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5680 日期:2025-03-02 来源:论文网
代写论文网: 【关键词】 贫困生,;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应对方式
   摘要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为开展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方法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医学院校贫困生128名、非贫困生252名进行测评调查,并进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分析。 结果 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中的一些因素以及应对方式的选择应用,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 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非贫困生不容乐观,情绪不稳定程度颇为显著,面对困难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 :贫困生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应对方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 是实行招生并轨和学费制度改革以来,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方面的负性变化,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经济贫困将导致“心理贫困”[1] ,而陷入“心理贫困”的大学生势必更难以成才。本研究分别以医学院校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为研究对象,对两者在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及应对方式方面做了对比,并分析差异,以期为针对性地开展贫困生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江苏省某医学院校2001、2002级各专业846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学生工作部门提供的贫困生128人作为贫困生组,再从贫困生所在班级随机抽取学生252人作为非贫困生组。
  1.2 研究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SCL-90) 共有90道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该量表被广泛的应用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应用因素分 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测验。
  测验从乐群性(A)、智慧性(B)、稳定性(C)、影响性(E)、活泼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想象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变革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16个相对独立的性格维度进行评价,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人的性格特点。
  1.2.3 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 共有62个条目,由6个因子构成。分别是自责、幻想、退避、求助、合理化和解决问题,用来解释贫困生的应付方式类型和应付行为特点。
  1.3 方法 测评调查以团体测试方式进行,测查时统一组织,由同一位心理学老师主测。施测前由主测向被测说明问卷的目的和回答方式,然后开始答卷。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问卷均采用EPIdata3进行资料录入,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比较分析,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贫困生SCL-90总分及9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其中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得分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各因子的比较
  2.2 人格特征的比较 贫困生在兴奋性(F)、有恒性(G)、敏感性(I)、想象性(M)、紧张性(Q4)5个特征上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有恒性(G)、敏感性(I)、紧张性(Q4)上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兴奋性(F)、想象性(M)上得分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其他11项人格特征无显著差异。见表2。
  2.3 应对方式的比较 医学院校大学生较多使用 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贫困生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的应对方式得分低于非贫困生,其中求助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自责、幻想、退避的得分高于非贫困生,其中自责、退避得分与非贫困生有显著差异。见表3。 表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特征(16PF)的比较
  3 讨 论
  本组SCL-90调查表明,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非贫困生不容乐观。贫困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精神病性等方面与非贫困生存在显著差异。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此项的高得分表明贫困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紧张的人际关系会进一步引发焦虑、抑郁、敌对等情 绪障碍与心理障碍。
  在16PF的结果中,本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11项人格特征上表现出了共性,如乐群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自立自强等;但同样存在着一些差异,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如有恒性、敏感性、紧张性得分高于非贫困生,但是兴奋性、想象性比非贫困生得分低。显示出贫困生冷静严肃、做事谨慎、较少幻想,比非贫困生更加现实,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得他们个性特征中的敏感性、紧张性比非贫困生要高一些。
  CSQ测评结果显示,2组研究对象在面临困难时均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但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更多采用自责、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同时,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由于长期承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自卑感较强,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因而较少采取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
  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经济上,应多渠道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在思想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贫困观[2] ,“调整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3]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开展大学生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让大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传授心理方面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其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
  [1] 王东华.高校贫困生中的“心理贫困”问题的分析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47-51.
  [2] 董 彬.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5,10:98-99.
  [3] 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青年 研究,2003,7:70-7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