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防艾滋病孕产妇应采取的分娩措施及新生儿产后处理原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4264 日期:2025-05-27 来源:论文网
【摘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关键词】艾滋病孕产妇分娩措施
  我国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的特定的人群—孕产妇和婴儿的艾滋病防治极为重视。因为艾滋病病毒的蔓延肆虐,母婴传播是一条重要途径,它不仅会随着妇女感染者的比例增加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增加,更重要的是这一传播途径威胁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儿童。
  目前,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的局势已不容乐观。全世界约100万儿童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的。在我国,通过母婴传播方式感染艾滋病的儿童人数也在不断增长,阻断母婴传播艾滋病的局势也很严峻。认为分娩期艾滋病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危害性最大。有以下几种传播途径:分娩时子宫收缩,胎盘滋养层破裂,游离病毒或者病毒感染的母体细胞直接通过破裂的滋养层,最终导致胎儿细胞感染;胎儿的皮肤或粘膜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含有病毒的母血及产道分泌物而被感染。经羊水感染,当母体存在细菌性感染时,母体的白细胞计数可以进入羊水中并通过胎儿的皮肤、粘膜、和肺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感染。根据以上母婴传播途径应采取的安全有效的分娩措施。
  1 分娩过程导致的感染
  1.1侵袭性操作 产前检查及分娩过程中的侵袭性操作,如羊水穿刺、胎儿镜检查、胎儿头皮电极、会阴侧切术、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等一系列的操作都增加胎儿的感染几率。
  1.2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的时间是影响母婴传播的独立因素。以4小时为界,超过4小时比低于4小时发生母婴传播的危险性高出1倍。破膜时间<4小时,母婴传播发生率为14%;破膜时间>4小时,母婴传播发生率为25%。
  1.3产程过长 胎儿与母体产道接触的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1.4分娩方式 临产和破膜前剖宫产可以减少胎儿经产道感染的机会,对胎儿起到保护作用,可以降低传播的危险性。早产、低体重儿、胎膜感染、滞产、产时出血、血性羊水等都具有传播的高危性。 转贴于   2 安全分娩
  2.1阴道分娩 阴道分娩产程处理的原则:避免产道损伤性操作;尽量缩短产程;避免强宫缩;缩短胎膜早破时间。接产时应特别注意保护会阴,防止会阴裂伤,当胎头娩出后,右手应注意保护会阴,不要急于娩出胎肩,而应先以左手自鼻根向下(颌)挤压,充分挤压出鼻内的粘液和羊水,以减少感染机会。如果出现胎膜早破或临产早期出现胎膜破裂,应及时处理缩短产程,减少感染几率。
  2.2剖宫产分娩 在临产前或胎膜早破前择期剖宫产术与其他分娩方式相比,婴儿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降低可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一般择期剖宫产的时机应选择在妊娠38周,此时结束分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病率会增加,但是减少了临产后或胎膜早破的剖宫产的几率,降低了HIV母婴传播。
  3 新生儿的产后处理
  婴儿母亲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新生儿在产后应减少与母亲血液和体液接触的机会,减少受损伤的机会,以减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
  新生儿出生时,先在距离脐根部3—5cm远距离断脐带。有条件的应换台下护士处理新生儿;无条件的接生者换手套再处理新生儿;应及时清除皮肤、黏膜、鼻腔、口腔等处的母体血液、羊水及分泌物。有条件的用吸允球清理呼吸道,如用新生儿吸痰管或管式导管必须注意操作,动作一定要轻柔、压力适中,防止新生儿粘膜损伤。吸引器应一次性使用,注意交叉感染。
  艾滋病暴露的新生儿无论母亲是否接受过抗病毒治疗都应该出生后72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阻断。
  4 新生儿产后预防
  艾滋病病毒产后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母乳喂养,为预防产后艾滋病传播设立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提供免费咨询服务,选择和实施婴儿喂养计划,正确选择和实施预防母乳传播艾滋病的干预措施,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权衡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利弊,对婴儿出生后的喂养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提倡实施人工喂养,尽量避免母乳喂养,绝对不要混合喂养。
  母乳喂养是传播艾滋病病毒的最大风险,人工喂养完全可以杜绝艾滋病病毒传播给新生儿,是最安全的喂养方式。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