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容斌,杨万初,黄家俊
【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屈光状态的特征。方法 对330例(660眼)屈光不正者进行验光。结果 330例5~18岁各年龄组间远视、近视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42例62眼为弱视,均发生于中高度的远视眼中,14~18岁各年龄组间近视与远视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18例24眼为弱视,均发生在>10.00度的近视眼中。散光分布在0.25~2.00D,顺规散光占95.95%,逆规散光占4.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远视人数逐渐减少,近视人数逐渐增多。
【关键词】 青少年;眼;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是引起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常见眼病,它的发生发展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青少年视觉质量明显下降。由于不同年龄组青少年的屈光状态有其一定特点,为探讨不同年龄组青少年的屈光状态,现对2006年8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18岁的青少年共330例(660眼)屈光不正者进行验光,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8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18岁青少年,裸眼视力低于5.0者,常规眼前段裂隙灯检查及眼底检查,除外引起视力下降的其他眼病,共330例660眼进行散瞳验光,其中男149例,女181例;年龄5~18岁。
1.2 方法 对10岁以下学生采用2%阿托品眼膏点眼每日1次,连续3天,第4天在暗室内面对检查者1m处进行检影,3周后被检眼调节力恢复后再复查验光结果。对于13岁以上受检者,用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滴眼3次,相隔20min、1h后检影验光,方法同前述,次日复验。顺规散光为强主径线位于90°,两侧移动范围<45°,逆规散光为强主径线位于180°,两侧移动范围<45°。
2 结果
2.1 青少年屈光不正状态分布 330例660眼中,5岁~151例302眼(45.76%),13~18岁179例358眼(54.24%)。其中远视240眼,近视420眼,5~10岁各年龄组间远视与近视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84,P<0.05),11~18岁各年龄组之间近视与远视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χ2=5.68,P<0.05),说明青少年屈光不正中仍以近视眼发病率最高,且随着年龄增长,近视眼呈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660眼各年龄组屈光状态分布 (略)
2.2 各年龄组散光度及散光轴分布 本组660眼屈光不正中,其中单纯近视,单纯远视共68眼,散光592眼,0.25~1.00D共426眼(71.96%),1.25~2.00D 104眼(17.56%),2.25~3.00D共42眼(7.09%),≥3.25D共20眼(3.38%),见表2。在592眼散光眼中,顺规散光568眼(95.95%),逆规散光24眼(4.05%)。
表2 592眼各年龄组散光度分布(略)
2.3 各年龄组发生弱视情况 本组5~12岁组共151例302眼中,有42例50眼为弱视,占16.56%,其中单眼34例,双眼16例,均发生在中高度远视眼中。13~18岁组179例358眼中弱视仅18例24眼(6.70%),它发生于>10.00度的近视眼中。显示弱视的发生普遍存在于远视眼中。
3 讨论
通过对5~18岁330例(660眼)散瞳验光分析,显示5岁~组远视占93.94%,近视占6.10%;7岁~组远视占87.18%,近视占12.82%;9岁~组远视占84.21%,近视占15.79%;11岁~组远视占9.10%,近视占90.91%;13岁~组占13.08%,近视占86.92%;15岁~组远视占12.50%,近视占87.50%;17岁~组远视占6.50%,近视占93.50%,说明远视逐渐减少,近视逐渐增多,各年龄组间远视与近视发病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375.80,P&<0.01)。提示青少年屈光不正中仍以近视发病率最高,且随着年龄增长,近视眼呈上升趋势。我国是世界上近视眼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少年儿童学业负担仍较重,中小学生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中小学生近视眼的发病率随着学龄的增多而增加,遗传和环境则是影响学生发生近视的两个重要因素;而过量的近距离学习和工作可导致近视进展,故防止近视眼应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减轻学业负担,减少看近或防止过度调节着手[1]。
弱视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各种类型的弱视以屈光不正性发病率最高[2],其中以远视性弱视多见。本组5~11岁组中,中高度远视眼的弱视发病率为16.66%(50/302),高于近视眼中弱视6.70%(24/358)的患病率,显示远视与弱视的关系比近视与弱视的关系密切,故我们对学龄儿童应重视视力检查,及时发现弱视早期治疗。
本组资料还显示,散光以低度散光为主,其中0.25~1.00D散光占71.96%,明显高于任兵等[3]报道的39.46%和马建霞等[4]报道的58.60%。本组资料还显示,顺规散光占95.95%,逆光规散光占4.0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眼屈光系统所发生的散光现象,主要由于角膜表面及晶体、视网膜面不均或屈光指数异常所致。马胜生等[5]研究表明,极大多数角膜垂直径线的屈折力大于水平径线的屈折力,这种现象引起散光,而散光又导致视网膜成像模糊,启动近视眼的发生。因此,了解青少年散光及其散光轴分布,尽量做到散光度及其轴的准确,以免造成新的散光,影响弱视的治疗及视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段艳华,梁彩虹,钱志成.3~15岁少年儿童视力不良的病因分析[J].现代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60-61.
[2] 王钢,陶明春,叶彩华,等.温州市区小学生弱视的筛选及屈光状态的分析[J].眼视光学杂志,2000,2(2):93-94.
[3] 任兵,高晓唯,罗英,等.儿童散光特征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4,12(4):169-170.
[4] 马建霞,马琳,马朝霞.615名低常视力儿童屈光状态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7):56-57.
[5] 马胜生,梁纳,甄北忠,等.眼屈光要素对青少年近视的影响[J].眼视光学杂志,2003,5(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