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63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笔者重新认识和多角度探究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来讲,郑伯奇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它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受制于特殊时代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话语权力、社会环境、政治立场、文学史意识等等,郑伯奇依然立足于自身的文学理念,以自己在留日期间受到的西方先进思想来编写《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为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正名,在与“文学研究会”性质的争论中,他依旧坚定自己的文学立场,敢于辩解、敢于自省,辩证看待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间的关系,用浪漫主义手法继续介绍作家、作品,充分尊重作家的个性化创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文艺思想,同时也立足于中国文学的根基,把西方各种创作方法植入到中国文学思想当中去,使其中国的“新文学”有了新鲜的血液。

第一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研究内容梳理

第一节 用文学“进化”论史观看中国文学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的开篇郑伯奇就以敏锐的文学眼光审视文学的发展特点,他引用西方心理学家史丹莱?霍尔的思想来阐释文学现象,一方面表现了他时刻关注着西方文学发展历程和对他国文学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即自“五四”以来,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我国封建专制的覆灭以及随之而来引发的新文化运动,使人们耳熟能详的是自由、平等、民主这些词汇,个性主义得到了空前的张扬和传播。整个社会是活跃的,启蒙思想时刻笼罩着人们,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更新自己的三观,尤其是文学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有作为的作家和高质量的文学作品,郑伯奇在这引用的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史丹莱?霍尔在 1904 年出版的《青春期》一书中涉及到的一个进化概念,这个概念其实就是达尔文所讲的“进化论”思想。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就像生物学上的进化过程一样,是同步发展的,并且霍尔在书中解释道,“人类的进化,是将以前已经通过的进化过程反复一番而后前进的”,①在此基础上,郑伯奇将这种论点运用到文学层面上以窥见其相似性。并在导言中他还说到这种现象在一些落后、发展缓慢的国度是尤为明显的,他列举了德意志、日本、爱尔兰等国来说明他的推论的可信性。纵观整个世界的文学发展历程,其实也不难发现这种推论的可信性,比如就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以西方各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史来看,它们的文学正是经历了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等几种有代表性文学形式的洗礼过程,而这几种文学形式在 19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也同样反复了一番,这是无可厚非的历史事实。
.......................

第二节 阐述创造社的成立历程和性质
在阐述文学社团“创造社”的成立历程之前,郑伯奇参考了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对文学研究会性质概述的话语,他引用了郭沫若在《创造季刊》的“编辑余谈”里对创造社的性质概括话语。“我们这个小社,并没有固定的组织,我们没有章程,没有机关,也没有划一的主义,我们是由几个朋友随意合拢来的。我们的主义,我们的思想,并不相同,也并不强求相同,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罢了。”②可见,郑伯奇是赞成茅盾说的“同人团体”性质,认为“创造社”的实质就是要创办一个“纯文学”团体。紧接着,郑伯奇便开始阐述了创造社的成立历程,他首先指出成仿吾在《创造季刊》里说的话,“沫若与我,想约几个同志来出一种文艺上的东西,已经是三四年前的事了,那是胡适之才着手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研究会这个团体还没有出世。”③可见,创造社早在 1917 至 1918 年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只是时机、条件尚未成熟,在导言中,郑伯奇回忆了在 1918 年的时候。郭沫若和张资平的会面催生了创造社,他们二人就当时国内文学的处境,提出了创办“纯文学”杂志的想法,这时,考虑到人手不够的现实问题,郭沫若和张资平先后认识了同在东京留学的郁达夫和成仿吾,在郭沫若和成仿吾的相处和交谈后,成仿吾还是觉得人手不够,他解释道:“东京的留学生能把中文写通顺的都没有好几个人,更说不上什么文学,他主张慢慢地蒐集同志,不必着急。”④就这样,创办同人杂志的想法又被搁置了一段时间,直到 1921 年郭沫若在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张资平在《学艺》上发表小说,成仿吾也在各个国内刊物上投递文章,就在这时,《学灯》的编辑宗白华雪中送炭,他向郭沫若、张资平等人介绍了田汉先生,郭沫若审时度势,随即便邀请了田汉加入他们的团体,并决定由田汉联系出版社来发表刊物,但是,这个过程还是充满坎坷,终究没有结果,直到 1924 年 4 月,郭沫若又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和当时的泰东书局几番谈判后,最终决定出一本纯文艺杂志,也就是同年的 7 月他们便以“创造”为名开始陆续出版季刊,在几经坎坷,创造社这个文学社团最终正式成立了。

.............................

第二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导言》批评视角对比

第一节 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的文学批评视角
茅盾作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的编写者,他以“文学研究会”作为编撰对象,而文学研究会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纯文学社团之一,在文学主张上要求文学要反映真实时代下的现实人生,提倡“为人生”的写作。也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在“内容”的选择和陈述方面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开始思考现实人生,企图用文学来书写现实,唤醒沉睡、麻木的中国人民。如果我们把它放大来看,它其实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思想产物,这时的知识分子们在西方各种文艺思潮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力成员,茅盾更是担负起了这种文学倾向的弘扬精神,在讨论茅盾关于文学“内容”的关注与选择前,不防看看他在编写《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前写的一些文章倾向,比如《文学与人生》《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社会背景与创作》等。就这些文章的标题而言,不难发现他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现实性的理解和追求。“在全部的人生派批评家中,沈雁冰展开得最全面,表达得也最充分”。①可见,茅盾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主张上还是文学理论建设上都一直秉持这种“为人生”的文学态度。以至于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他强烈呼吁对文学“内容”的关注;注重文学形式的扩展;重视作家的“思想”意义。

一、对文学“内容”的关注与呼吁
在谈到茅盾对文学“内容”的关注和呼吁时,不妨直接回到茅盾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去谈论,从茅盾在导言中对这时期文学创作情况的总结和文学研究会各个作家作品的分析批评来看,这种在文学作品“内容”上的选择和坚持精神是显而易见的。他对当时文坛上许多作家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内容感到很不满意,他在导言中总结到:“大多数创作家对于农村和城市劳动者的生活很疏远,对于全般的社会现象不注意,他们最感兴味的还是恋爱,而且个人主义的享乐倾向也很明显。”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茅盾极其反对那种“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③的作家和作品。称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此外,在“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影响下,他在导言中对其入选的作家及其作品做了详细的阐释,以彰显他独特的文学主张,比如,对利民《三天劳工底自述》的评价,称赞其作品在内容上敢于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艺术化的勇气,朴圆的作品《两孝子》,茅盾更是认为这种问题艺术化的勇气体现得更突出,对王玷的《偏枯》评价时。
.............................


第二节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的文学批评视角
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自己所收录的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都做了概括性的评价,且在评论这些社团作家的作品时是“一语中的”的精炼概括,这足以见得鲁迅先生高超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对象论述的选择上,他以自己的文学经验,选择活跃在当时北京和上海的一些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主要涉及到的有《新青年》杂志、《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新潮社、浅草--沉钟社、弥洒社、未名社、莽原社、狂飙社等。并按照时间线索来对它们进行评述,体现出“史”的观念,作为文坛巨匠,鲁迅在导言中涉及到的不单单是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作品,还有大量的杂文和翻译作品。因此,鲁迅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的文学批评视角和特点是宏大深邃的,他充分运用自己敏锐的逻辑思维、文学价值评判标准和文学审美感受能力对导言的作家作品进行解读和批评,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浓厚的文学意味、具有“史”的文学批评观念和良好的文学感受能力几个方面。
一、浓厚的文学意味
通过三篇小说集导言各自呈现的内容可知。茅盾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以文学研究会为编撰对象,从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对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创作做了全面的总结,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编撰的思路几乎和茅盾一样,只不过他以创造社为编撰对象,对中国第一个十年的浪漫主义文学做了恰如其分的总结,茅盾和郑伯奇的导言从对象的选择上显得有依据和条理,但鲁迅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在对象的选择和内容的呈现上显得更宏大,他依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活跃在当时北京和上海的一些文学刊物和社团,有《新青年》杂志、《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浅草--沉钟社、未名社、新潮社、弥洒社、莽原社、狂飙社等。面对繁杂的文学社团流派,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这些社团作家的作品却是“一语中的”的精炼概括,这足以见得鲁迅先生浓厚的文学意味。
.................................

第三章 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的价值审视 ... 36
第一节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的闪光点 ............. 36
一、积极推崇“新文学” .......................... 37
二、全面总结中国新文学浪漫主义传统 ...................... 38
三、尊重作家的个性化创作 ...................................... 40

第三章 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的价值审视

第一节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的闪光点
从《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的内容呈现看,郑伯奇对“新文学”的基本特征在认识上还是很正确的,响应时代号召,持强烈的反封建态度,坚定维护民主、科学的启蒙思想,积极接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从思想观念到文学艺术形式层面都经受了深刻洗礼。其次,在导言中还可以看见他秉持真理性的文学性格,全面总结了中国新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特点及缘由,为后世文学研究者研究中国新文学浪漫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考。最后,从导言中还可以体味出他对作家个性化创作的极力尊重和维护,这一点是最难能可贵的,在水深火热的时代大背景下,他积极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作家的个性化创作,肯定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个性解放的张扬,这些都是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的闪光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一、积极推崇“新文学”
中国文学的“新文学”概念是自“五四”以来才出现的,“新文学”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新”众所周知,“新文学”的出现,必定有它的对立面“旧文学”。这里的“新文学”就是十九世纪末“五四”时期整个社会提倡的西方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等。而“旧文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学,其实,从十九世纪末梁启超先生创办的《新民丛报》、《新小说》这些文学刊物中就已初显“新文学”的生命迹象了,直到“五四”时期《新青年》、《新潮》等杂志的有力号召,使得“新文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首篇“新文学”小说就是鲁迅先生在 1918 年发表的《狂人日记》,这篇被文坛一致认为是开山之作。
..........................


结语
长达十余年的留日学习生涯和青年时期广泛阅读中国传统文学,形成了郑伯奇融贯中西的文学思想,也促使他养成了一种特殊双重的文学视角。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正是这种融贯中西文学思想的彰显,他以“创造社”为编写对象,以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对创造社的性质、成立历程、作家作品评价和影响做了全方位的解读和批评。
正是对《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的全面探寻和体认,才使得“创造社”文学社团得到更多学者的重新认识和多角度探究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来讲,郑伯奇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它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受制于特殊时代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话语权力、社会环境、政治立场、文学史意识等等,郑伯奇依然立足于自身的文学理念,以自己在留日期间受到的西方先进思想来编写《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为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正名,在与“文学研究会”性质的争论中,他依旧坚定自己的文学立场,敢于辩解、敢于自省,辩证看待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间的关系,用浪漫主义手法继续介绍作家、作品,充分尊重作家的个性化创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文艺思想,同时也立足于中国文学的根基,把西方各种创作方法植入到中国文学思想当中去,使其中国的“新文学”有了新鲜的血液。虽然在导言中有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忽视、文学视角狭窄、对文学社会功利意识认识不足等问题,但总的来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的价值仍然是文坛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