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09-05—2010-05月收治的7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实施干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3%,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康复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并发症;循证护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疾病越来越多样化,其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在老年病中占有重要比重,有关资料表明,老年股骨颈骨折发病率高达68.41%[1]。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老年股骨颈骨折因其部位的特殊性,往往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故对护理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全面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循证护理又称为实证护理(EBN),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是把护理人员的实践工作与理论基础进行了有机结合,通过提出问题、检索文献,经过评估分析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做出具体的干预措施。我科对近年来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了循证护理干预,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本文观察了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方法及效果,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护理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09-05—2010-05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76例。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最小56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67.5岁。全部患者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方法:经空心钉内固定患者65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1例。以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实施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方法。两组在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及治疗方法等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实施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确定问题
由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多数体质较弱,加之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病程较长,恢复较慢,往往引起各种并发症出现,本次观察的7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过护理人员的认真分析,确定需要循证护理的主要并发症有: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等。
1.2.2检索文献寻找证据
通过网络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查阅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对资料的真实性、实用性及可靠性进行具体分析,并与临床的护理经验、患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1.2.3护理措施
1.2.3.1压疮
发生原因:由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病程较长,患者体质较弱,活动量较小,导致皮肤长期受压,使血液不能很好的循环,病床与患者皮肤接触的温度和湿度较高,从而加快组织的新陈代谢,导致压疮的发生。干预方法:首先要保持病床的干燥、清洁,对患者每2h进行一次翻身,并指导患者做收腹抬臀等功能训练,以防止患者局部长时间受压,必要时可使用压疮防护垫,注意观察患者情况,若发现有局部红肿,可缩短翻身时间。
1.2.3.2肺部感染
发生原因:由于老年人机体的老化,呼吸系统功能逐渐减弱,加之长期卧床导致胃液pH降低、咽部细菌定植及误吸,从而引起患者肺部感染,此外病房的环境因素也可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关文献报道[2]卧床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率高达10%,是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干预方法:患者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操作。病房内使用紫外线消毒1~2次/周,保持室内通风2次/d。禁止患者及陪同家属吸烟,加强患者口腔护理,并指导患者勤漱口、勤做深呼吸,尽量咳出痰液,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雾化吸人辅助治疗。
1.2.3.3泌尿系统感染
发生原因:因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体质较弱,术后行动不便,惧怕疼痛,加之医院环境的陌生,很多患者不愿解便,患者往往自己控制饮水,从而引发泌尿系统感染。此外,留置尿管也可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留置尿管时要经常更换(每日冲洗),在更换的过程中很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因此在尿管不发生堵塞时尽量减少尿管更换次数,一般患者更换尿管间隔时间在28d左右,更换导尿管时注意无菌技术操作。干预方法:指导患者多饮水,保证患者饮水量达2 000mL/d以上,严密观察尿液pH值。
1.2.3.4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发生原因:由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日常运动量较小,体内堆积大量脂肪,导致术后静脉血液流通缓慢,加之手术及麻醉原因,患者术后活动量较小,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血液淤滞,从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外,患者肥胖及血液粘稠度的改变均可导致DVT的形成。有关资料表明[3]:我国下肢手术后DVT的发生率高达47.7%。干预措施:患者术后少用或不用止血药,对纯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尽早采用药物治疗,一般在术后3d可用舒血宁静脉滴注。指导患者下肢功能锻炼,开始可为被动锻炼,逐渐由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从而改变血液淤滞状态,增加股动脉血流速度,减少DVT的发生。此外,要注意患者的保暖,以防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指导患者术后进食低脂、高纤维食物,尽量多饮水,保持肠道畅通,并严密观察患者下肢情况,若出现肿胀、疼痛及皮肤颜色改变,则提示可能发生DVT形成,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治疗。
1.2.4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2.5检验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3%,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护工作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护服务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循证护理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又称实证护理模式,它是以护理经验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一门学科,循证护理能将科学理论与护理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避免了传统护理工作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真正使护理工作做到了有证可循、有证可依[4]。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因其年龄、骨折部位等因素,往往住院时间较长,并发症较多。因此,合理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我院近年来应用了循证护理模式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了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患者的意愿,将科学有效的护理理论与临床时间进行了有机结合,并实施了针对行的护理方案,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循证护理的观察组仅有3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例患者DVT形成,并发生总发生率为10.5%。而采用一般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达55.3%。说明循证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仅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树立了新型护理形象,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护理知识也有很大提高。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康复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Maynard FM,Bracken MB,Greascy G,et al.Intemational standands for neurological classficatiln of spinal cord injury\[J\].Spinal Cord,1997,35(5):266.
2胥少汀.骨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8.
3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6.
4王新田.循证护理对护理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