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冠状位CT诊断眼眶爆裂性骨折价值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360 日期:2025-09-26 来源:论文网

      作者:梁鹏,赵冬青,梁万琴,陈实

【摘要】 目的 探讨横断位结合冠状位CT扫描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54例经CT诊断的眼眶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纯眶内壁骨折103例,眶下壁骨折26例,复合骨折125例,同时伴有眼外肌肿胀132例,副鼻窦积血积液47例,眶内及眼睑积气25例,眶内容物疝入相邻鼻窦内18例。结论 CT扫描尤其结合冠状位扫描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冠状位;眼眶爆裂性骨折

  眼眶爆裂性骨折又称击出性骨折,是由外部钝力作用于眼眶组织引起眶内压力急剧升高,间接作用于眶壁薄弱处,导致眶壁骨折或缺损,骨组织完整性受到破坏,而眶缘骨组织完整。由于CT的应用,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率大大提高[1]。笔者通过回顾分析254例经CT诊断的眼眶爆裂性骨折,着重探讨CT扫描的诊断价值及冠状位扫描的重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54例患者均有眼部钝挫伤病史,单眼眶骨折218例,双眼36例。受伤原因:拳击伤206例,车祸伤40例,其它8例。伤后距扫描时间1h~20d。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外眼青紫肿胀,眼球突出或内陷,眼球运动障碍,复视,视力下降等。

  1.2 检查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机型,254例患者均行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横断位扫描以听眶下线为基线,范围眶上壁至眶下壁。冠状位扫描基线尽可能垂直于硬腭,范围眼眶前壁至前床突。层厚3mm,层距3mm,窗宽2500Hu,窗位500Hu。

  2 结 果

  2.1 单纯眶内壁骨折103例,其中直接显示筛骨眶板骨折线18例,断端错位33例,断裂内陷52例,患侧眼内直肌肿胀91例,眶内脂肪疝入筛窦18例,眶内积气11例,筛窦积液积血83例。

  2.2 下壁骨折26例,其中直接显示上颌骨眶板骨折线5例,断端错位8例,断裂凹陷13例,伴下直肌肿胀11例,眼球内陷1例,眶内及眼睑积气10例,上颌窦内积血积液12例,眶内脂肪疝人上颌窦7例。其中1例横断位CT误诊为上颌窦上壁粘膜下囊肿,后经冠状位CT证实为细小眶下壁骨折局部眶内脂肪疝入上颌窦内所致。

  2.3 复合骨折125例,其中眶内壁伴下壁骨折50例,三壁以上骨折75例。此类患者一般受伤程度较重,本组中合并眼肌肿胀、嵌顿56例,眶内容物疝入临近鼻窦7例,眶内及眼睑积气13例,眼球突出1例,眼球内陷3例,眼球内出血10例,视神经管骨折26例。另有合并脑外伤16例,其它颅面骨骨折19例,副鼻窦积血38例。

  3 讨 论

  眼眶发生爆裂性骨折与眼眶的解剖结构及受力传导方式有关,眼眶形似四边椎体,由数块骨拼合而成,眶缘的骨质较厚,以外缘为著;眶下壁即上颌窦之顶和筛窦与眶内侧壁仅有一极薄的骨片相隔的纸板。另外,鼻窦气化过度,筛房气化于眶底及上颌窦顶形成薄弱的骨壁即眶下筛房。当受到暴力打击时眶内侧壁骨折的几率最大,下壁和上壁次之,外壁最少[2]。在眼眶的前后段中,眼后段骨折的发生比前段大。当车祸、摔伤、拳击等钝性外伤力作用于眼球及眶内组织,使眶内压突然增高,眼眶受到外力的高速冲击,力量通过眶内容物传导到薄弱的骨壁,造成眶缘完整而眶壁骨折,如外伤力继续传导,过大过猛,使对侧的蝶骨大翼发生裂缝骨折或错位,使视神经受挤压伤和引发蝶窦积血。

  眼眶内下壁骨折的CT表现:(1)直接征象:CT能显示眶壁线样骨折,断端成角错位,断裂凹陷。(2)间接征象:①眼眶内容物疝人窦腔:眶内脂肪疝入上颌窦或筛窦,悬垂的软组织形似泪滴状,称为“泪滴征”,此征象冠状位显示最佳[3]。②蝶筛窦及上颌窦积血积液。③眼内或(和)下直肌增粗、肿胀,随眶壁的内陷骨折而移位,与眶壁间的脂肪间隙变窄消失。如眼外肌嵌顿于骨折处,临床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等症状。④眶内及眼睑积气,是由于筛骨或上颌骨眶板骨折导致窦腔内气体外逸进入眶内及眼睑下。

  CT问世前,眼外伤后判定骨折多采用柯氏位与瓦氏位平片诊断,由于解剖结构重叠,分辨率低,容易误诊。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T和MRI早已应用于眼外伤的核查。MRI显示软组织损伤较好,但对骨折显示不如CT敏感准确。眼眶内壁菲薄,其密度较其他部位的骨质密度低,常规X线和CT检查常不能很好显示骨折征象,往往通过其间接征象来诊断[4]。横断位CT由于射线角度与眶下壁平行,对于细小眶下壁骨折较易漏诊。冠状位扫描可明确骨折位置及是否有眶内容物疝人上颌窦内,因而,眼外伤病例不仅需要横断位扫描,更要结合冠状位扫描进行观察,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本组中有1例行横断位扫描时将疝人上颌窦的眶内脂肪误诊为上颌窦粘膜下囊肿。总结经验教训,诊断眶下壁骨折必须结合冠状位扫描,对于紧贴上颌窦上壁或筛窦眶板的密度增高影,应结合其CT值,如为脂肪密度应首先考虑眶壁骨折。

  CT扫描不仅能明确骨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还能显示周围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的间接征象,横断位结合冠状位扫描最大程度避免了细小骨折的漏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欧阳彬,张赛君,王伏湘,等.眼眶爆裂骨折CT诊断及临床价值[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839-841.

  [2] 晨苓苓,李 明,田丽君,等.眼眶爆裂性骨折临床诊断分析及螺旋CT的应用价值[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29(2): 142-143,148.

  [3] 胡秋根,崔 冰,岑玉坚,等.眼眶内壁骨折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5):50-52.

  [4] 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等.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1-94,24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