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个性化护理组(A组)52例和常规护理组(B组)50例,后将两组患儿1、3 h的体温、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长满意率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结果 A组的1、3 h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B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较低,患儿家长满意率大大提高,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小儿高热的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的模式进行护理,效果稳定,满意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小儿高热;并发症;效果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若小儿腋温超过37.4℃,且一天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是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1]。发热时间超过2周为长期发热。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小儿死亡或后遗症,如癫痫等[2]。此外,小儿高热还会导致小儿电解质失调,发生脱水而引起酸中毒。因此对于小儿高热的处理应引起重视。且治疗中的护理对于患儿的平稳降温也意义较大。我们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将综合评定效果进行统计及比较,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个性化护理组(A组)52例和常规护理组(B组)50例。A组的52例患儿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10~30个月,平均(18.5±1.5)个月,体温37.8~40.8℃,平均(38.9±1.2)℃,病程0.5~5.0 d,平均(2.0±0.9)d。B组的50例患儿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9~28.5个月,平均(17.8±1.2)个月,体温37.6~40.5℃,平均(38.5±1.0)℃,病程0.5~4.5d,平均(1.7±0.8)d。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体温、病程等基本方面进行比较,P均>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B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给予患儿家属各项常规指导,指导患儿卧床休息,衣物及被褥应注意避免过厚,易于散热,应保持干燥,保持空气流通,体温在39℃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等措施,同时注意患儿的饮食等方面的护理,严格按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密切检测患儿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A组患儿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在各项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的基本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总结分析,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针对患儿的自身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护理,解决个体之间的问题,严密实施的同时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最终形成良好的护理循环,达到减轻患儿及家属精神负担的目的。
1.2.2 调查方法
满意率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给患儿家属问卷102份,均采用无记名的形式进行,回收有效问卷10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将两组患儿1、3 h的体温、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长满意率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A组的1、3 h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B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较低,患儿家长满意率大大提高,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1 两组患儿1、3 h体温、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家长满意率比较(略)
3 讨 论
小儿高热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血、尿、粪常见检查为筛选的首选项目。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多考虑为细菌性感染;减低者则偏重于病毒或杆菌感染。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肺与胸部疾病的诊断。其它如恶性肿瘤,可根据部位选作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放射性同位素、B型超声波、活体组织等检查,也属必要[3]。出现高热应予紧急处理,采用冷敷和拭浴的方法,使患儿尽快降温。可用冷湿毛巾敷额,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若加敷腋窝和腹股沟则效果更好。可将75%酒精兑水一倍稀释,用小毛巾蘸湿擦抹头、颈、腋窝、胸背和四肢[4]。在此基础上予以药物治疗和相应的护理,较好的护理模式对于降低患儿的体温,并使其较为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经过研究比较发现,个性化护理组的患儿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患儿,其不仅可以辅助治疗平稳地降低患儿的体温,且其降温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得到了控制,从而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因其采取的是个性化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针对每个患儿的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实施,这也是其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治疗效果明显了,患儿家属的治疗配合性也得到了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也更加明显,由此形成了较好的护理循环模式,因此其综合治疗护理的效果也得到了肯定,充分体现了此种护理模式的优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儿高热的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的模式进行护理,效果稳定,满意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殷 勇,陆 奕,张 磊,等. 尼美舒利对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退热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5,26(6):847-848.
[2]Lesko SM. The safety of ibuprofen suspension in children[J]. Int J Clin Pract,2003,135(l):50.
[3]Nelson LJ,Wells CD Global epidemiology of childhood tuberculosis[J]. Int J Tuberc Lung Dis,2004 ,8(5):636-647.
[4]Lodha R,Kabra SK. Newer diagnostic modalities for tuberculosis[J]. Indian J Pediatr,2004 ,71(3):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