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文学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68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想象空间,也来自于时代的召唤和七月派的创作主张。七月派作家都是左翼作家,但是他们不做政治传声筒,秉承着“五四”精神文化,注重人物的主体性。从个体生存到集体生存,各个空间形态都离不开人物的生存,无论是劳工世界、旷野还是房子、家等空间形态都是生存主题意蕴的承载物。这些空间的存在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空间也具有社会特性,在小说叙事中也就具有独特的意义。

第一章 空间叙事生成的语境

第一节 作家群体:沿海转移与内陆聚集
“任何的个人思考和群体行为都必须在一个具体的空间中才能得以进行,空间可以说是我们行动和意识的定位之所;反之,空间必须被人感知和使用。被人意识到,才能成为获得空间,才能进入意义和情感领域”①。由此可见,空间观念更早地进入了作家的创作观念里面,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文化的影响可以是潜在的,也可以是透明的。区域文化不仅会影响到作家的创作方法、审美趣味,还会产生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五四时期,乡土小说家采取熟悉的乡村为背景,这些背景是地域文化空间。空间书写,将地域文化空间与人物形成互动,容纳作家表现的主题,这样的空间构成了文学意义上的空间。
鲁迅笔下的鲁镇具有代表性,在《孔乙己》和《祝福》中都有一个“鲁镇”,鲁镇不是鲁迅的事实上的故乡,是作家笔下建构的空间,这个空间不是凭空产生。鲁镇,成为了鲁迅笔下的“故乡”,在那里作家彷徨与呐喊,冷静客观书写其中的黑暗,鞭挞人性。鲁镇渗透着作家的心力以及承载着笔下人物的故事,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了,它是希望与绝望并存的精神文化空间。五四女性文学也能体现出空间的变化,从闺阁转到学堂,从家庭转向社会,甚至传达出女性的精神空间。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安排莎菲居住在旅馆,意在暗示她居无定所,只是人间的一个过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细腻的情感世界。张爱玲的《封锁》里面的车厢以及大的封锁空间,推动了故事的进展,还有艾芜、沙汀的四川世界。总之,空间已经走入到了文学领域。战争压缩了作家生活的空间,路翎的空间主要来自于区域文化的影响,路翎善于将生活的空间融入作品中,透着真实的生活场景,采用细条线的手法展露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中还体现出来的生存主体,五四主要追求个体的定位。路翎不仅要求人体生存的位置,还要凸显生命的张力,从个体慢慢转向群体,探寻民族命运。

.............................

第二节 个人:异乡与原乡
一、重庆诗意的消解
随着作家群体的转移并在内陆聚集,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里面,由于民族意识的加强,整个空间形成了一个国家共同体的空间。其中对个体命运的思考是重要的转接口,特别是个体生存困境的思考。“因此,关注人类生存境况的文学必然与空间有着隐秘的联系”①。路翎的作品就这样深深跟空间产生了联系。
1937 年末。路翎在汉口遇到了流亡的同学,经过汉口“流亡学生登记处”,被国民党护送下乘船来到重庆。国民党创办的“流亡学生登记处”,用微薄的资助,让他们完成学业。虽然一路逃难,一群年轻人还是被沿途的风景震撼,三峡的壮阔与奇险,赞叹神女峰的神奇,被高高的白帝城的诗韵所倾倒,古栈道的险峻,惊叹古人的智慧。这种情怀是第一次来重庆的青年作家的的感受,陶醉在重庆的自然风光中。这样壮丽的自然风光安慰着这些已经失去故土的青年人。年轻,总是对远方充满了期待与好奇。重庆民风彪悍,民族早有流传袍哥文化,更是刺激着他们的英雄梦。青年作家大半已失去了故土,家国仇恨萦绕在心中,抗战的豪情,燃起了他们生存的热情。

重庆作为大后方的中心城市又是国民党的政治中心,一群年轻的作家携带着复仇与希望来到了重庆。他们心中的重庆是希望之城,是一座充满神秘的空间。靳以的短篇小说《路》,叙述了被日军的炮火摧毁的家园,家园变得满目疮痍,即使日军的武器再厉害,人民还是有力量,奔赴重庆给了他们抗战的热情。这些年轻作家,激情是他们的原动力。同时他们也有理智,用理智观察身边的一些人或物。他们身上集合了青春和执着的思考与追求。希望与现实存在矛盾,现实生活险峻的形势,他们开始意识到重庆并不是一座希望的城市。青年作家切身的感受就是物价一天天在涨,他们大部分人面临着生存的困境。现实中重庆是文人作家没落与挣扎的城市,文人作家在这里体会到了生存的可怕。重庆的码头文化,商人云集,传统文化中商人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压制人对物质的渴望,但是物质欲望如何能被压制呢?商人在作家笔下并不都是不堪的.
..........................

第二章 路翎小说的空间叙事表现形态

第一节 宏观空间
所谓宏观空间,是指大的地域空间,是人物活动的大的空间场所,从文学上来看,地域空间影响作家的生存生活,进而影响到作家笔下的世界,所以宏观空间是作家生存的空间以及文本空间。作家生存空间是指作家现实生活的社会空间,通过前面语境的阐述可知,作家的生活环境对作家空间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家生活空间也指向社会空间。还有作家文本空间是作家内在存在空间的物质表现形态,是通过文本具体表现出来的。以一种显性的存在方式存在路翎的文本中,既可以通过具体的场所地点,也可以通过人物言语、行为等建构的场景。文本与叙事,成为叙事空间的最大动力。
宏观空间,不仅是范围的大,也将社会文化等因素融入到了空间内,人物、结构等受制于空间,在人物身上形成一种无形的牵引力。所以研究空间其实就要研究空间的表征。空间表征在空间实践基础上,精英们在脑海中绘制“蓝图”,是一种精神活动,更是空间社会化的表现。路翎的现实生存空间已经被赋予了生存的隐喻,从小说提炼出的空间形态,又是如何实现空间表征的呢?

一、旷野:再现挣扎与痛苦的背景
旷野,在文本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场所,是文本空间的一种,也是在文本中呈现的空间形态。旷野不仅空间范围大而且广,没有固定的物质属性,也可以是人物行动的大的环境。旷野这一词语在《财主的儿女们》出现的次数颇多,特别是关于蒋纯祖那一部分。蒋纯祖经历了蒋府、旷野、重庆、乡场等空间。逃开家庭羁绊的蒋纯祖,面对家国沦陷的困境,开始了流亡的生活。流亡的生活与旷野这个空间显得更契合,又贴合着生存主题。路翎笔下的旷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浓厚的雾包裹的旷野,旷野里落雪纷飞等等,这些修饰词语的变化,表达着旷野这个空间的时间变化。在这个时空体中,蒋纯祖们开始了流亡的生活。在旷野里面,怀着隔绝一切的恐慌心理,踏着正在遭遇着敌人蹂躏的土地,蒋纯祖们抱着拯救祖国的豪情壮志,却一路遇到军官如土匪一样打家劫舍,强抢民女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伙伴之间互相猜忌。
..........................

第二节 个人空间
除了宏观空间以外,还有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是指向个人的,这些空间是从人物个体的角度出发的。因此从个体角度思考,个人空间既有人物生活的空间,也有承载着人物内心与情绪的场所,甚至包括隐喻性空间,比如家庭。因此相较于宏观空间,个人空间会指向个人的内心世界。宏观空间更多是物质空间,而个人空间更想展现空间的隐喻性与心理性。所以宏观空间与个人空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联合的关系。个人空间的三种空间形态,是从文本中总结出来最为频繁也最为有价值的场所。这些空间形态是独立的,它们可以证明个人空间是如何实现空间表征的。
一、房子:逼仄与狭窄的隐喻

“房子”也常常出现在文本中,房子成为了作家创作意图的表现空间。《财主的儿女们》蒋家从华丽的大房子,沦落到乡间茅屋。《棺材》碉堡里面两户人家房子摆设不同,人物的境遇与性格也不同。《王家老太婆和她的小猪》巷子里面破烂的矮棚。《卸煤台》《屈辱》《朱桂花的故事》等都牵涉到房子这个空间形态,房子这一空间形态到底有什么样的空间隐喻呢?
不同人物的生存境遇不同,房子也就会有变化,可见房子其实就是对底层人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状态的揭示。路翎实践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翎书写着人物的原生生活环境,展现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引起接受者的共鸣。房子是人物的生存空间的实体存在,同时也人物的心理表征,所以房子不仅仅是一种实质的背景,也是文本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共同参与小说的叙事建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人物的矛盾心理的展现,房子这个个体空间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

第三章 路翎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34
第一节 空间与时间的互动························· 34
第二节 空间的转换技巧··························36
第四章 路翎小说的空间叙事价值························45
第一节 对叙事进程的影响································ 45
第二节 空间与生存·························· 47

第四章 路翎小说的空间叙事价值

第一节 对叙事进程的影响

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文的中,提出了空间形式这一关键词,并且用外国各种风格的小说作了证明,空间形式开始登上文学的舞台,“随着 20 世纪小说形式空间化的日益突出,叙事中的空间元素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意义建构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吸引了学者们的目光”①,因此后来的研究者们不断地将空间形式与结构、情节、人物等挂钩。这系列的叙事关键词归结为叙事功能,在龙迪勇《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里面,将各个叙事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龙迪勇先生从文学、绘画、历史等等角度,展现空间的不同魅力。 “空间”应该通过文学语言这种时间媒介自动呈现出来,空间沿着时间媒介参与小说叙事。

《伤心咖啡馆之歌》通过商店—咖啡—窗户被钉上木板的古怪房子来讲述故事,这三个空间既是历时的场所也是共时的场所,这三个空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时空体。这个时空体按照倒叙的方式进行转换,空间切换改变着情节发展以及推动叙事进程。

空间叙事的特征、功能成为了叙事学探寻的主要内容。空间,一旦参与叙事,就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物理空间。人物的参与,空间不断地被强调与凸显,空间在叙事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路翎一方面偏重感性体悟式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具有理性的思考。作家路翎更加注重以情绪感受的创作方式,这也造就了路翎不注重故事逻辑的叙事方式,偏爱饱含着主观情绪和渗透主体意象的场景。这些场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空间感知,设定人物在文本中的空间感知,最后达到读者对文本中空间形态的空间感知。场景的描写与转换,也是叙述者视点在变换,意味着空间也就在变换。一般来说,叙述着的视点,一是叙事者,二是人物。人物的行动与空间的转换密不可分,空间的变易就会波动叙事要素,影响了叙事进程。

...........................


结语
路翎的创作具有阶段性,每个创作阶段的文本审美特点、艺术技巧、创作情感等都是不同的。但是空间贯穿各个创作阶段,空间叙事存在各个创作阶段。空间性因素通过路翎的创作更加凸显出来,继复调与语言之后,空间叙事也成为路翎小说的一大特色。
路翎空间的形态与空间表现不仅来自于路翎所处的地域文化影响,如重庆和南京成为了路翎记忆的承载物和想象空间,也来自于时代的召唤和七月派的创作主张。七月派作家都是左翼作家,但是他们不做政治传声筒,秉承着“五四”精神文化,注重人物的主体性。从个体生存到集体生存,各个空间形态都离不开人物的生存,无论是劳工世界、旷野还是房子、家等空间形态都是生存主题意蕴的承载物。这些空间的存在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空间也具有社会特性,在小说叙事中也就具有独特的意义。

这些典型多样化的空间形态离不开空间叙事的技巧。空间与时间互相帮衬,时间能够维系空间的稳定,空间的转换能够体现时间的变化,空间合理的转换需要时间的参与。作品离不开时间,而空间更能够体现人际本质。所以路翎采用巴赫金的时空体形式来处理时间与空间,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而空间相应地展现人物的行为与特性,摆脱小说故事的简单形式。因为故事里的空间与人物的活动维系在一起,在故事里面空间看似就那么几个,但是空间如何自由转换,是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反叛”。利用叙述者视点以及叙述的节点,实现了故事内的空间转换,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而且空间叙事结构上,凸显每个空间各个精彩的片段,这些片段围绕着主题意蕴。情节淡化和共时的空间中展示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片段,而且由此衍生出的故事也往往是生活化的、非戏剧性的、碎片化的“枝节”,不同的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内涵表达,在此内容与结构形成了统一的整体,一起统摄到了路翎的小说叙事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