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续负压引流与加压包扎治疗帽状腱膜下血肿的对比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4257 日期:2025-05-27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 对比持续负压引流与加压包扎两种方法治疗帽状腱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选取病例3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持续负压引流,另一组采用加压包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持续负压引流组15例2~6d治愈,平均5d。加压包扎组15例,其中6例去除包扎后血肿再次出现,改用穿刺负压引流后治愈,另外3例血肿范围过大,加压包扎后,双睑及面部明显肿胀,于撤除包扎约1周后恢复。结论 持续负压引流较加压包扎更易使患者痊愈。
【关键词】持续负压引流 帽状腱膜下血肿
  有报道应用持续负压引流治疗帽状腱膜下血肿效果较好[1],我院于2008年10月~2011年6月尝试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治疗帽状腱膜下血肿,并与加压包扎法对比,发现持续负压引流较加压包扎更易使患者痊愈,报告如下。
  1 临床病例
  选取病例30例,年龄4~58岁,均为外伤起病,均经颅脑CT证实为帽状腱膜下血肿,并排除合并颅骨骨折。血肿面积占颅骨面积30%~80%,出血量为50~250ml,头皮肿胀,均有波动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持续负压引流,男7例,女8例,另一组采用加压包扎,男9例,女6例。
  2 方法
  2.1持续负压引流组 选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引流管,根据血肿范围及大小剃除头发、备皮,在血肿低垂位选点,常规消毒,一般不作局部麻醉,右手持导管穿刺针从低垂点进入,皮下潜行约0.5cm,继续进针,见血后引入导丝,固定导丝拔除导管穿刺针,用扩张器扩张入口后退出扩张器,将中心静脉导管经导丝导入血肿腔,用手固定导管拔除导丝,应用透明敷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一般不做缝合固定,然后外接负压吸引器,用调节器控制引流速度。
  2.2加压包扎组 备头皮、严格消毒后在血肿低垂位选点穿刺抽吸,尽可能抽尽积血,予帽状绷带加压包扎3~5天。两组患者均静滴止血药物3天,运用抗生素1~2周。早期给予局部冷敷,晚期给予红外线治疗仪局部照射。
  3 结果
  持续负压引流组15例经引流2~6d治愈,平均5d;引流量为50~250ml/d,平均为80ml/d。其中1例患者因发生引流管脱落,经及时更换引流管治疗,在5d内治愈。所有患者均引流通畅,无继发感染,拔管后均未再出现血肿及复发。   加压包扎组15例于8~10d去除包扎,其中6例去除包扎后血肿再次出现,改用穿刺负压引流后治愈,另外3例血肿范围过大,加压包扎后,双睑及面部明显肿胀,于撤除包扎约1周后恢复。
  4 讨论
  头皮损伤常合并帽状腱膜下血肿。帽状腱膜是一层坚韧而厚的腱膜,前、后分别与枕额肌的额、枕腹相连,两侧则续于颞区浅筋膜。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此间隙范围与帽状腱膜附着范围相当,向前可达眶部,向后可达上项线。间隙内有若干导静脉与头皮静脉及颅内静脉相通,静脉破裂后容易出血并沿此间隙蔓延。由于帽状腱膜下层是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当头皮遭受斜向暴力,头皮发生剧烈的滑动时,会引起层间的导血管断裂发生出血,且出血易于扩散,常形成帽状腱膜下巨大血肿[2]。帽状腱膜下血肿通常采取经头皮穿刺抽吸积血后加压包扎,但通常难以一次抽吸干净,需多次反复抽吸治疗,其原因:①半球形帽状腱膜下积血很难抽尽;②残余的血液在加压包扎时被挤至某一方向时,局部张力增加造成帽状腱膜下新的剥离发生再出血;③因血肿张力造成头皮层间断裂的血管出血并非一处,出血点的定位困难,用此加压包扎的效果不理想。通过持续负压引流,可加快血肿腔的闭合,原因:①在帽状腱膜下形成较大的负压,被剥离的帽状腱膜紧密贴附于帽状腱膜下组织,消灭血肿腔,压迫各出血点达到止血的目的;②持续引流能引出头皮内炎性渗液,血肿腔不再积血,利于血肿腔愈合,缩短了治疗时间。临床应用证明,持续负压引流法操作简便易行、一次性治愈率高、疗程短、治疗效果好。
参 考 文 献
[1]桑显富,武钢等.一种微创负压治疗急性帽状腱膜下血肿的方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年2月第l6卷第2期.
[2]王根本.医用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