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青海大通
大通县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农业区,海拔高度2 280~4 622 m,年日照时数2 590~2 708 h,年均温度2.8~4.9 ℃,年降水量398~513 mm,无霜期96~129 d,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县现有耕地4.61万hm2,山旱地占相当比例。春旱是该县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多发生在浅山地区。春播时无法适时播种,播后出苗很差,植株生长缓慢,产量低而不稳,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农业增产措施,但干旱缺水仍成为制约大通县旱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此,农业部门从实际出发,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依托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项目,大力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马铃薯产业对浅山地区群众增产粮食和增加收入的支撑作用[1]。
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是在田间起大小双垄后,用地膜全覆盖种植马铃薯的一项旱作农业新技术。该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技术为一体,能使自然降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地面覆盖率达到100%,隔断土壤蒸发途径,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将降水量60%~65%的蒸发降到最低,提高了作物有效耗水比,充分接纳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春季5 mm左右的微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垄沟内,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马铃薯正常出苗,满足马铃薯生育期内的水分供应。全膜覆盖还可以提高地温,增加有效积温,加速土壤养分转化,延长马铃薯生育期,有利于中晚熟品种发挥生产潜力,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2]。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已在大通地区推广种植2年,增产率在20%~30%以上。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选择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等、土壤理化性状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坡度在15°以内的地块。前茬以小麦、豆类为佳。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耕深达到25~30 cm,耕后及时耙耱。秋季整地好的地块,春季尽量不耕翻,直接起垄覆膜,秋季整地质量差的地块,覆膜前要浅耕,平整地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旋耕机旋耕,做到地面平整、无根茬、无坷垃,为覆膜、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应加大肥料施用量,一般施优质腐熟农家肥30~45 t/hm2,起垄前均匀撒在地表。施马铃薯配方肥750 kg/hm2或尿素300~375 kg/hm2、磷肥600~750 kg/hm2、硫酸钾300 kg/hm2,结合秋季整地一次性深施,或划行后将化肥混合均匀撒在大垄的垄带内。
2划行起垄
马铃薯每幅垄分为大小2垄,垄幅宽110 cm。用木材或钢筋制作的划行器(大行齿距70 cm、小行齿距40 cm),一次性划完一副垄,划行时,首先距地边30 cm处划一边线,然后沿边线按照一小垄一大垄的顺序划完全田。起垄时平地按作物种植走向开沟起垄、缓坡地沿等高线开沟起垄,马铃薯大垄宽70 cm、高20 cm,小垄宽40 cm、高10 cm。起垄后,用整形器整理垄面,要求垄沟宽窄均匀,垄脊高低一致,防止形成凹陷不利于集雨。要求起垄覆膜连续作业,防止土壤水分散失[3]。
3土壤消毒
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地块,起垄后用40%辛硫磷乳油7.5 kg/hm2加细沙土450 kg/hm2拌成毒土撒施,或对水750 kg/hm2喷施。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结合施基肥用48%氟乐灵乳油2.25 kg/hm2进行土壤处理,或起垄后用50%乙草胺乳油500倍液进行垄面喷施。
4覆膜
4.1覆膜时间
有秋季覆膜和顶凌覆膜2种。秋季覆膜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耙地,在10月中下旬起垄覆膜。此时覆膜能够有效阻止秋、冬、春3季水分的蒸发,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但是地膜在田间保留时间长,选用的地膜质量一定要保证,并加强冬季管理。顶凌覆膜是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土壤消冻15 cm时,进行起垄覆膜。此时覆膜可有效阻止春季水分的蒸发,提高地温,保墒增温效果好。
4.2覆膜方法
选用厚度0.008~0.010 mm、宽120~130 cm的地膜。沿边线开5 cm深的浅沟,地膜展开后,靠边线的一边在浅沟内,用土压实;另一边在小垄中间,沿地膜每隔1 m左右,用铁锨从膜边下取土原地固定,并每隔2~3 m横压土腰带。覆完第1幅膜后,将第2幅膜的一边与第1幅膜在小垄中间相接,膜与膜不重叠,从下一大垄垄侧取土压实,依次类推铺完全田。覆膜时要将地膜拉展铺平,覆土时要压紧、压实、压平,从垄面取土后,应随即整平[4]。
4.3覆后管理
覆盖地膜后1周左右,地膜与地面贴紧时,在沟中间每隔50 cm处打1个直径5 mm的渗水孔,使垄沟内的集水能及时渗入土内。田间覆膜后,严禁牲畜践踏造成地膜破损。要经常沿垄沟逐行检查,一旦发现破损,及时用细土盖严,防止大风揭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5种子准备
马铃薯品种根据商品薯的要求确定,如青薯2号、青薯6号、青薯168、下寨65、青薯9号等。播种前要剔除病、烂、伤薯。将种薯在平坦的土质场上或院落上摊开,晒种2~3 d,忌在水泥地上晒种。种薯切块不宜过小,切块重量不低于30 g,每块带有2个以上的芽眼。切块时剔除病、烂薯,并对切刀进行消毒,以防切刀传染病菌。切刀消毒的方法有:高锰酸钾溶液消毒、75%酒精消毒、火烧或沸水消毒。
6播种
大通地区马铃薯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马铃薯播种时在大垄两侧用自制马铃薯点播器破膜点播,播种深度为15~20 cm,先用点播器打开第1个播种孔,将土提出,孔内点籽,打第2个孔后,将提出的土放在第1个孔口,点播后及时封口,以此类推,这样播种,对地膜的破损较少,膜面干净没有浮土,且播种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均匀。种植密度根据地域条件进行控制,肥力较高的地块,株距为25~30 cm,保苗5.2万~6.0万株/hm2,肥力较低的旱地株距可适当放宽到30~35 cm,保苗4.5万~5.2万株/hm2。
7田间管理
7.1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的重点是在保证全苗的基础上,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出苗期间要随时到田间查看,如幼苗与播种孔错位,应及时放苗,避免烧苗。播种后如遇降雨,会在播种孔上形成板结,应及时将板结破开,以利出苗。出苗后查苗、补苗和拔出病苗。
7.2中期管理
中期管理的重点是防治马铃薯病虫害。病害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是蚜虫。
晚疫病和早疫病于发病初期用25%瑞毒霉,或甲霜灵800倍液,或40%疫霉灵2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 d喷1次,喷施2~3次,不同药剂交替喷施,效果更佳。病毒病于发病初期,用1.5%枯病灵乳油1 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或1.5%植病灵Ⅱ号乳剂1 000倍液喷防。
蚜虫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发生初期用2.5%溴氰菊酯2 500倍液,或蚜虱净2 000倍液喷防,效果较好。
7.3后期管理
在马铃薯开花至结薯期进行叶面追肥,用0.1%~0.3%硼砂、0.5%磷酸二氢钾、尿素水溶液750~1 000 kg/hm2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 d喷1次,喷施2~3次。
8适时收获
商品马铃薯收获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确定,以达到最大效益。贮藏食用马铃薯初霜出现后3~4 d后及时收获,保证产量最大化。收获时要做到轻收、轻运、轻放,避免人为及机械损伤,收获后及时整地并清除废地膜。
9
参考文献
[1] 卢泽萍.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面沟播技术[J].现代农业装备,2009(12):60.
[2] 梁馨文,任瑞丽,张丽清.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方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43-144.
[3] 张伟亮,贺献林,江军霞.旱作区春播马铃薯地膜垄作栽培技术要点[J].河北农业,2006(2):11.
[4] 车文俊,刘显志.旱地马铃薯覆膜大垅高台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01(2):1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