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例36以下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0768 日期:2025-04-22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 分析36岁以下乳腺癌的临床特点、生存率。探讨青年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0年3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153例36岁以下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生存率。并分类整理,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全组36岁以下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2.3%,总的5年生存率72.6%。腋淋巴结转移阴性、1一3枚阳性和≥4枚阳性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42.9%和35.4%。全组153例女性乳腺癌,62例患者发生了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0.5%。单因素显示,淋巴管侵犯、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分级、Ki67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显著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得出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淋巴管侵犯>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分级>Ki67。结论 对于36岁以下乳腺癌患者,应尽早诊断,进行正规的综合治疗。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管侵犯、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分级、Ki67有关, 淋巴管侵犯和肿瘤大小是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乳腺癌 淋巴转移 综合治疗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青年女性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预后不佳。乳腺癌是一种淋巴结转移早且以腋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es,ALNM)为主要转移途径的恶性肿瘤,早期出现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差的原因之一[1],因此探讨影响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对乳腺癌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我院2000年3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153例36岁以下乳腺癌进行了总结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全组153例,均为女性,占同期乳腺癌病例的2.3%,中位年龄28(17一35)岁。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6版乳腺癌分期标准[2]临床分期:0期2例(1.3%),I期36例(23.5%),ⅡA期37例(24.2%),ⅡB期42例(27.5%),ⅢA期29例(19%),ⅢB 期7例(4.6%)。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137例(89.51%),导管内癌2例(1.3%),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4例(2.6%),浸润性小叶癌5例(3.3%),粘液腺癌2例(1.3%),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3例(2%)。
  1.2 治疗与随访 根治19例,改良根治122例,局部扩大切除加腋窝清扫9例,单纯乳房切除3例。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随访:全部患者均从确诊时开始计算生存时间,随诊截止时间为2009年5月。确诊后1年内失访1例,5年间失访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54个月。
  1.3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逐个分析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的临床及病理因素。筛选出的显著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主要因素。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全组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2.6%。随访至2009年5月,有65例复发转移。局部复发17例,中位复发时间18(2个月至9年)个月;远处转移60例,中位时间26(2个月一12年)个月。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依次为骨(28例)、肺(26例)、肝(18例)。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带瘤生存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5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本组患者有13例在术后1年内复发转移,其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5%和0。有21例在术后1到2年复发转移,其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1.5%和31.3%。
  2.2 肿瘤的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按肿瘤直径大小分为≤3cm及>3cm分为2组,2组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
  2.3 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按组织学分级分为Ⅰ级、Ⅱ级、Ⅲ级3组,淋巴结转移率随分级程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相见表1
  2.4 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按淋巴管侵犯阳性与阴性分为2组,2组转移率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19.77,P<0.001)。见表1
  2.5 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按ER,PR均阴性分为1组,其余分为1组共分2组。ER、PR与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4.69,P>0.05),但有ER、PR均阴性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的倾向。见表1
  2.6 Cerb-B2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按Cerb-B2阳性与Cerb-B2阴性分为2组,Cerb-B2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χ2=0.32,P>0.05)。见表1
  2.7 Ki67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按Ki67阴性、阳性(+)、阳性(++)分为3组,阳性(+)和阳性(++)与Ki67阴性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见表1
  表1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管侵犯、ER和PR、Cerb-B2、Ki67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注:1)与组织学分级Ⅰ级比较P<0.01 2)与Ki67阴性比较P<0.01 转贴于    2.8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经过筛选的影响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显著因素(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管侵犯,Ki67)代人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结果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淋巴管侵犯>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Ki67。
  3 讨论
  3.1 肿瘤的大小、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 乳腺组织的淋巴回流较为丰富,肿瘤细胞经淋巴管转移至区域淋巴结是癌症进展的关键步骤。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呈不同程度的扩张状态,并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致使管壁通透性增高,加之癌周淋巴管呈低压强、低张力和大流量状态,适合肿瘤细胞的外渗和播散[3],为癌转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提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可能主要是通过癌组织边缘区淋巴管实现的。一般来说,肿瘤越大,与淋巴管接触面积越大,故侵及淋巴管引起淋巴结转移的机会越大。随着肿瘤分期的进展,癌周组织内淋巴管数目不同程度增加,同时癌组织明显水肿,导致淋巴管扩张,使肿瘤细胞易于通过淋巴道转移。[4]
  3.2 组织学分级 组织学分级与DNA增殖指数和DNA倍体有关,分化好的乳腺癌增殖指数低,反之分化差的增殖指数高。增殖指数高越高,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由表1可看出,随着组织学分级升高,淋巴结转移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3 Ki-67是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一种标记,半衰期短,在细胞周期中, 除G0期和G1早期外,其他各期均有表达,Μ期达到高峰[5]。本研究结果显示,伴腋淋巴结转移者Ki-67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的高表达率,与文献报道相符[6-7]。
  3.4 CerbB-2基因又称Neu或HER-2,定位与17q21,其编码上具有酪氨酸活性的细胞膜糖蛋白,即贯穿细胞膜的受体蛋白[8],参与调控细胞生 长、增殖及分化。据报道[8]20%~30%的乳腺癌患者存在cerbB-2基因扩增或过度表达。本研究显示与淋巴结转移无关。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各家报道不一,其高度表达可作乳腺癌预后判定的一个可靠指标。
  3.5 乳腺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年轻乳腺癌发病情况亦如此,且日益年轻化。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青年乳腺癌患者(≤35岁)日趋增多。青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高,临床病期较晚,激素受体阳性率低,浸润性肿瘤阳性率高和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较差。在乳腺癌诸多预后不佳因素中,尤以淋巴结转移情况是最强预后因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状况是决定患者疾病分期、预后以及是否需要辅助治疗的重要因素。本组研究腋淋巴结转移率比同期总的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率高。
  年轻患者预后不佳的可能原因为青年乳腺癌在确诊时分期偏晚。青年人乳腺组织致密,无痛性肿块易被医患双方忽略,而且乳腺铂把X片在这组患者中诊断假阴性率高。有文献报道[9],在&>50岁年龄组确诊时,T1病变为50%;而在&<30岁年龄组确诊时,TI病变&<30%。故需重视青年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面,本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综合治疗,结果提示,与年龄较大的乳腺癌患者相比,虽然未经治疗的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但只要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两者的长期生存率差异可能并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论与丹麦学者的观点[10]一致。
  综上所述,年轻乳腺癌发病例数增加,其预后因素日益受到关注。对具有危险因素尤其是乳腺癌家族史阳性者应注重筛查,以期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提高生存率.对具有形态学及生物学的不良特征,尤其是淋巴结受累、CerbB2阳性患者甲加重视,精心设计治疗方案,重视全身治疗,以改善生存率。
参 考 文 献
[1] Hill T D, Khamis H J, Tyczynski J E, et al. Comparison of make and female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trends, tumor characteristics, and survival [J]. ANN Epidemiol,2005,15(10):773-780.
[2] Thor A. A revised staging system for breast cancer[J].Breast J,2004;10 Suppl 1:S15
[3] Kim H, Dumont DJ. Molecular mechanisms in lymphangiogenesis model systems and implications in human disease. Clin Genet,2003,64 :282-292
[4] Li ZM Han JS Huang Y et al A novel gene deliverg system targeting cells expression VEGF Receptors[J].Cell Res,1999,9(1) :11-25
[5] Inden MD,Torres FX,Kubus J,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orphologic and immunocytochemical assessments of cell pro-liferation [J].Am J Clin Pathol,1992,97(Suppl1):4-13.
[6] Pinder SE,Wencky P,Sibberning DM,et al. Assessment of the new proliferation marker MIBI in breast carcinomas using image analysis : association with other prognostic factors and survival[J].Br J Cancer,1995,71(1):146-149.
[7] 付荣湛,阮长乐,于学志,等.Ki-67和DNA倍体与乳腺癌淋巴转移倾向[J]. 肿瘤学杂志 ,2003,9(6):350-352.
[8] Quenel N, Wafflart T, Bergonie F.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cerbB-2 in primary breast carcinoma: A study on 942 cases.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1995,3(3):283.
[9] Feldman AL, Welch JP. long-term in,less than 30 years of age with breast cancer. J Surg Oncol,1 998,68:193-198.
[10] Kroman N, Jensen MB, Wohlfahrt J,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age.Prognosis in breast : population based study. BM J, 20 00,320:474-47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