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祁文君,张义,罗亨勤,张宁
【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泵入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5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持续泵入尼莫地平,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口服尼莫地平片。比较持续泵入和口服尼莫地平的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有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持续泵入尼莫地平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 尼莫地平;脑血管痉挛
口服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持续泵入尼莫地平是否更有效,目前尚未肯定。本研究总结了我院2006年3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5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较持续泵入与口服尼莫地平防治CVS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原发性SAH患者53例,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18~63岁,平均44岁。临床表现均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其中17例有嗜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5例有肢体瘫痪等局灶神经系统体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和腰穿证实,部分病例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将53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持续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30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23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常规治疗:绝对卧床休息、止血、脱水等。观察组尼莫地平注射液按0.5mg/h的速度持续微量泵入,20d为一疗程。对照组:尼莫地平片40mg,每日3次,10d为一疗程。
1.3 CVS的评定方法 (1)SAH经治疗后意识障碍出现或进行性加重;(2)治疗过程中头痛加重,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3)脑脊液检查和(或)头颅CT排除再出血;(4)经颅多普勒(TCD)提示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的收缩峰速度 ≥120cm/s,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峰速度≥90cm/s[2-3]。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SPSSB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后各脑动脉收缩峰速度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用药后各脑动脉收缩峰速度比较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低血压7例,但程度较轻,患者多能耐受,可调节剂量或速度,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常见和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6%~66%,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和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是SAH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4]。
SAH后发生CVS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普遍认为,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免疫炎症因素、细胞因子级联反应、血小板蛋白激酶C的活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对急性CVS的发病机制看法较一致,认为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血管平滑肌收缩的结果[5]。
尼莫地平是新一代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6]。它的药理作用是阻断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减少细胞外钙进入细胞内,同时还能刺激神经细胞Ca-ATP酶,使其活性增高,使神经细胞内钙减少。离体和活体实验都证实了钙拮抗剂在SAH中的抗血管痉擎作用。其中尼莫地平应用最广,是脂溶性的,易透过血脑屏障,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而不是全身血管[7]。
本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持续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能有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且较口服尼莫地平片更有效,可能与持续泵入尼莫地平能保持药物血液浓度稳定有关。何雯等[8]设计了三组不同剂量尼莫地平持续静滴治疗CVS,认为必须达到0.5mg/h以上的速度才有效。本研究用0.5mg/h的速度已达到了明显效果,不需加大剂量,因大剂量易引起低血压,治疗过程患者不易耐受。
另外,德国多个神经外科中心用尼莫地平治疗1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显示,当使用3周后,因脑血管痉挛引起的死亡、植物状态及残废由55%下降到25%。同时Mibum等[9]研究了50例SAH患者,其中30例治疗组用尼莫地平,20例对照组未用,发现治疗组在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上优于对照组。所以在常规治疗SAH的同时,及早持续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可以有效防治CVS的发生,减少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改善SAR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1-222.
[2] 解加东,黄远桂.小剂量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3:227.
[3] 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43-855.
[4] 钱 云,左其龙,吕晓霞.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TCD的动态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23.
[5] Dietrich HH,Dacey RGJr Molecular keys to the problems of cerebral vasopasm[J].Neurosurgery,2000,46(3):517-530.
[6] 张均田.钙通道拮抗剂1,4-二氢吡啶类第二代新药-尼莫地平[J].中国药理学报,1982.
[7] 陈 高,杨鹏飞.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J].中国卒中杂志,2006,(1):286-288.
[8] 何 雯,汪 慧.不同剂量尼莫地平防治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2005,2(18):149.
[9] Mibum JM,Moran CJ.Cross DT,et al.Increase in diameters of vasospastic intracranial arteries by intra papaverine administration [J].J Neurosurg,1998,88(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