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蓬小说地域性创作动因
第一节 王蓬被迫移居的苦闷和孤寂
由于汉中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因而被誉为“天府之国”,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移民,“汉中的人口史就是一部移民史,”①而恰恰王蓬就是众多移民者之一。王蓬移居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的原因,文革时期,父亲蒙冤带着一家人从西安来到了陕南乡村落户。汉中民俗风情成就了王蓬,王蓬也对汉中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原籍西安的王蓬,为何会对陕南汉中情有独钟,创作了大量有关汉中作品,而非西安呢?这就涉及到地域性,“和一个作家生活联系最广泛,联系时间最久,影响最深的那一片土地,必然会影响到他日后的创作。”②1958 年,10 岁的王蓬跟着父亲来到了陕南乡村,从此便在这里扎下了根,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他们住过小茅屋,小土地庙,受到过周围人的欺辱,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挨过饿,砍过柴。不仅这些,在这里,他还见到了陕南乡村奇怪的习俗,招夫养夫,拉帮套,站门汉。他亲眼看到一家三口母子三人被洪水吞没,家破人亡,小说中写到的被竹茬戳穿脚心的事件是他的亲身经历。陕南乡村的女子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可以像男人一样上山砍柴,背着孩子在河边洗衣服,丈夫如遭遇祸事,她可以代替丈夫挑起家的重担,她们小巧秀气的身形如同蚂蚁一般能够支撑比自己倍加强大的东西。这些所见所闻,所感所受都在王蓬年轻的心中留下来深深的烙印,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谈到创作动机时,他说道:“若真要追寻写作的动因,除了其它还可纳入的因由外,应该说最主要最关键的是缘于我 10 岁起就踏上的这片赖以为生的古老、深厚、又丰饶美丽的土地。”③
时代的悲剧带给人的伤痛是无法衡量的,也是无法弥补的。王蓬幼时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文革初期,批斗,游街,被嘲笑,被孤立等等打击都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他人生产生最大的影响是家破人散,举家搬迁。正是由于王蓬的移居经历,他才得以创作出长篇巨著。也正是由于这个移居经历,导致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也都分别有着不同的移居生活。有和他本人一样因父母蒙冤不得已而搬迁的,有知青下乡后在此定居的,有无依无靠流浪到此地的,但更多的是因地势地形,林产物产的奇特来此做生意赚钱的。他将自己在这里的经历都写进了小说里,以此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也借此传播陕南文化。
.................................
第二节 王蓬对艾芜“流浪小说”的承继
文学创作具有地域性的作家很多,如湘西的沈从文,东北的萧红,上海的张爱玲,西南的艾芜等,然而在众多的地域性作家中,王蓬表示对自己地域创作影响最大的人是艾芜。④左翼作家艾芜,作为一个流浪作家,其作品丰厚,但最著名的应是《南行记》系列中短篇小说,以其半生流浪见闻向世人展现了苦难生活中的诗意:生活不止眼前的苦难,还有诗和远方。而王蓬十八年的苦难生活给他的心里留下了抹不掉的一道疤,但同时也让他对此充满怀恋之情,他不仅从中体味到了人生的辛酸,而更深刻的是对苦难的诗化。
“作家们在叙述自己小说的空间里,总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生活过的,有着浓厚情感和深刻体悟的地域及其文化氛围尽力地渲染着。”①也就是说,作家的创作离不开他所熟悉的地域文化。艾芜上学期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并且反抗旧式婚姻而离家出走,开始了流浪生活,从成都到云南,经昭通到昆明,过保山,临沧等地来到缅甸和马来西亚,整个漂泊途中历尽艰辛,当过小学教师,干过杂役,做过报社编辑,因付不起住宿费被老板赶出门露宿街头,还曾两次因重病差点丢掉性命。流浪生活如此艰难,但艾芜将这些视为人生的财富,认为流浪是人生最销魂的事。《南行记》就是艾芜这段游历的体会,是其处女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以秀丽的西南边塞风光为主要景观,以异域风情为主要故事情节,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悲歌。“南行是艾芜为了摆脱沉闷和僵化的生活,寻找自由天空的一次自我精神朝圣。那种摆脱落后环境的束缚、抗争命运摆布、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促使青年艾芜从停滞的世界勇敢突围而出。”②艾芜将苦难诗化是通过发掘人性的善与美来表现的,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的悲惨人生时,艾芜善于抓住人物性格背后的真善美,透过挖掘这些美的东西来缓解生活的苦难和不幸。在《人生哲学的一课中》,和“我”同住的一个人顺手偷走了“我”唯一的一双鞋,还是一双破烂的鞋,但“我”并没有因他偷走了“我”的鞋而生气,憎恨他,反而同情他,连破鞋都要偷走的人,该有多可怜啊。《山峡中》的一群山贼,在世人眼中他们是可恶可憎的,是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但是他们在艾芜眼中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会越过世俗的眼光看到他们生活的不易,看到他们上山为贼的无奈与心酸,他们原都是朴实的农民,为了生活不得已成为了山贼,跻身荒野。
.....................
第二章 王蓬小说地域性的表现
第一节 王蓬小说地域性景观描写
自然景观,顾名思义就是高山流水,森林草地,地形地貌等大自然中的事物。研究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地域文化可以通过多角度挖掘,而自然景观无疑是最直观的体现,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是该地区地域文化的基点。”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作家亦如是,他们的创作同样也和自然息息相关,在自然景物的发掘和描摹中体现一个地区的地域色彩,传播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王蓬也不例外。
一、天然景观
王蓬小说的背景是陕南的秦巴山区,秦,即秦岭,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巴,即巴山,是陕西与四川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因此,秦巴山区就是指汉水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周边地区。王蓬小说中描写的秦巴山区位于陕西南部,秦岭的南边,在地理区域划分中应属南方,但却在陕西省境内,划归给了大西北。因此,陕西秦巴山区在地形地势,植被分布以及四季变换等自然景观方面都极具独特性,不仅有南方的温暖湿润,蜿蜒秀丽,还有北方的严寒酷暑,崇山峻岭。这些独特之处在王蓬的小说中都有鲜明的展示。
被誉为华夏文明龙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和陕南,东至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东西延绵 400—500 千米,南北宽 100—150 千米,最高峰达 2000—3000米。而笔者以下论述主要以陕南段为主。靠近关中平原一侧为秦岭北坡,山势雄伟,地势陡峭,以奇险峻拔闻名的华山便位于秦岭的北坡,它的奇峰突兀,气势磅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而相较于北坡,南坡稍缓一点,但是也不排除有的地方山势险峻,秦岭的高峰之一紫柏山位于陕南,比华山高出了 450 米。在这些兀立的高峰之间有众多平行的山岭,山岭之间形成河谷和盆地。王蓬笔下的山区就是这样集高山,河谷和盆地于一体的自然景区。长篇小说《水葬》中将军驿一带就是这样的,“高耸入云的秦岭偏于此处没有浅山丘陵延缓过渡,刀砍斧削般于平地耸立。又倏地闪出一道豁口,奔腾出一河流水。”①直插云霄的两山之间留出一道口,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因而也成为了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短篇小说《黑牡丹和她的丈夫》中,汽车司机连夜从西安赶回汉中看望生病的妻子,“悬崖。幽谷。崖头。弯道。他不换档不减速单只鸣着长长的警笛。方向盘打着满盘,一次次闯过生与死的界线,”②这生死界限就足以说明山路的奇险。在 2007 年西汉高速建成通车以前,由西安到汉中得翻山越岭,走蛇形山路,一边是近乎垂直的山体,一边是望不到底的悬崖,走夜路更是险之又险。秦岭南坡的地形经常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翻越一座座高山后快要放弃时会突然出现一块盆地或是一条小溪,给人带来希望。“古栈河两岸的山峰皆陡峭挺拔,让人望而生畏。翻过山梁,却又峰回路转,坡势渐缓。”
............................
第二节 王蓬小说地域性人物塑造
严家炎说:“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例如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音乡音等。”②由于秦巴山区地理位置的优越和自然气候条件的适宜,因而是一个适合居住的极好住所,经常有人移居至此。但由于过去山区交通不便,人们生活简陋,迫于形势和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承受许多痛苦,而面对苦难的打磨,人们的意志越来越坚定,超越苦难的人生态度是王蓬小说所要传达的观念。
一、漂泊移居的人物
陕南汉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致使陕西历史上的数次大迁移中,人口多往陕南迁来,导致陕南游民众多,人口繁杂。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后,西北少数民族的大戎部落攻进西周都城,郑国子民纷纷逃难,翻越秦岭,向南而逃,这便是汉中历史上第一批移民。此后,随着朝代更迭,往来移民不断。
陕南汉中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北接秦岭山脉,南临大巴山脉,是连接南北的要道,处于关键位置。秦岭山脉阻隔了北方寒气的入侵,气候温和湿润,又由于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形成常年降水的暖湿空气,因而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居住,这是吸引众多游民到来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是历史的原因,在历史上汉中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华聚宝盆,这样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能够吸引众多游民的到来也不足为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游民是汉中的一大地域特色。在王蓬的小说中也不乏众多非原居民的小说人物。在这些小说中,人物的移民迁徙有多种原因,有被卖的,有被逼的,有历史原因,也有自身原因。
................................
第三章 王蓬小说地域性的创作方法 .................................... 35
第一节 运用具有地域性的语言叙事 ................................ 35
一、 方言运用 ................................. 35
二、 民歌运用 ..................... 39
第四章 王蓬小说地域性的价值 ........................................ 53
第一节 弘扬地域性文化 .......................................... 53
第二节 发展地域性文学 .......................................... 54
第三节 呼唤美好的人性 .......................................... 56
第四章 王蓬小说地域性的价值
第一节 弘扬地域性文化
陕南秦巴山区位于汉中,“虽然汉中城是一个有着中等城市布局的小城市,但在全国历史文化中却具有独特的、重要的地位,”①有着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刘邦在此建功立业,韩信登上拜将坛成为大将军,这里也是诸葛亮北伐的军事要地,杰出军事人物张良,萧何,曹操,刘备等在此留下深深的足迹。丝绸之路的外交家张骞诞生于汉中,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长眠于此,这里是一笑千金的美女褒姒故里。诗人李白,杜甫,陆游,李商隐等在秦巴山区游走,留下了彪炳文学史的瑰丽诗词。连通西安与汉中的栈道,其修建的过程难于上青天,曹操在石门栈道留下“衮雪”二字成为一道风景,修建水库时保存的石门石刻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历史文化使得汉中成为“中华聚宝盆”。而王蓬的小说也无一遗漏对汉中文化做了介绍。
首先是对文物古迹的弘扬,长篇小说《水葬》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汉中褒河谷口,小说中的自然景观描写也都是附近一带的山区景观。这里的石门栈道和石崖石刻都是王蓬小说中常常运用到的写作素材。褒姒是王蓬在小说中经常会提到的历史人物,褒姒故里位于汉台区河东店镇,这里是一笑千金的美女褒姒的故里,有被称为世界奇迹的褒斜谷道,有世界最早的人工隧道。历经艰难险阻修建的褒斜谷道四周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在小说中除了起到烘托紧张气氛的作用以外,还有警示人们修建之艰辛,并以此弘扬栈道文化。人工隧道连通了关中与汉中,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小说中的出现,一方面是对人工开凿隧道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一方面是警戒后人,铭记历史。《山祭》中对栈道的修建之难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以修建之苦映衬其价值之重,以引起世人的敬佩之情,增强传播效果。对石崖石刻特别称赞,尤其是对石门十三品称赞有加,而对因修建石门水库未来得及保存下来的石刻表示万分的遗憾。《车行古栈道》顾名思义,是对行驶在古栈道的记录,又一次对赞扬古人的聪慧。王蓬无数次在小说中写到古栈道,石门石刻等等古迹,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对汉中特有的地域文化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
结语
王蓬创作了大量小说,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这些小说中蕴藏了大量的地域文化,其中独特的地域风景和地域人物以及多样的地域民俗都是此地域文化的表现。而王蓬对地域文化情有独钟的原因何在?追根究底,王蓬创作地域性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是移居所带来的苦闷和孤寂,从西安大城市搬迁来到陕南秦巴山区,生活的痛苦和心灵的孤寂无法释放,而文字是最好的药。流浪作家艾芜对苦难的态度和对自然的细心观察使得王蓬受益匪浅,学会了将苦难诗化,在创作中将自然描写和人物塑造相结合。同时,王蓬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也是王蓬作品中地域景观书写的一个原因。
王蓬小说地域性表现在景观的地域特征,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体现了秦巴山区地形地势的独特性;在人物塑造方面,王蓬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大都是漂泊移居的人物,他们迫于地域地形的特点而不得已在漂泊的过程中经历苦难,承受苦难直至超越苦难,在大山深处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熏陶而具有了一定的自然灵性。婚丧嫁娶,饮食住房和耕种狩猎等民俗文化是小说地域性最直观的展示。
为了使小说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王蓬在地域性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创作方法,运用最具地域代表的方言进行叙事,将陕南秦巴山区特有的民歌穿插在小说中,体现了小说浓浓的地域色彩。以地域自然塑造地域人物,主导情节的发展,山区的人们历经苦难,形成了温顺柔和的性格特点,陕南温润多雨,少极端天气发生,若有突变则人物命运定会发生变化。险要地形使得秦巴山区成为军事要地,历史底蕴深厚,多山地形又导致近代匪患严重,王蓬将历史特色融进小说中,这是其创作的独特之处,也是最沉重的部分,目的在于警戒后人,铭记历史。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