)。
清·陈士铎评呃逆,谓:“呃逆虽为小症,然治之不得法,往往有变成危症而不可救”,说明不能轻视呃逆,严密观察,防微杜渐。“治宜大补其丹田之气,而少佐之以祛寒之药,则气旺而不可以续接,寒祛而足以升提,故不必止呃逆而呃逆遂止也”(《辨证录》呃逆门)。治病求本,以补气为法,启生化之源,治疗呃逆,丰富了呃逆的治疗。沈朗仲总结前人论述,曰:“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前后贯通,对吸收前人经验,论治呃逆,颇有启迪。同时指出呃逆,非咳逆,曰:“孙真人日咳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后人不可以将咳逆误作呃逆,失之远矣”(《病机汇论》呃逆门)。其说呃逆与咳逆的鉴别诊断,一语中的。
参 考 文 献
[1]陈豫,刘翠清.隔姜灸治疗呃逆2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02期.
[2]黄淮.推拿三穴治疗呃逆468例[J].按摩与导引,2003年04期.
[3]殷小平,吴晓红,张苏明.呃逆的病因与治疗方法选择[J].九江医学,2000年04期.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