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晓华 潘玉峰 任明社 陈友祥
摘要全苗是小麦高产的基础,分析了影响淮北地区小麦全苗的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为小麦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全苗;影响因素;防御对策;淮北地区
确保全苗是小麦高产的基础,但生产上有不少地块出现苗不全的现象,制约了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现就影响小麦全苗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
1小麦全苗的影响因素
1.1整地质量较差
1.1.1秸秆还田技术操作不当。秸秆粉碎程度不够,长度超过5~10 cm的标准,或是粉碎过的秸秆没有深翻到犁底层,存在于耕作层中,这2种情况都会造成秸秆撑地,土壤较塇,易跑墒、灌风、吊苗,即使出苗,遇到干或冷的天气时还会死苗,出现苗不全的现象[1]。
1.1.2没有做到适墒整地。整地过早,土壤含水较多,犁地时易甩明垡,未晾墒或晾墒时间短,随后旋耕耙地时出现小坷垃,没有壅土,不能弥合土缝,种子扎根悬空,够不着底墒而不能出苗;或是晾墒时间长,出现跑墒较快,口墒不足现象,不利出苗。整地过晚,墒情不足,不利出苗。
1.1.3整地不平或不细。连续多年扶犁,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鱼背田”,不利于播种机械作业,播种深度不一,出苗不全;有的深耕后没仔细耙透,有暗垡,土壤不紧实,易跑风吊苗。
1.2种子质量不好
种子收获期遇雨,活力下降;或晾晒、加工、贮存等环节不过关,水分大,种子受潮等造成出芽率下降,播种后出苗少。
1.3种子处理不当
使用药、肥拌种时浓度较高,出现烧种现象。
1.4播种质量较差
一是播种过深。种子在土壤中消耗养分过多,不能出苗,即使出苗也是弱苗,易受虫害、冻害、干旱等影响而出现死苗,导致苗不全。二是播种过浅。口墒不足,出现回芽现象,不利于出苗;或由于浅,易受冻害,出现缺苗。
1.5浇水不匀
干旱地块播前造墒时,浇水不均匀,墒情不足而不能出苗;播后天气持续高温,水分散失较快,不能出苗,而浇水后,地表又出现板结(结壳)现象,种子发芽后顶不出来而死苗。
1.6病虫危害
地下害虫发生重的地块,造成缺苗断垄;播种偏早的,纹枯病发生早,造成烂芽或根腐;赤霉病造成芽腐;小麦黑胚病也能造成一部分损失。
1.7天气原因
小麦播种后,在出苗期间温度高,失墒快,出苗不齐;播种后,如田间积水,也易造成种子无氧呼吸而霉变,不出苗;幼苗期,弱苗遇到强寒流冻死部分苗。
2.1精细整地
2.1.1科学处理秸秆。确保粉碎的秸秆长度达到标准,以确保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影响较小。整地时应使用大马力拖拉机,犁地时把秸秆深翻埋下[2]。
2.1.2深耕细耙。犁地时要求扶犁、撇犁隔季相结合,以保证土面平整,耕深一般要求在18 cm以上,每2年进行1次25 cm的深耕。犁后及时旋耙2~3次,确保无明垡、暗垡,壅土能落下,做到上虚下实,保住墒情,利于出苗。
2.2提高播种质量
根据播种时间调节播量,做到深浅一致,根据土壤墒情掌握播种深度,一般情况下播深3~5 cm;如播种时墒情较好,但播后可能高温风大,失墒较快时,可加深1~2 cm,且播后及时镇压,减少水分散失,以利出苗;如播种时墒情不足,应先浇水补墒,再播种;如时间来不及需要先播种,但不浇水不能出苗时,播种应稍浅,3 cm即可,播后立即浇水,2 d左右再补水1次,以滋润土表,防土表结壳,利于出苗[3]。
2.3选用优质种子,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色泽鲜亮、饱满的种子;种子购买回家后,立即做发芽率试验,发芽率达到85%以上时,才能做种用;播前晒种2~3 d;用药、肥拌种时,要严格按说明操作,以免烧种。
2.4防治病虫害
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必须先进行毒土处理,然后再用药剂拌种,如用三唑酮拌种,可预防病害,以利出苗[4]。
2.5科学管水
整地前或播种前浇水造墒时,应浇均匀;播后浇水时,要接着底墒,并在2 d左右再补水1次,防土表结壳;播后雨水大,田间积水时,要及时清沟沥水,防闷种。
2.6加强田管
出苗后,如果苗弱,要及时叶面补肥或追肥,促弱转壮;苗期虫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要及时用药;天气预报强寒流南下前,及早喷施美洲星等,提高抗寒能力。
3
参考文献
[1] 龚昌盛.小麦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71-72.
[2] 范秀华.旱地夏播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10):14.
[3] 焦庆清.宁麦1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08(6):61.
[4] 高文军,邓军.新安县旱地小麦高产开发技术总结[J].河南农业科学,1997(7):2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