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的毕淑敏长篇文学小说人物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66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渗透了作家独特的生命感悟。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去分析人物与人物关系,以及作家人物书写的目的,可以为研究毕淑敏小说的人物提出一个新的切入点。而且用心理学去分析人物,能够对人物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从而对作家人物塑造的目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一章 典型人物心理分析

1.1 卜绣文:爱到极致是疯狂
《血玲珑》是毕淑敏长篇小说中的一部代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女性形象卜绣文。整个故事以她为中心向外辐射,也正是因为有这一形象的存在,整个故事都有了一个很好地牵引,使得整个故事情节连贯完整,引人入胜。对于夏践石而言,卜绣文是他的妻子。对于夏早早和夏晚晚而言,卜绣文是她们的母亲,对于匡宗元而言,卜绣文是他的合作伙伴也是他曾经侵害过的受害者,对于魏晓日而言卜绣文是患者家属也是他爱恋的人。而这些人物也正是通过卜绣文才得以联系起来。而在如此多的关系中,整部作品最突出的是卜绣文作为母亲这一形象。《血玲珑》是这部小说的名字,而在小说中它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案的命名,这是为了治疗夏早早的血液疾病而提出的一种具有争议的治疗方法,而卜绣文也成为这一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在这部小说中,人物展现出一种疯狂的特性,医学泰斗钟柏行完全就是一个没有感情,只想证实自己的医疗设想的可行性的医学偏执狂。而卜绣文在听到这个治疗方案后,完全没有思考高龄产妇的危险性和将新生儿作为试验品的残忍性,完全是一个丧失了理性的状态,成为了一个为了挽救自己的女儿夏早早不惜牺牲一切的疯狂的母亲。

1.1.1 为了孩子不顾一切
在《血玲珑》里卜绣文对于自己的女儿夏早早有一种极度的母爱,甚至有一些偏执。卜绣文的母爱表现并非一开始就展现疯狂的一面,前期她的母爱表现为一种默默关怀,却看似冷漠,而后期才转化为一种为了孩子不顾一切。但是,前期的母爱表现形式不应该被忽视,这为后期母爱的表现形式的变化做出了铺垫。从作品的一开始就是卜绣文在为与匡宗元的商业谈判做准备,因为匡宗元极其狡猾难以应对,所以卜绣文不允许任何人打扰,而此时接到了夏早早生病晕倒的消息,虽然她不认为是大的疾病,但还是选择了去医院看自己的女儿,让自己的属下帮忙尽量想办法将开会的时间延期。她是一个为了女儿可以不顾商业利益的母亲。卜绣文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做事雷厉风行、独立坚强的商业女强人,甚至在家庭里她也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卜绣文对所有的事情都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在面对女儿生病的问题时,她也表现出足够的冷静、果敢。当她得知女儿夏早早患了一种名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液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时,面对为女儿诊断病情的主治医师魏晓日,她没有一点点慌乱的情绪,先是对诊断的结果提出质疑,并问询是否拿错血液样本。一方面,这是作为患者家属出于心理上的抵触而残剩的逃避心理,而另一方面也是卜绣文个人理性冷静态度的一种表现。在得到确切的回答后,她没有被吓到,尽管内心仍然十分悔恨未能尽早发现女儿的异常,虽然刚开始也有过放声痛哭的发泄方式,但很快就冷静下来,逻辑清晰语言完整地回答医生的提问。这与她的丈夫夏践石的行为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

1.2 贺顿;拯救深渊中的灵魂
《女心理师》是毕淑敏所著的一本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册。该作品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自我救赎的突围之路。主人公贺顿,她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性。她的职业决定了她应该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而实际上她十分自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她十分聪明,但在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她在明知治疗方法有违行医道德,但她依然选择配合。她对性没有感觉,甚至在自己亲身体验时,仍然置身事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自己的性行为,这是极其不可思议的。而她身上的这一切矛盾的性格与行为,都与她的潜意识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女主人公在极力拯救他人心灵的过程中,最终使自己的心灵被拯救。贺顿这一人物的塑造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她自身是心理咨询师却也是一个被心理问题折磨多年的病人,一个人的完全对立的两种身份完美的融合,她自身的矛盾性也能引起更多读者的思考。
1.2.1 无私与自私的矛盾体

在《女心理师》这部作品中,贺顿这一形象无疑是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贺顿的行为和性格充满了矛盾性。在贺顿的性格里第一对矛盾就是她的无私与自私。作为一位女心理师,她对于来她诊所就诊的病人充满了耐心,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她的病人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来访者周团团小朋友发现咨询室里装有窃听偷录设备,并向贺顿指出了这一发现。作为心理师的贺顿,做到了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坦诚”,肯定孩子的发现,并告诉他如果未经允许,这些设备不会启用。在来访者面前,贺顿努力扮演称职的心理师的角色,理性地利用各种咨询技巧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帮助来访者挖掘更深层的心理症结;来访者离开后,贺顿也会因为棘手的案例而“陷入深深地恐惧和迷惘之中”,“变得十分沮丧,心不在焉”,“故事像噩梦一样缠绕着她,夜不能寐寝食难安。”她因为对大芳和她的丈夫老松咨询过程中出现的完全不同的论述充满困惑,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她的咨询者,她无数次找钱开逸寻求帮助,甚至去请教她的前辈姬铭骢。她对自己的咨询者是尽心尽力的,对病人极其耐心。她又是极度自私的,她和丈夫柏万福结婚仅仅是因为他家里的房子地段好,可以改成诊疗室,对自己的事业有利,甚至婚姻对她来说都只是实现自己目的的一个途径。而对于她的情人钱开逸,她只有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才会去找他,更多的是一种为自己谋利的心理。对于婚内出轨她并没有很深的愧疚,她将自己与钱开逸的关系更多地看成一种利益的等价交换。贺顿是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想要获得成功的女子,她对成功有着很深地渴望。而且,她也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在接受姬铭骢对他的治疗时,她明知道对方提出的治疗手段有问题,她却没有拒绝,和姬铭骢发生多次性行为。虽然她最终对姬铭骢这一治疗方法提出了质疑,但那是出于她自己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而从她个人而言,她完全可以在开始治疗之前,选择反对,但是她没有。她只想知道自己性冷淡的原因,并治愈它,她并不在乎这一手法是否合适,她只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作为一名女心理师,贺顿一直努力治疗自己的病人,让他们走出困境。然而一直帮助他人的医生自己却也是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病人,这一设定让人眼前一亮。俗话说,医者不自医,贺顿也只能去寻求其他心理医生去帮自己找到自己的症结,并去克服它。贺顿在不断治疗他人的过程中也逐渐的治愈了自己,开始正视自己,接受辅导,最终实现了心灵上的救赎。
............................

第二章 人物关系心理分析

2.1 貌合神离的畸形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身份、地位、人格等多个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在社会中他会有不同的身份认同,这是由他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他可以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子女的父亲,是妻子的丈夫,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承担的责任也会发生变化。夫妻关系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关系,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的呈现。毕淑敏长篇小说中的夫妻关系,呈现出一种不完美的效果。感情是维系夫妻关系的重要纽带,但在毕淑敏作品中,夫妻之间的感情被淡化,甚至貌合神离,但奇特的是,毕淑敏长篇小说中几乎没有关于离婚夫妻的描写,而是一种看似支离破碎,但依然维系的状态。这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
2.1.1 畸形夫妻关系的呈现
毕淑敏长篇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夫妻关系的书写,但很难看到和和美美的家庭关系。为了使毕淑敏长篇小说中的夫妻关系呈现得更加清晰直观。毕淑敏长篇小说中描述了很多夫妻关系,选取其中比较常见的三个身份:医生、患者、商人对其夫妻关系的书写进行阐述。在毕淑敏长篇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医生的书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医生个人的情感生活与家庭关系。当然这里的医者也包括护士这样的医护人员。在医者的夫妻关系里,比较典型的是《红处方》中的简方宁与潘岗、栗秋与北凉,《鲜花手术》中的柳子函与饶西。简方宁是戒毒医院的院长,社会地位较高,她与丈夫潘岗多年夫妻,家庭看似平淡和睦,其实内在已经支离破碎。最终丈夫出轨家中的保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自己的农村妇女,这是一个极为讽刺的事实。栗秋是戒毒医院里的一名护士,而北凉则是戒毒医院里的病人,在明知北凉是吸毒者还身染性病的情况下,栗秋还是毅然决然嫁给了他,脱离了护士的身份,转化为一个豪门阔太太。柳子函是军医而饶西是国家机关里的一位司长,他们的相处方式没有传统夫妻之间的温情,对话像作报告,夫妻关系像上下级关系。在柳子函要出国进行为期七周的考察访问前,她的丈夫并没有对于行程安全等方面的嘱咐,而是用很客观的语言分析了随行陪同的性别对于柳子函出行的利弊,并得出“要男不要女”的结论,完全没有对妻子可能出轨等情感问题的担忧,机械且程式化。在患者的夫妻关系里,比较典型的是《红处方》中的温嫣和柏子,《拯救乳房》中的安疆和政委,《女心理师》中的老松与大芳。柏子是戒毒医院里的病人,温嫣则是陪护的家属。柏子是一位砖厂工人,因事故失去了八根手指,后转行倒卖药材,无意中染上了毒瘾,温嫣出于孩子的健康考量,将肚子里的孩子流产了。在这件事的刺激下,柏子同意了戒毒的要求。
.............................

2.2 颠覆常规的病态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在《医学社会学》里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在传统的认知中,医生该是一个救死扶伤的角色,医者仁心,这是一个承载着责任、担当与仁爱的职业。而患者更多地处于一种弱势的,需要被救助的角色。医生是一种社会角色,医治病人这是他的职责,也是这一角色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患者只是在人患病之后,才转化成的一种角色,他不属于常规角色,所以社会上对患者的行为规范并没有严格的限制,这也使得在医患关系的维持上,医生所担负的责任更重大。在毕淑敏的长篇小说中,她所书写的医患关系,并未侧重于讴歌医者的无私与伟大,反而暴露医者在行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她笔下的医患关系,病人对医生会有怀疑甚至敌视,而医生也常常打破讴歌式的正面形象书写,极其冷酷地对待自己的病人。毕淑敏的长篇小说中对这种特殊的医患关系的呈现以及这种关系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2.2.1 病态医患关系的呈现

毕淑敏长篇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医患关系的书写,但极少看到里面关于医生仁德,病人感恩,这种传统的医患关系呈现。小说中的医生,多冷酷,冷漠甚至不近人情,病人也不是弱者,他们怀疑医生甚至挑战医生的权威。为了使毕淑敏长篇小说中的医患关系呈现得更加清晰直观选取毕淑敏长篇小说中的军区部队医患关系、心理诊所医患关系、戒毒医院医患关系这三个角度阐释。毕淑敏早期的长篇小说,是她对于自己在西藏军区当兵服役的经历的一些记录。她在部队里,是医疗兵,所以自然会有关于军区医患关系的书写。在《鲜花手术》里,黄莺儿自己就是军区妇产科的一名医生,她完全明白流产手术的危险性,但是当她怀孕后,为了宁智桐的前途,毅然选择自己私下做流产手术。甚至没有通知自己的好友,可以为她提供帮助的柳子函。当自己由医生转化为病人,在极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指挥一个门外汉宁智桐为自己进行流产手术,如果不是宁智桐最后通知柳子函,黄莺儿就会因为大出血而死亡。在这场特殊的手术里,黄莺儿既是医生又是患者,作为医生她失职在不能保障病人安全的环境里动手术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作为病人,她愚蠢,同意在如此简陋的环境手术,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在《红处方》里军区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为了逼问出女子肚子里孩子的父亲,在为女子做流产手术时,极其残忍地威胁患者,甚至在明知有一根胎儿肋骨未能成功取出,会造成大出血危及病人生命的情况下,仍将问出谁是孩子的父亲作为第一任务,并威胁她如果不说出来,就将这节肋骨留在她的身体里做“永久纪念”,甚至让一个母亲亲眼看着被残忍取出的婴儿残骸,逼到患者崩溃,完全丧失了医生的医德。毕淑敏也曾开过心理诊所,所以她的小说里不可避免会提及心理诊所里的医患关系。
.................................

第三章 人物的生命存在 ....................... 22
3.1 轻如蒲草的生命书写 ................. 22
3.2 挣扎求生的困境书写 ....................... 25
3.3 向死而生的生命感悟 .............................. 27

第三章 人物的生命存在

3.1 轻如蒲草的生命书写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许多的文学作品中都会存在关于这一主题的书写。在毕淑敏的长篇小说中,多涉及医生这一行业,会有更多直面生死的书写。但毕淑敏长篇小说中不侧重于讴歌生命的崇高与伟大,反而更关注于对人性的黑暗面的探寻。她的长篇小说里喜欢塑造一些看似正常实则病态的角色,他们大多冷静客观情感极度弱化,缺乏人类正常的喜怒哀乐,如机器人一般。而关于生命的书写,她亦采取了一种反其道而行的方式,她的长篇小说里出现了许多对生命的漠视以及不尊重做人的基本尊严的书写。毕淑敏作为一名知名的作家,她自身的成长经历为她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也正是这些经历逐渐塑造了她自身的独立人格。“人格的发展远不止意味着担心产生畸形或孤独,它还意味着忠诚于个人自己本性的法则。”12毕淑敏的学医经历让她对生命的脆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成为作家之后,她更加重视承担一种社会责任,更加关注生命存在与生命价值的问题。她对生命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生命的长度更重视生命的质量,人的生存的尊严。毕淑敏是一名有人格的作家,她具有很强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让毕淑敏选择用自己的文字为媒介,将自己对生命的反思与认识记录下来。将对生命的漠视的行为记录下来,直观地冲击读者的内心,让其能产生深刻的反思,从而重视生命存在的意义。毕淑敏采取了一种“悲剧式”书写,将残酷的真实摆在读者眼前,造成一种更大的震撼。

3.1.1 对新生儿生命的漠视
在毕淑敏的长篇小说里有许多关于生命的书写,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新生儿漠视的书写。毕淑敏的小说里也对婴儿是否具有人权产生过思考,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出作者的观点。但在其中会通过小说中的某一角色对这一行为做出的反对态度来暗示作者的观点。文学是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的。“荣格认为,艺术创作来源于崇高理想和伟大抱负,因此本质上不是什么个人的东西。艺术创作来源于一种无意识的创作冲动,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艺术本质上是超越个人,象征和代表着人类命运的永恒的东西,这也解释了艺术创作中母题的存在,它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东西,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内容。”13生命就是人类命运中永恒的东西,也成了毕淑敏作品中书写内容。而关于对新生儿生命漠视的书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对未出生的新生儿的漠视以及对已出生的新生儿的漠视。有关对未出生的新生儿的漠视的书写包括《鲜花手术》里黄莺儿和宁智桐对于他们还未出生的孩子的态度,在明知道部队有严格的恋爱规定的情况下,两个年轻人热血方钢不计后果地勇敢走在了一起。
..............................

结语
在毕淑敏的长篇小说里塑造了许许多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也书写了一些非正常的人物关系,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渗透了作家独特的生命感悟。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去分析人物与人物关系,以及作家人物书写的目的,可以为研究毕淑敏小说的人物提出一个新的切入点。而且用心理学去分析人物,能够对人物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从而对作家人物塑造的目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毕淑敏用一种冷静的笔调将人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的践踏书写出来,给读者造成直观的视觉冲击,从而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她对死亡进行书写,提出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感悟,只有正视死亡才能更好地生活。毕淑敏关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对患者的治疗不仅仅是要医治他们身体上的疾病,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医生要给予病人最基本的尊重。毕淑敏不仅关注着生命的长度也关注着生命的质量。她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刻展现着对生命的关爱,她在大学做关于生死的演讲,她自己开心理诊所去倾听病人的心声,她前往临终关怀医院去直面生命的终结,她走进监狱为犯人进行心理疏导,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自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关注。另外,毕淑敏人物塑造有成功的方面,但也有存在的问题。毕淑敏长篇小说中塑造出的看似正常实则存在缺陷的人物,是她的特色,而且她对这类人物的塑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对于反常规的人物关系的书写也值得肯定。但是,在毕淑敏长篇小说的人物塑造方面存在着模式化书写的问题不可否认。同一素材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应用,导致许多的人物极其相似,人物的个人经历包括人物的性格都相近,就像一个人物换了一个名字出现在了另一部作品中,这使得人物塑造缺乏新意,会对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很大的打击。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