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沙县蕹菜;品种特性;竹棚;覆膜;栽培技术
沙县蕹菜是沙县地方农家蕹菜类中的优良品种之一,近年来沙县菜农为了发挥沙县蕹菜品种早生、快发、耐寒、抗病、丰产的优势,早春在传统小拱膜栽培基础上,采用简易竹子搭盖大棚膜栽培,有效提早了采收期,延长了供应时间。现将沙县蕹菜品种特性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特性
沙县蕹菜生长期短,比同期播种建欧蕹菜、泰国蕹菜生长快,可提早8~13 d采收。抗病性强,炭疽病比建欧蕹菜、泰国蕹菜发病轻。植株生长旺盛,侧枝生长能力比建欧蕹菜、泰国蕹菜强。品质佳,商品性好,耐低温,耐湿耐高温能力强,适应性广,丰产性好[1-2]。质地柔软,侧枝萌发能力强,以嫩茎、叶为产品。为旱生子蕹蔬菜,植株高度45 cm左右,开展度32 cm左右,当主茎高达40~45 cm时,分枝茎高可达10~12 cm,茎近圆型,茎粗0.7~0.9 cm,青杆,叶片长卵型,叶全缘,叶长7~9 cm,叶宽4.0~5.5 cm,叶色淡绿色,叶互生。节间长4.0~5.0 cm。为白花和粉红子蕹,花腋生,白色或粉红色。种子近圆型,种皮厚。
该品种适应性广,一般土壤都可种植,栽培管理容易,生长期、采收期长,1年可多次采收。采收期长达5~6个月[3]。采收时单棵重量13~24 g,每穴可采收60~80 g。每次采收产量可达16.5~18.0 t/hm2。头2~3次采收的蕹菜,市场批发价可达6~8元/kg,每次产值可达9万~12万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栽培技术
2.1搭棚覆膜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砂壤土,用直径2.5~3.0 cm、长400 cm左右苦竹或毛竹片做简易大棚拱形骨架[4]。棚宽有300、450 cm 2种规格,棚高180~200 cm,棚长30 m左右。竿距70~80 cm,棚顶和骨架二边用横竹竿横着固定,棚建好后将土壤整平,作畦。棚宽300 cm的大棚,畦宽作成130 cm,沟宽40 cm,每棚内作2畦,棚外开30~50 cm的深沟,以利春季排水,用6 m宽的无滴膜覆盖。棚宽450 cm的大棚,畦宽作成140 cm,沟宽30 cm,每棚内作3畦,选用8 m宽的透明无滴膜覆盖。早春为了提高棚内温度可在大棚基础上加盖小拱膜,用200 cm长的农膜作成小拱膜覆盖。
2.2施肥
播前翻泥晒白,施入土杂肥30 t/hm2、50%(23-12-15)硫酸钾复混肥750 kg/hm2,为了防治田间杂草,播种前用60%丁草胺1 500 mL/hm2,或金都尔750 mL/hm2对水750 kg/hm2,进行畦面喷施。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3适期播种
春季播期为1月上旬至下旬,播种前先浸种催芽,种子用清水浸种12 h后,温度保持在25 ℃左右催芽,2~3 d露白后即可播种。播种采用撒播或穴播,撒播用种量225~270 kg/hm2,穴播用种量97.5~120.0 kg/hm2。穴播密度13 cm×15 cm,每穴5~7粒种,播后用钙镁磷肥750 kg/hm2和细土覆盖。
2.4田间管理
当长出第1片真叶时,用50%复混肥(34-0-16)配成0.2%~0.3%浓度加水泼浇,或用50%复混肥75 kg/hm2撒施后浇水,每隔7~10 d浇施1次肥。春季温度较低应加强薄膜管理,膜内温度在25 ℃以下一般不揭膜通气,长时间的低温应注意通风换气,白天中午膜内温度超过30 ℃时,也应及时揭开两头膜通气。同时保持土壤湿润。
2.5病虫害防治
播种前用木立菌素600倍液喷施土壤,可防治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发病初期可用恶霉灵500倍液防治。春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易发生炭疽病、轮斑病,用咪鲜胺1 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施;夏季温度高时易发生白锈病,可用甲霜灵600倍液加三唑铜800倍液喷施防治。主要虫害有小菜蛾、菜青虫和蚜虫,小菜蛾、菜青虫可用1.8%阿维菌素2 000倍液加毒死婢1 000倍液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1 500倍液,或啶虫脒1 000倍液防治。
2.6采收
当叶片有10~12片、苗高40~45 cm时即可采收,摘去主茎,留下基部的分枝,留茎高2~3 cm基部的第1、2个节,采用后要及时施入肥料,用50%复混肥(34-0-16)300 kg/hm2,结合松土锄草施用,当分枝长到10 cm左右,再补施尿素150 kg/hm2。当苗高45 cm左右,可再次采收,一般每采收1次大约18~38 d左右,春种温度低采收时间稍长约38 d,夏秋种植温度高,肥水条件充足,每采收1次需要18~22 d。1年可连续采收6~8次。
3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黄启元.早春大棚蕹菜越夏覆盖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08(12):15-16.
[2] 陈振鑫,黄林华,吴贵崇,等.稻田冬种蕹菜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8,28(4):82.
[3] 吴页宝,罗振敏,詹焕永,等.蕹菜新品种“赣蕹2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09(9):12.
[4] 张俊花,黄伟.蕹菜高产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00(1):10.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