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评价天麻素、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DPN 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治疗组采用天麻素、甲钴胺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甲钴胺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NCV)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NCV明显加快(P&<0.01或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P&<0.01或P&<0.05)。结论 甲钴胺与天麻素联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NCV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优于单用甲钴胺治疗。
【关键词】 天麻素;糖尿病神经病变;甲钴胺;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DM肢端坏疽发生的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1]:50%以上的DM足患者合并DPN,周围神经病变占DM足截肢的所有危险因素的45%。因此,积极治疗DPN在减少DM的致残率、致死率方面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DPN的治疗多采用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疗效欠佳,尚缺乏特殊治疗药物。为了寻找更有效治疗手段,我们应用天麻素、甲钴胺联用治疗51例DPN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院病例均符合1998年WHO DM诊断标准及有关文献制定的DPN的诊断标准[2]:①有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远端麻木、发凉及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闪痛或刀割样疼痛、肌萎缩无力、深浅感觉明显减退、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②肌电图检查显示正中神经、腓神经有传导障碍;③排除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选择2005年6月~2007年11月,我院住院病人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48.5±5.2)岁;DM病程(9.6±8.2)年;DPN病程(3.8±0.6)年。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46.6±4.2)岁;DM病程(8.6±6.6)年;DPN病程(2.8±1.4)年。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类型及血糖等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根据DM 类型及病情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待血糖稳定后,治疗组用天麻素注射液20ml加入NS 250ml 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4周,甲钴胺注射液500μg肌注,每天1次,共4周。对照组单纯给予甲钴胺注射液500μg肌注,每天1次,共4周。降血压、降血糖及对症处理等两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流变学指标、肢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NCV)及肝肾功能等。
1.3.1 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于清晨空腹卧床休息30min 后进行腱反射检查,并逐项询问观察自觉症状轻重并记录。
1.3.2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采用丹麦生产的Kgpin 肌电图仪在治疗前后对全部患者做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室温保持在20~28℃,患者皮温在24~30℃。使用表面电极(刺激和记录),测定主侧肢体的正中神经(腕至肘)、腓总神经(踝至腓骨小头)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主侧肢体的正中神经(中指至腕顺向)、腓浅神经(腓骨正中段至踝逆向)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1.3.3 血流变学指标(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测定采用北京中勤世帝公司生产的血流变仪测定。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跟膝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m/s或恢复正常;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跟膝腱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肌电图NCV较治疗前增加&<5m/s;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跟膝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NCV无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χ2=13.21,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t=18.85,P&<0.01,b:t=2.56,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t=8.30,P&<0.01,d:t=1.67,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MNCV和SNCV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NCV和SNCV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t=9.30,b:t=12.08,c:t=6.61,d:t=9.81,P均&<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e:t=5.41,f:t=8.43,g:t=4.68,P均&<0.01,h:t=2.23,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出现颜面潮红,患者坚持用药,停药后自行缓解。对照组未见明显不适症状。所有病例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3.1 DPN的发病机制 DPN是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达40%~60%。它的病理改变以阶段性脱髓鞘为主,使轴索再生能力受损[3],DPN 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4],引起DPN的因素主要为缺血及代谢障碍,其中缺血主要是DM引起的代谢紊乱改变了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特征,造成供应神经营养的血管在血流动力及血管壁均受损,致神经缺血缺氧而成。普遍认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对DM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血瘀证在DM中具有普遍性已被国内学者研究证实,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目前较为公认的血瘀证的重要参考指标[5]。研究表明,代谢异常和血管损害对DPN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血管的损害主要为微血管病变,表现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透明变性,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从而导致神经缺血、缺氧[6]。近年来提出DPN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有关,提示高Hcy 与DPN 有相关性,其机制为Hcy 通过促进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导致神经营养障碍,出现周围神经并发症[7]。
3.2 甲钻铵和天麻素的药理作用及二者联用疗效 甲钴铵为维生素B12在体内的活性代谢物,其药理作用:①向神经细胞内细胞器转运性良好,促进核酸蛋白的合成;②促进神经轴索内输送和轴索的再生;③促进髓鞘的形成; ④促进正红细胞的成熟分裂,促进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甲基能反应降低血浆Hcy,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而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以及神经髓鞘的合成,从而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8]。但是临床上单用甲钴铵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甲钴铵虽然能促进受损的神经组织恢复,但是不能改变血管病变所导致的缺血缺氧的发生。甲钴铵治疗DPN虽然较以往传统治疗效果有提高,但仍不能令人十分满意。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DPN,可使疗效大为提高。天麻属兰科植物,从天麻中提炼出的化学成分有天麻素、天麻苷元、香荚兰醇、香荚兰醛、天麻醚苷、对羟基苯甲醛、柠檬酸、琥珀酸等。其中活性成分含量最高的有效单体成分是天麻素(化学名为对羟甲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9],天麻素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耐缺氧、抗炎及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10],可以改善微血管病变、缓解或减轻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症状。据研究报道[11,12],天麻的主要成分天麻素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细胞能量代谢,增强抗损伤能力,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作用及维持细胞膜稳定性的作用。因而上述二药联用既可改善神经的缺血缺氧性病变及营养障碍,又可促进神经轴索的输送和轴索的再生,促进髓鞘的形成,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临床症状、NCV 及血流变指标。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NCV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血流变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二者联用可协同改善神经病变的症状、NCV,并可改善血流变指标,同时通过多种因素使神经功能恢复更为理想,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是治疗DPN行之有效的方法,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新型、高效与安全的治疗方法,为DPN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岳趋,赵丹阳.丹参注射液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7,24(2):36-37.
[2] 傅祖植.糖尿病.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98-825.
[3] 李士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4-280.
[4] 吴红星,张鑫.灯盏细辛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5):103-104.
[5] 陈红霞,魏华,冯维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血瘀证的关系[J].中医杂志,2004,45(9):674.
[6] Kashyap AS, Anand KP, Kashyap S, et al. Peripheral neuropathy J [J]. Lancet,2004,364(446):1664-1665.
[7] 陈剑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9):21-23.
[8] 张风云.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2):143.
[9] 孙中吉,王辉.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1011-1012.
[10] 吕国平,王春芹,蔡中琴,等.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及临床研究[J].中草药,2002,3(5):封3.
[11] 尚伟芬,于澎仁.天麻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7,28(10);629-632.
[12] 杨世林,兰进,徐锦堂.天麻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31(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