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域性”:李劼人文学创作与新文化运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73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劼人以少年中国学会为阵地,对新思想与新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少年中国学会作为一个社团组织,有力地架起了李劼人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桥梁,让李劼人与同时代的青年才俊们一同站在了全国性的新文化运动大舞台上。少年中国学会作为重要的载体,它令李劼人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拉近了他与五四主流文学圈的关系,从而为李劼人的研究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可能。


第一章 打破地域:李劼人与少年中国学会


1.1 新文化运动中的少年中国学会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大批青少年知识分子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反对封建复古思潮,提倡新思想新文化,追求学术与真理,期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抵抗封建势力、军阀势力、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压迫。这些社团有赵世炎发起的少年学会、著名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等。

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分布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后期分化严重的社团要属少年中国学会了。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社团之一,它在 1918年 6 月由王光祈、李大钊、曾琦、陈淯、周太玄、张尚龄、雷宝菁七人发起与筹建。1919 年 7 月 1 日,经过一年左右的筹备工作,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推举王光祈为学会的主要负责人,管理学会的会务工作。少年中国学会的正式宗旨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作少年中国”三句话,还规定了四条信约:(一)奋斗;(二)实践;(三)坚忍;(四)简朴。其中比较知名的会员有毛泽东、李大钊、王光祈、李劼人、周太玄、曾琦、张闻天、宗白华、田汉、郑伯奇、朱自清、卢作孚等社会各界精英分子。少年中国学会的总部设在北京,为了方便全世界各地的会员进行联系与交流,还前后成立了三个分会,分别是成都分会、南京分会和巴黎分会。少年中国学会的机关刊物为《少年中国》月刊,在 1919 年 7 月 15 日正式出版,每年出 12 期为一卷,主要由少年中国学会的北京总会负责编辑。《少年中国》是五四时期的一种综合性刊物,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政治、经济、文学、社会、自然科学、思潮等专著或译文;另一方面为学会本身的文章,例如关于学会宗旨、方针、政策的讨论、会务纪要以及会员之间的通信书件等。为了专载各种调查及关于应用科学的文章,少年中国学会又在 1920 年 1 月发行了《少年世界》月刊,主要由南京分会负责编辑。两本杂志的出版,积极地传播了少年中国学会的精神与宗旨,成为了当时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重要刊物之一。

................................

1.2 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原因分析
1919 年 6 月中旬李劼人正式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同时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也一并成立,成都分会的同人们推举李劼人担任分会书记兼书报管理员。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意味着李劼人也同少年中国学会的其他会员一样,一同站在了五四运动这个全国性舞台上。他虽然深处偏远的成都平原,但是没有与五四新文学的主潮割裂开来,反而通过自己亲身参与五四运动,将五四之火点燃了整个成都平原。对于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原因,李劼人曾写道“那时恰逢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会章标榜:‘本科学之精神,作社会之活动’,只言社会不言政治,颇颇投合我的心意,我遂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并且乘着勤工俭学的潮流,也到法国去走了一趟”①。李劼人的这番解释简单明了,除了少年中国学会的会章颇合李劼人的心意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2.1 危机时代的爱国热忱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知识分子把辅佐帝王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奋斗目标,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是他们职业规划中的最高理想追求。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到来,中国的社会无论是从政治层面还是经济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夹击下摇摇欲坠,以西方大机器为主的工业生产方式不断冲击着中国的小农经济。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对科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大量的西方文化与知识的传播,对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仕途之路不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以“八股取士”为特点的科举制度也无法继续立足,这就促使中国古代的传统知识分子迫切进行着转型。开始由以仕途为主、依附皇权的士大夫道路转变为以救亡图存、传播文化、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爱国道路。
..................................


第二章 工读互助与法国文学视野


2.1 工读互助与留法浪潮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扭转国家衰落的命运,继续寻找着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而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令知识青年们重新将目光投向了西方,掀起了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潮。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大批知识分子们不得不重新考量自身的价值以及所肩负的使命。为了扭转“贵学贱工”的观念,肯定劳工的价值,在蔡元培以及李大钊等社会知名人士的倡议下,“劳工神圣”的观念开始走入知识分子的内心。知识青年们开始加强了对劳动的重视,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工读互助”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劳动的价值在知识分子心中得到了认可,“工读主义”之风盛行,而新文化运动又令他们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希望,于是到海外勤工俭学成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们的又一理想追求。李劼人回忆道“到法国去勤工俭学,是当时一般有志青年的愿望”①。
2.1.1 “少中”推动的留法生涯
海外勤工俭学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因此,到九月时候,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浪潮一来,成都部份会员遂毫不迟疑,投入这个浪潮”②。 可见留学法国也是李劼人心中的一个愿望,可是这个愿望在现实面前让他不知所措。留学法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首先光是从成都去法国的路费就要花上一笔数额巨大的费用,李劼人曾经仔细算过,要想成功抵达法国,至少要筹足两百大洋才行。这笔钱对于一个经济窘迫的青年来说,非常困难。其次是对抵达法国后的工作前景并不明朗,当时他并不清楚华法教育会所会安排好一切工作。如果在法国找不到工作,勤工俭学从何谈起?别说留学了,恐怕生存下去都是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语言不通问题,当时李劼人还尚未学习法文。这些困难摆在他面前,让他顾虑重重,难以前行。
............................


2.2 新的创作方法:借鉴自然主义
在法国文学中,自然主义文学对李劼人在小说创作中影响深远。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自然主义风潮开始在法国文坛兴起,它打败了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文坛的统治地位,将类似自然科学的表现手法带入到文学创作中。自然主义追求一种真实细致、全方位地科学描述,它在描写具体场景、具体事物、人物行为等客观要素时,采用了十分繁琐的表现手法,从而削弱了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追求日常生活的平淡化,用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来达到真实记录的目的。我们经常在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中见到,无论是描写房间布局中的一个小物件,还是在描写主人公用餐时的小动作,都将其刻画的非常细致,仿佛是用照相机将真实的生活场景纹丝不动地记录下来。
在李劼人抵达法国时,法国文坛刚刚经历了自然主义文学的崩溃,文坛上流派众多,思想活跃,还未有一个鲜明的系统主义来统领一切。这一时期用李劼人的话来说是属于“最使我们感觉出的,第一就是从一八八五年以来小说界中已没有那拘束天才的系统,大家都能‘摆脱师承’各人依其天性,随其秉赋,对着个人的理想去做”①。法国文坛这种宽松的创作气氛,让李劼人接触到了除了自然主义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例如心理分析以及象征主义等,但对李劼人的创作影响深远的还要数自然主义文学。为此他还写了《法国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及其作家》一文,详细的梳理了法国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的衰落以及衰落后法国近代小说的发展。从这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劼人对法国近代文学的研究非常的深入与具体,他不仅能够指明法国自然主义衰落的具体因素,还能够准确分析法国近代文坛的各个流派的作家及其作品。
.................................


第三章 批判时政:对晚清文学的创化 .......................... 34
3.1 在晚清小说中探寻创作之路 ......................................... 34
3.1.1 反思晚清而来的创作初心 .................................. 35
3.1.2 在晚清小说中汲取创作灵感 ............................ 36
3.1.3 对“林译小说”的借鉴与推崇 ....................... 37

第三章 批判时政:对晚清文学的创化

3.1 在晚清小说中探寻创作之路
清末民初,晚清小说因“特殊时势要求”以及“以合时人嗜好”而异军突起,成为晚清文学中的主流,开启了一段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晚清小说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颇受当时读者的追捧,其创作风格与创作理念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而李劼人就是深受晚清小说影响的作家之一,他不仅继承了晚清小说中批判时政的精神主旨,还在创作初期借鉴了晚清小说的创作手法,在继承与创新中开启了小说创作的生涯。

3.1.1 反思晚清而来的创作初心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中国正在经历未有之变局。一方面,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不断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不断加深。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救亡与革新成为先进的知识分子们肩负起的首要重任。从 19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到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百日维新”,知识分子们发起的改革令封建王朝的根基不断发生动摇。直到 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统治中国几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可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压迫又让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了动荡,这不得不让知识分子们再次思索中华民族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


结语
李劼人作为一名在巴蜀地区成长起来的现代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中具有浓郁的巴蜀地域特色。然而,除了“地域性”之外,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值得研究者们去探索的“非地域性”因素。
本文从李劼人与少年中国学会之间的联系出发,立足于现存的少年中国学会的历史资料,认为他与新文化运动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劼人以少年中国学会为阵地,对新思想与新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少年中国学会作为一个社团组织,有力地架起了李劼人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桥梁,让李劼人与同时代的青年才俊们一同站在了全国性的新文化运动大舞台上。少年中国学会作为重要的载体,它令李劼人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拉近了他与五四主流文学圈的关系,从而为李劼人的研究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可能。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展,李劼人紧随时代浪潮,他积极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并在其帮助下,接受工读互助思想、成功赴法留学。留法期间,他通过对法国文学系统化的学习,充分地借鉴了法国文学中的创作手法,创作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长篇小说“大河三部曲”,开启了文学生涯新篇章。在李劼人的创作早期,晚清小说一直是学习借鉴的资源,他通过模仿晚清小说的笔调,创作了一系列揭露官场阴暗面、讽刺贪官军阀的短篇小说,为后期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法国文学与晚清小说这两大“非地域性”因素对李劼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李劼人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