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想象·反思——《乔厂长上任记》的现代化文学叙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71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对于现代化的态度,同时互动的过程也对现代化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现代化的推动需要文学参与其中,表明对现代化的态度。《乔厂长上任记》生逢其时,引发改革文学热潮,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章 《乔厂长上任记》——现代化重启的时代产物

第一节 “生活逼出来”的《乔厂长上任记》
《乔厂长上任记》是时代的产物,在伤痕文学将目光聚焦于过去的伤痛时,蒋子龙将目光转向当下和未来。他的作品深切地关注着中国工业的发展,把握住时代的动向和脉搏。1978 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讨论并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邓小平的指导下,会议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此次会议旗帜鲜明地指明了未来的工作方向,“改革”成为当时的的热词,自然也波及到文化层面。1979 年 11 月 1 日,第四次文代会召开,周扬作了《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的报告,在讨论文艺和政治及人民的关系时提到“文艺反映生活的真实,应当适合一个历史阶段的政治需要。在今天来说,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凡是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的,凡是能直接间接鼓舞人们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都是为无产阶级所需要的。”①在这种对现代化迫切推崇的政治文化语境之下,《乔厂长上任记》作为改革文学的先河,在社会产生巨大反响。
蒋子龙在《不惑文谈》中谈到“《乔厂长上任记》是‘逼’出来的。是被生活‘逼’出来的,是被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生活的责任感‘逼’出来的;当然也有一点是被编辑约稿的诚心‘逼’出来的(感动有时也是能转换成一种逼迫人的力量)。” ②从蒋子龙的一番自述中可以看出,《乔厂长上任记》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第二节 《乔厂长上任记》的接受与论争
《乔厂长上任记》发表在时代转型之际,各种思想交织碰撞出多样火花。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现代化的重启不仅依靠经济层面的改革,更要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与大众认可。从革命思维到改革思维的转换,需要文学作为“润滑剂”将思维的转化变得更顺畅,更深入人心。《乔厂长上任记》成为时代的传声筒,塑造“乔厂长”这样的时代英雄,回应了大众对于现代化建设急切又无路可寻的焦虑心理。《乔厂长上任记》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处于先锋位置,引发了改革文学的写作热潮。围绕《乔厂长上任记》的接受与论争折射出大众对于现代化最真实的反应。争议的背后是各方权力的博弈,反映出对于整个文学空间对于《乔厂长上任记》改革合法性的最终认可。
一、争议背后:改革合法性的论证
《人民文学》一将《乔厂长上任记》刊登出来就引发热议。文艺报及《人民文学》的同志们认为作品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创造了新题材创作可能。评论家认为作品描写了改革生活与改革者形象,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内容。但是作品一问世就遭到了天津方面的猛烈批判,陷入饱受争议的境地。《天津日报》在“文学评论”版块共发了四次批判性文章,倾向性异常显著。
这些文章批判作品的原因最主要集中在对于“揭批查”运动的认识上,认为作品“从始到终缺乏对林彪、‘四人帮’的深仇大恨,反倒充满了对揭批查运动的不满和诋毁。”①还有关于郗望北形象的严厉批判,“作者把他的作品中唯一造反派起家、上升到副厂长地位、对揭批查有着严重抵触情绪的人,描写成时代英雄,这不能不说是对现实的歪曲。”②通过这些批判的声音,可以发现批判将矛盾指向成为历史的“揭批查”运动之上,回避了正值社会转型、现代化重启的现实状态。体现了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游离不定。
..............................

第二章 穿透时间的现代化共识与焦虑

第一节 焦虑、自觉与理性
在《乔厂长上任记》的开篇就着重提到数字与时间的概念,开篇乔厂长的发言记录中提到“时间和数字是冷酷无情的,像两条鞭子,悬在我们的背上。先讲时间,如果说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二十三年,那么咱们这个给国家提供机电设备的厂子,自身的现代化必须在八到十年内完成。……这说明什么?要求我们干什么?”①时间与数字一同体现了建设现代化的焦虑,随后的两个问号更是反映出乔厂长的急迫心情,着重体现了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性的焦虑和体验。这种焦虑恰恰是通过时间与数字的差距中体现的。现代化是一个线性发展过程,现代性是贯穿过程始终的总体特征。而数字和时间正好成为可以衡量现代化过程中发展程度的标志。小说开篇就点明了现代化的焦虑,将焦虑具体化作为时间与数字的表达。在《乘风破浪》、《百炼成钢》等早期工业题材小说中,关于时间和数字的表达随处可见,关于现代化的焦虑是穿透时间的历史共识。笔者后面将对《乘风破浪》这部作品将展开详细论述。

中国对于数字和时间的追求可谓是历史悠久,已经内化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种驱动力。建国之后提出的五年计划就是最突出、最常见、最权威的数字与时间的结合。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如今的“十三五”计划,每个区间都体现着属于时代的任务与诉求。数字与时间的结合已经超越它所代表的经济状况,也隐含着政治话语和时代转向。不少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基于五年计划中的数字指标,体现着整个社会的诉求和精神风貌。

在 1957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之时,就需要数字去印证成果。首先就是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一百七十七亿元。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一百五十万吨。”②在 1957 年的报告中,可以发现对于数量的强调先于质量,强调产量增长的速度。
............................

第二节 记忆、当下与未来
“记忆”指向过去,“当下”是眼下最需要关注的现实,“未来”是以现在为起点的虚幻与可能。改革小说从记忆中走来,从中获取加以利用的经验,为未来服务。记忆与当下经常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时间的焦虑。记忆并不代表历史的全部,可能遭到修改。“时间的本质现象就是未来”③ 记忆与当下的交织结合最终还是化作未来的一部分。改革小说将记忆、当下、未来融合在一起,呈现了穿透时间的现代化共识与焦虑。
历史学家绍尔说到“我这一代人,既亲身回忆着过去,又亲身感知着现在。这种情况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某种不安和紧张,但它也可以促使他们获得许多通过其他途径无法获得的真知灼见。”①对于早期改革小说的创作者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文革”与“改革”两个时代。时代的巨大变迁使他们产生了深深地焦虑。“记忆”指向的是“文革”,“当下”则展现了对那十年的创伤的深刻领悟,“未来”充满了对现代化的渴求与想象。

《乔厂长上任记》中石敢的形象经常被乔厂长的锋芒掩盖,他却呈现了“文革”结束之后许多知识分子真实的状态。国家历史制造的“记忆”成为他痛苦的来源,眼神中也失去原有的神采。“斗争的风浪明显地在他身上留下了涤荡的痕迹。虽然刚到六十岁,但他的脸已被深深的皱纹切破了,象个胡桃核。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得多。他对一切热烈的问候和眼光只用点头回答,他脸上的神色既不热情,也不冷淡,倒有些象路人般的木然无情。他象个哑巴,似乎比哑巴更哑,哑巴见了熟人还要呀呀咿咿地叫喊几声,以示亲热,他的双唇闭得铁紧,好象生怕从里边发出声音来。”②石敢现在对一切都漠不关心,逃避麻木。冷漠与疏离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他的“保护色”。拒绝交流、远离社会自然也就杜绝了犯错误的可能,受伤害的可能。“正当个体对社会表露出一幅漠不关己的样子时,他已在自身当中最充分地发展了作为社会存在的品质”③石敢现在的冷漠麻木,并不代表他的存在感微弱。他是在无言地抒发他的不满,控诉命运的不公。

...............................


第三章 后工业视野下的现代化想象……………………… 28
第一节 知识·精英·技术:重新定义的推动力量……………………… 29
第二节 出国与归国:地平线上的环视…………………… 32
第四章 现代化反思: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书写 ……………… 35
第一节 民族情感的投射……………………… 35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资源………………… 38
第三节 滞后与超越:世界眼光中的重新定位 …………… 40

第四章 现代化反思: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书写

第一节 民族情感的投射
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际话语权的分配并不均衡,那些依靠先进科技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占据更多资源。“整合与瓜分、全球化与地方化,是两大相辅相成的过程。更确切地说,它们是同一过程——即世界性的主权、权力和活动自由的重新分配——的两个方面。这一过程是由速度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所引发的(但绝不是由它决定的)。合成与耗散、整合与分解的共存和交织,更不是可纠正的。”①在这段论述中“地方化”可以理解为“本土化”,在全球与本土的交锋之中,国家实力起决定作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不仅在政治经济上谋求主动地位,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也要突出表达,坚定国人的“国家意识”。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展现了复杂的民族情感,国人在价值观念上进行艰难取舍,自然也会碰撞到民族的自尊心。
在《乔厂长上任记》中涉及到了民族情感与民族身份意识的找寻与认同,展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国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在乔厂长的发言记录里“前天有个叫高岛的日本人,听我讲咱们厂的年产量,他晃脑袋,说我保密!当时我的脸臊成了猴腚,两只拳头攥出了水。不是要揍人家,而是想揍自己。你们还有脸笑!”② 里面谈到“脸面”问题是超越了对于个体来说的面子问题,包含了国人的民族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面子是依据被认可的社会态度,给自我描绘的形象。”③乔厂长因为落后的生产水平感到羞愧和气愤,不仅是生产落差,更是国家发展程度高低的落差。和先进的国家进行对比是中国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思考,从晚清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大跃进时的“赶英超美”开始,因为巨大落差而产生的生产较量时常出现。现代化的追求需要向发展程度高的国家看齐,缩小发展差距。在这样清楚又残酷的对比中,乔厂长内心气愤又无可奈何,带有着一丝惆怅。
...............................

结语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改革文学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率先发出迎合大众变革现实的呼声,以应有的姿态参与了社会转型的进程。《乔厂长上任记》作为改革文学的先河,在现代化叙事中充分展现了现代化的困境与出路探索,成就独特的历史地位。现代化的时代诉求使得中国回看历史,在时间穿越的过程中产生了焦虑。在后工业视野下中选择以“西方”为参考系进行现代化想象。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之下,开始了对现代化的反思。改革小说中的现代化叙事沿着焦虑、想象、反思的逻辑,呈现了改革开放进程下国人的思想状态与社会问题,是现实主义的深化。

作为改革文学的先声,笔者通过梳理《乔厂长上任记》整个生产接受的过程,可以发现国家、大众、作者、专家四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四者之间的互动看出大众对于现代化的态度,同时互动的过程也对现代化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现代化的推动需要文学参与其中,表明对现代化的态度。《乔厂长上任记》生逢其时,引发改革文学热潮,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的叙事在改革小说中得到深化的发展,现代化在改革小说中遵循怎样的逻辑呢?改革小说立足于国家将目光投向过去与未来,实现线性叙事。在面对过去落后的发展速度产生的极大差距中催生了时间的焦虑。由数字时间产生的焦虑中通过“铁腕”的塑造缓解焦虑。在记忆与当下的叙事中将焦点指向未来,传承现代化共识,缓解现代化焦虑。在改革开放之后,失落的地平线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后工业视野下当中对现代化的想象更加清晰明确,现代化追求的行为愈加成为日常。在改革小说中对于知识、精英、技术的强调摆在重要位置。西方与城市代表了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美好想象。在出国与归国的叙事中,在发掘自身不足时,对国家的未来抱有信心。在全球化、现代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中国需要重新定位自己。改革小说中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是民族共同发展的凝聚力与动力。舍弃“崇洋心理”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资源中寻求现代化发展的立足点,重塑文化自信。改革小说逐渐呈现了“超越”的姿态,彰显了民族清醒独立的意识,进行现代化进程的理性反思。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