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腹腔感染是急性阑尾炎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如何避免其发生是一个现实的难题. 我们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线索.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199001/200701,在我院行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患者2746例,其中并发腹腔感染32例. 腹腔感染诊断标准:有急慢性腹膜炎临床表现或超声发现腹腔脓肿形成.
1.2方法选择可能对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腹腔感染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1]:性别、年龄、术前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血浆白蛋白、腹痛时间、手术延迟时间(发病到开始手术的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和病理类型.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腹腔感染与无感染者在性别、血浆白蛋白、腹痛时间、手术延迟时间、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年龄、术前体温、白细胞计数以及病理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白细胞计数和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是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3和0.04),偏回归系数为1.38和1.04,优势比(OR)值分别为2.12及2.83(表1,2). 表1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情况比较表2急性阑尾炎手术情况比较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腹腔感染多为对阑尾脓肿或阑尾穿孔所致的腹腔积脓处理不当(如冲洗不当、脓液残留),引流物选择不当、放置部位欠妥以致引流不畅,术后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以及阑尾根部和盲肠明显水肿使残端愈合不良等[2]因素所致. 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临床表现,除了盆腔脓肿有典型的直肠刺激征,粘液性腹泻等症状外,其它部位的感染常无特征性临床表现. 其诊断要点为: ① 结合手术情况,如有腹膜炎者术后残余感染机会较多;术中有阑尾残留者,注意残株炎的可能; ② 需排除切口感染;③ 注意腹部有无固定压痛部位或肿块,盆腔脓肿时直肠指检常能触及直肠前壁肿块;④ X线检查在膈下脓肿病例常会提示胸膜炎性改变;⑤ 超声检查对腹腔脓肿诊断和定位灵敏度较高,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手段.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腹腔感染与无感染者在年龄、术前体温、白细胞计数以及病理类型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其中白细胞计数和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是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这可能是由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多合并局限性或广泛性腹膜炎,手术中很难彻底处理而容易并发腹腔感染. 外周血白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炎症反应的状态及机体免疫情况,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如何预防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腹腔感染,我们的体会是: ① 术前静脉滴注甲硝唑可降低腹腔感染发生率. ② 对阑尾穿孔致腹腔炎症者在手术中注意清除炎性渗出液, 仔细清理盆腔,充分引流. ③ 尽量减少逆行法切除阑尾,逆行切除的阑尾不能及时取除,暴露的残端也不能及时包埋,增加了腹腔感染的机会,阑尾有较大穿孔者应注意有无粪石脱落进入腹腔. ④ 对包裹、粘连于阑尾的炎症较重的大网膜最好一并切除,以防引起肠粘连. ⑤ 阑尾坏疽手术切除, 造成阑尾残留时,在残株部位放置低负压硅胶引流管吸引引流, 留置3~5 d以充分引流炎性渗出物, 同时给予抗炎治疗, 如遇阑尾根部粘连严重不易切除者, 不应勉强切除阑尾而损伤肠管或造成其他损伤. ⑥ 阑尾系膜须牢固结扎,短而宽者应分段结扎, 以免滑脱;要妥善处理阑尾残端, 避免盲肠肠瘘. ⑦ 阑尾炎穿孔术后应及早采取半卧位,可有效减少腹腔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提示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和白细胞计数升高是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 因而对二者合并存在的病例尤其要警惕并发腹腔感染的可能,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其发生.
【
参考文献
】[1] 蔡元坤,赵加应,刘俊均,等. 影响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术前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 17(3): 182.
[2] 王怀迅,陈友康. 急性阑尾炎术后腹腔感染23例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