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短篇文学小说观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72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尤其是在 1978 年开始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活动中,茅盾积极参与其中并在《小说选刊》发刊词中说明评奖的用意。自此以后,直到 1980 年,三年间的短篇小说评委都有茅盾,1979 年和 1980 年还担任了主任委员。这个时期是短篇小说最为辉煌的时刻了,随着茅盾在 1981 年的去世,短篇小说的繁荣也逐渐被中长篇小说的崛起取代。这不是说茅盾决定了短篇小说的命运走向,而是茅盾恰巧走到了短篇小说发展的转折点。面对中长篇小说的崛起,已经失去定位的短篇小说逐渐陷入困境。短篇小说要想恢复生机,必须为自己找到最适合的出路。

第一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演变

第一节 茅盾建国前的短篇小说观
茅盾初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探索,并不仅仅局限于短篇小说这一文体。但是,

茅盾在积极致力于整个新文学理论探索的过程中,也参与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理论构建。这是由现代文学在中国发展的特征所决定的。自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提出小说的重要地位后,胡适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率先对现代“短篇小说”这一文体进行了理论阐释,同时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也在整个文坛一炮打响,他在创作上“一发不可收拾”。短篇小说乘着新文化的浪潮,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文学家、理论家和思想家的关注对象。茅盾同胡适、张舍我、赵景深、余楠秋等人一样,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理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多样的尝试,从而形成了其建国前比较丰富的短篇小说观。
一、文学主张:从“为人生”到“为无产阶级”
在现代短篇小说兴起的背景下,极力推崇新文学的茅盾也逐渐确立了短篇小说理论主张上的基本方向。建国前茅盾的短篇小说理论主张主要以 20 年代初的“为人生”观和 20 年代中期的“为无产阶级”观为主。
从现有的文论资料来看,茅盾从一开始就接受并坚持文学“为人生”的理论主张。在 1920 年初发表的《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一文中,他坦言道:“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①因此,在茅盾眼中,文学创作就应该与人生发生直接的关系,而且必须要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他说:“这样的人的文学——真的文学,才是世界语言文字未能划一以前底一国文字的文学。这样的文学家所负荷的使命,就他本国而言,便是发展本国的国民文学,民族的文学;就世界而言,便是要联合促进世界的文学。”②在这种文学主张下,他眼中的文学便承载着一种伟大的时代责任与使命。而在文学批评中,他坚持自己的标准:“一是要求作品必须真实,所揭示的生活图景与人生现实密不可分;二是要求作品有教育读者和指导人生的作用……③”对于短篇小说他也是如此看待。
........................

第二节 茅盾建国后的短篇小说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茅盾的短篇小说观在时代的变动中也在不断地更新着。与建国前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茅盾短篇小说观处于发展、成熟期。“建国以来,他一直关心短篇小说的发展,从一九五○年就开始写短篇小说评论,到了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评论就更多。在专门评论短篇小说的十几篇文章中,涉及的面相当广,内容十分丰富。”①这里仍然分作文学主张、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法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文学主张:从“为无产阶级”到“为社会主义”
从建国前的茅盾文论来看,茅盾自从踏进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开始了小说、包括短篇小说的理论探索活动。到了建国后,茅盾短篇小说的理论主张经过 30 年的探索后愈发地明确和坚定起来,从“为无产阶级”观念逐渐过渡到“为社会主义”观念。
茅盾“为无产阶级”的文学主张一直延续到建国后,但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无产阶级”定位更加明确和具体了。这样的思想观念在建国前夕就已经非常明确,茅盾有许多文论都关注着无产阶级文学,如《谈谈工人文艺》《为工农兵——在新华广播电台播讲》《略谈工人文艺运动》等,这些文章都谈到如何更好地发展无产阶级文学。及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前,茅盾一直以为,“要求文艺家们把工农兵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热情歌颂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精神面貌,与自己半生追求的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一脉相承的”②。所以茅盾的文学主张在建国初期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也没有较多文论去专门讨论无产阶级文学的现状。但是也有一些文章仍然强调这一方面,如在《欣赏与创作——一九五○年一月八日在北京大众文艺讲座上讲》一文中,他指出:“文艺作品是反映生活的,现在大家都知道,文艺应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也就是说,作品应当表现工农兵的生活……但实际上并不这样简单。过去有些作品,也写到工农兵,却不一定为工农兵服务,甚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①茅盾为工农兵的文学主张,到这时候已经更加地明确和深入了。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是看到了理论的实际作用,这是他文学主张进一步发展成熟的表现。
...........................

第二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理论要点

第一节 茅盾短篇小说的构思观、结构观
研究茅盾短篇小说观主要内容最好的思维方法,就是根据茅盾自己所提倡的创作顺序和重点来入手。这样不仅可以将其观点论述清楚,也使整个论述过程符合茅盾的思维特征。对于“如何创作出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这一问题,茅盾早有思考并留下了不少的论述。首先,他认为作家在下笔前必须有一个必不可少且耗时很长的过程,这就是短篇小说的构思。在这一过程中,茅盾还不断地强调了一个更重要的构思要点——短篇小说的结构特征及其技巧。茅盾短篇小说的构思观与结构观有密切的联系,难以分割,但为了能清晰地说明问题,下面仍分别加以探讨。
一、短篇小说构思观

一个作家之所以能够将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头脑的艺术加工变为一部文学作品,就是因为有前期的认真构思过程。茅盾很关心短篇小说下笔前的构思,还专门探讨了什么是构思、构思包括哪些方面的技巧等问题。下面通过对茅盾的构思概念及构思要点的梳理,详细考察茅盾短篇小说观中的构思观。

茅盾一直认为作家要想把一连串发展的故事情节写得紧密,构思的时间会比写作的时间多出几倍。茅盾不但强调了构思的必要性,而且还对构思这一概念进行了界说。对于构思,茅盾提出:“我的意见,构思的时候应先有人物,然后想出故事,不是先有故事再想出人物来。”①他点出了构思中需要注意到人物和故事这两个内容。后来他在《关于艺术的技巧——在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上的讲演》中,这样阐释构思的概念:“生活经验的素材要经过综合、改造、发展这样的一系列的加工,然后成为作品的题材。”②茅盾将这样一系列的加工过程称之为构思,也就是关于写作素材的选择、整理和再创造的过程。而且,这时他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几乎同时在作家脑海中产生并成熟,最后才是结构的成型。构思还被茅盾理解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所谓逻辑思维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因着他的世界观而选择最具时代精神的内容作为题材,而形象思维则是指作家脑海中对已经有把握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做出初步的构思。这两种思维是“构思整体的两面,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对立的”③。通过茅盾对这两种不同思维的解释,就可以对其构思这一概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

第二节 茅盾短篇小说的人物观
针对“如何创作出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这一问题,茅盾一直强调对小说人物的把握。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核心要点就是以人物为本位的创作观念。如果将茅盾的短篇小说人物观进行分类的话,那么他显然倡导一种性格小说。20 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就是一个进入现实主义创作的过程,短篇小说的理论和创作也是如此。这时,现实主义能够“把社会对人的制约力量提到重要地位,对引导短篇小说作家把人物性格塑造放到广阔社会背景上,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具有重大意义”②。茅盾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将短篇小说观的重心放到了人物的性格塑造上面,甚至认为一篇短篇小说的优劣与人物塑造有直接的关系。下面主要从人物的设定和塑造两个方面,对茅盾的短篇小说人物观加以探讨。

一、短篇小说人物设定观
关于短篇小说的人物设定,茅盾认为人物的选择和性格的确立要与短篇小说的主题是一贯性的。人物的设定以简要为主,能省则省,其主要原则是:作家必须要根据短篇小说的主题,对将要描写的人物数量和布置等做出充分的考虑。茅盾的短篇小说人物设定观主要涉及主次人物和典型人物。
首先,茅盾认为作家在考虑短篇小说的人物设定时,需要注意到人物的主次分别。他在文论中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这两个概念,来区分作品中人物的重心和层次。他这样论述主要人物的特征:“作品中写得很多的人物,不一定是主要人物,这要看这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在故事的发展中是不是起主要的作用,如不起主要作用,那人物也就不是主要的了。”①茅盾用人物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来说明主要人物的特点。那么,相对主要人物来说的次要人物,它也有明显的特征,对于这类人物茅盾也说道:“次要人物是为帮衬主要的人物而设的,他的动作是次要性的,他有附属的性质,一般说,他的动作当然要少,少到什么程度,要看个别情形,并没有一定的规则,写到已经够了的时候,当然就可以不再写了。”②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就是帮衬主要人物,他的从属地位已经被茅盾说得非常清楚。所以,主次人物之间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主从的关系。这是由短篇小说的文体性质决定的,作家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同时塑造出几个主要人物是有困难的。所以,短篇小说通常只需要塑造一个或两个主要人物,并大力刻画这些主要人物,对于次要人物的描写,主要用来衬托、凸显主要人物的形象。

...............................


第三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形成原因 .......................................... 5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承袭与发展 .................................... 51
一、传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 51
二、古典文学的知识积累与理论训练 .................................. 54
第四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价值与不足 ............................... 73
第一节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创作指导价值 .........................73
一、对自身短篇小说创作的指导 ................................. 73
二、对其他作家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与促进 ......................... 75

第四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价值与不足

第一节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创作指导价值
虽然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开端时就接触了较多的短篇小说,但是他并没有专门著有短篇小说作法之类的著作。看得出来,茅盾对短篇小说的认识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国外短篇小说的翻译、国内短篇小说的阅读评论、自己短篇小说的创作实践和中外小说理论知识的积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才逐渐形成了一套短篇小说的理论观念。理论主要来自创作实践,反过来这套理论观念也对茅盾自身的创作和其他作家的创作发挥了极大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对自身短篇小说创作的指导
茅盾短篇小说观与其自身的短篇小说创作有着一种交互式的影响关系。茅盾并没有在接触现代短篇小说的初期就急于尝试创作,而是等到有了一定阅读量和理论经验才下笔写成了一鸣惊人的短篇小说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茅盾的短篇小说理论观念有意识地指导着他的创作,同时在短篇小说创作过程中也无意识地产生了理论建构的启示。下面主要从茅盾的短篇小说观对其创作的影响入手,挑出几个比较明显的方面加以探讨。
“为人生”的主张不是茅盾的专利,却成为他一生的文学坚守。无论是其小说理论观念还是创作实践,茅盾都将这一原则坚持到底,最终成为他的最大特点。史瑶先生说:“他把现实生活作为一个整体,目光象是探照灯一般扫视着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中提炼出各种富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从而多方面地表现了时代生活。”①自从茅盾选择“为人生”的文学观,他就将目光放在最实际的社会现实中,不仅他的长篇小说如此取材,而且他的短篇小说也大都这样写作。在《写在〈野蔷薇〉的前面》一文中,茅盾说道:“不要伤感于既往,也不要空夸着未来,应该凝视现实,分析现实,揭破现实;不能明确地认识现实的人,还是很多着!抱着这样的心情,我写我的小说。尤其是这里所收集的五个短篇,都是有意识地依了上述的目的而做的。”②紧接着茅盾便举例说在《野蔷薇》中,《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昙》里的主角娴娴、环小姐、琼华、桂奶奶和张女士等人物,他们都是经历了现实的“功课”后才走进了不同的命运结局。所以,在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中,他始终以关注和反映现实为写作目标,以认识和改造现实为最终目的。这是其“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短篇小说创作的取材和主题思想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其短篇小说观指导其短篇小说创作的集中体现。
...........................

结语
茅盾与短篇小说的结缘延续了多半个世纪,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和理论都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华美的篇章。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形成是他身处的那个时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标志着那个时代文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回顾短篇小说在“五四”时期的辉煌成就、建国后的空前重视以及新时期初期的创作热潮,茅盾的身影一直都没有缺席过。尤其是在 1978 年开始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活动中,茅盾积极参与其中并在《小说选刊》发刊词中说明评奖的用意。自此以后,直到 1980 年,三年间的短篇小说评委都有茅盾,1979 年和 1980 年还担任了主任委员。这个时期是短篇小说最为辉煌的时刻了,随着茅盾在 1981 年的去世,短篇小说的繁荣也逐渐被中长篇小说的崛起取代。这不是说茅盾决定了短篇小说的命运走向,而是茅盾恰巧走到了短篇小说发展的转折点。面对中长篇小说的崛起,已经失去定位的短篇小说逐渐陷入困境。短篇小说要想恢复生机,必须为自己找到最适合的出路。
时间进入新世纪,短篇小说带着创伤再次兴盛于文坛。新世纪的短篇小说早已改变了那种强势的姿态,呈现出静默、深沉的发展特征。学界对新世纪以来的短篇小说的关注,显示了短篇小说的新气象。张晓琴、陈玲的《论新世纪短篇小说的价值追求》,张学昕的《新世纪十年短篇小说论》和牛学智的《当前短篇小说创作文化价值趋向及其问题》等论文,都对新世纪以来的短篇小说创作进行了考察和评估。洪治纲、段崇轩和马兵等学者,也对短篇小说的创作给予了重视和研究。今天,当我们再次探讨短篇小说的发展时,总绕不开短篇小说这一文体的艺术特征,总会回顾短篇小说在 20 世纪的历史征程,茅盾的短篇小说理论观念也总会出现在学者眼前。已经远去的短篇小说发展历史和茅盾的短篇小说观,是当今短篇小说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参考对象,也是当代短篇小说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