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科技名词术语;医学书刊;编辑
科技名词是科技交流的载体[1]。科技名词术语的正确使用已成为衡量科技书刊质量的标志之一。如何规范使用医学名词,确保医学出版物的科学性,是值得医学编辑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医学名词术语使用存在的问题
1.1 使用不规范的习惯用法 我国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起步相对较晚,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医学名词》[2]之后,早已大量存在的医学名词的习惯性用法具有强大的使用惯性,加之其中不少名词与公布的名词又非常接近,这就造成了医学书刊中频频出现不规范的名词。
例如:“红血球”应为“红细胞”,“心肌硬塞”应为“心肌硬死”,“倒经”应为“代偿性月经”,“飞蝇幻视”应为“飞蚊症”[3],“过敏反应”应为“变态反应”,“红细胞压积”应为“血细胞比容”,“凝血酶原”应为“凝血因子I”,“植物神经系统”应为“自主神经系统”,“同功酶”应为“同工酶”[2],“剖腹产术”(含义不科学)应改为“剖宫产术”[5],等等。
1.2 临床口头简称代替规范术语 为方便交流,一些规范术语常常在临床运用中以口头简称的形式存在。但不少作者将其用到专业书稿中,降低了论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例如:“肾衰”应为“肾功能衰竭”,“甲亢”应为“甲状腺功能亢进”,“风心病”应为“风湿性心脏病”,“硅肺”应为“硅沉着病”,“疑病症”应为“疑病性神经症”,“谷丙转氨酶(GPT) ”已正名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此外,在未加注释的情况下,使用中、英文缩略语代替医学名词,例如慢支(慢性支气管炎) 、扩冠(扩张冠状血管) 、AM I(急性心肌梗死)等。
1.3 医学术语英文表示不规范 在一些医药书刊中,由于某些英文医学术语没有正确统一的表达形式,导致使用十分混乱。例如:限制性内切酶这一术语就有10多种表达形式,主要是正斜体的不规范。根据有关命名法,限制性内切酶多采用3 个字母来表示,微生物属名的第1 个字母大写,种名的前2个字母小写;这前3个字母用斜体表示[6] 。例如从淀粉液化芽胞杆菌( Bacillsamyloliquefaciens) H 株分离的第1种限制性内切酶表示为BamHⅠ,而从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RT分离的第5种限制性内切酶表示为EcoRⅤ [7] 。
在药名的使用过程中,存在通用名与商品名中英文的不规范使用。例如,头孢菌素类药-头孢呋辛,美国礼来公司生产的,其商品名为“力复乐”: L ifurox;意大利Esseti公司生产的, 其商品名为“明可欣”:Monacef;意大利Acs Dobfar公司生产的,其商品名为“头孢氨呋肟钠”: Cefuroxime Sodium;英国葛兰素公司生产的,其商品名为“西力欣”: Zinacef。虽然这些不同的厂家生产的药品名称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同一种药物,即“头孢呋辛”,其英文的通用名都应改为“cefu2roxime”[7]。
1.4 外文译名使用不统一 西方医学与传统的中医学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大量的西医字名词和术语是中医里没有的,即使许多西医名词在中医里可找到相应的名词,但在含义上却可能并不相同。西医名词的翻译成为医学教育以及中西医学交流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由于翻译者各自为政,翻译既无规范,又缺乏沟通,造成了一病多名的混乱局面。医学领域中有许多以人名命名的疾病名称,如以法国医学家Meniere命名的病,原译为“美尼尔病”,现统一为“梅尼埃病”;“Crohn diseases”过去译作“克隆病”,为与“clone (克隆) ”相区别,现定为“克罗恩病”。对其他一些病名也做了修改,如“巴彬斯基征”改为“巴宾斯基征(Babin2sk sign) ”,“魏登斯基效应”改称“韦金斯基效应”,“贝罗病”改为“巴洛病(Balo disease) ”
[8] 。另外,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等人名后不加 “氏”或“s”,若为单字名,则保留“氏”字,如福氏杆菌、尼氏染色(Nissl’s staining) ;但大多数作者在用外国人名时习惯上加“氏”字,如“革兰氏染色”应为“革兰染色”,“何杰金氏病”应为“霍奇金病”。对于那些尚无统一译名的名词术语,在其第1次出现时没有标注原文或注释,也是不应该的。
1.5 新名词使用不统一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新名词不断产生,而使用者都按各自习惯使用,就造成了不统一。还有一些来自国外的新名词,由于所采用的定名方式或翻译方法不同,或译者遣词用字的风格不同,或各学科的习惯用法不同,造成同一概念的外文术语在不同学科中被译成了不同的中文术语,使定名极不统一。如chromatography一词曾被译为层析法、彩谱分离、色谱学、色谱技术等10 余个术语,对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造成了障碍。
2 医学编辑应规范使用医学名词
医学编辑肩负着规范使用医学名词的重任:既要身体力行,在编辑实践中严格把关,带头使用规范名词,还要向作者做宣传,请他们认真使用规范术语。
2.1 加强规范使用医学名词的意识 医学编辑应是规范使用医学名词的监督者与示范者。编辑必须对不规范使用医学名词所造成的混乱有清醒的认识,熟悉并掌握了大量规范名词,积极与作者沟通,使之心悦诚服地弃“旧”从“新”,无论对非普及性著作还是普及类读物,都要坚决清除不规范的名词术语。
2.2 掌握查询规范名词的多种方式 (1)查阅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专业名词书籍,如《医学名词》应该成为规范使用医学名词的唯一依据,未经审定公布的名词,可选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最新版《中文医学主题词表(CMeSH) 》《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及中医古籍出版社的《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2)利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名词》光盘和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 http: / /www. cnctst.gov. cn /pages/book / index. jsp)进行查询。这一光盘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包含了已经出版的67种名词书的全部内容。该网站自2004年初起公开向社会提供科技名词的免费查询,并对其中的科技名词进行不定期的更新。(3)收集《中国科技术语》杂志上公布的新的医学名词,如2006年第3期就刊登了“中医药名词(四) ”。该刊还会就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热点、难点展开专题讨论,并公布一些试用名词[9] 。(4)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0]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得使用商品名。中医名词按GB /T 16751. 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症候部分、治法部分》执行,经络针灸学名词按GB /T 16751. 2—1997《经穴部位》和GB /T16751. 3—1997《耳穴名称与部位》执行。
2.3 巩固与作者互动沟通的工作机制 编辑在工作过程中要巩固与作者正常的互动沟通机制,就书稿中存在的相关名词术语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确保已规范的医学名词的正确使用。此外,对无规范名词可参照的科技名词要做到全书统一,切忌一物多名。编者、作者主动地、有意识地使用医学科技名词,一方面可以减轻双方的工作负担,提高医学书刊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整个医学科学技术的正常交流和优秀医学成果的准确传播[11]。
参考文献
[1] 路甬祥. 我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和统一任重而道远[J].编辑学报, 2006, 18 (4) : 12.
[2]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医学名词: (1) (6)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1997.
[3] 杨家宽. 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刍议[J]. 编辑学报,2001, 13 (1) : 12-15.
[4] 昌 兰. 医学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J].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3 (3) : 329.
[5] 胡苗苗,毛文明,郑俊海. 常用医学名词术语的规范表达[J].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3 (3) : 3.
[6] 郭建顺,沈晓峰,张学东,等. 分子生物学书刊中限制性内切酶的规范表达[J]. 编辑学报, 2005, 17 (3) : 195-196.
[7] 朱德香. 医药期刊英文摘要的一些常见错误[J]. 编辑学报, 2003, 15 (1) : 37-38.
[8] 黄一九,刘堤地. 科技编辑工作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14-316.
[9] 孟 颖. 编辑必须规范地应用科技名词[J]. 科技与出版,2007 (3) : 40.
[10]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二,三部[S]. 2005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11]王立名. 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