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牦牛酥油;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是儿科常见综合征,由寒冷、感染、窒息、早产引起。其中以寒冷损伤为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以皮下脂肪硬化、水肿为特征。同时伴有嗜睡、拒乳、体温不升等全身症状,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由于我院地处高原,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处于寒冷的冬季。因气候寒冷,居住条件及医疗条件差,患儿家属对新生儿照顾、保暖、护理意识不强,因此新生儿硬肿症在新生儿疾病中占的比例较大。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我科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56例,占新生儿住院人数的14%。通过使用牦牛酥油局部按摩,结合正确复温,合理供给热量和液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6例,男30例,女26例,其中发生在3天以内12例,发生在3~7天内38例,发生在7~20天者6例。体重低于1500g者20例,体重在1500g~3000g者36例。硬肿发生在小腿、大腿外侧、臀部、阴阜者32例,硬肿发生在小腿、大腿内外侧,臀部、阴阜、双上肢、面部者18例,硬肿发生在全身的有6例。56例除有4例硬肿累及胸腹部,使呼吸运动受限,最终死亡于呼吸衰竭外,其余均康复出院。本组56例患儿均表现体温低,腋下体温在35℃以下至35.5℃,脉搏在80~120次/分,呼吸不规则,反应差,哭声弱,吸乳差或拒乳,口唇及指端发绀,全身均有不同程度的硬肿。
2 使用方法
将患儿温水浴后放入预热好的衣被中,护理人员双手烘热后取适量的酥油加热,根据硬肿的部位,大范围用双手的大小鱼际肌,小范围的用拇指指腹紧贴硬肿的皮肤进行按摩,力度适中,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至硬肿逐渐变软为止,每天3~4次,按摩时避免搓、拉,以免损伤皮肤。
3 护理体会
寒冷可使新生儿散热增加、体温下降,外周小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出现肢端发冷,微循环障碍、心功能低下等表现。因血液淤滞,血浆成分外渗,使皮肤、皮下组织水肿。低体温常致缺氧、能量代谢紊乱和酸中毒,严重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1]。因此做好患儿的临床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3.1 在硬肿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在进行有效按摩时,教会患儿家属具体的操作手法,用力的力度,避免损伤皮肤,这样患儿可以在母亲的怀抱中每1~2小时用酥油按摩1次,同时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有利于患儿病情的恢复。
3.2 复温的护理
复温是新生儿硬肿症低体温的重要内容,按硬肿程度不同而复温方法有别。对轻度硬肿者,进行硬肿部位按摩后,全身擦用加热的酥油,用薄衣被包裹,放入母亲的怀抱,同时加用热水袋,以热传递的方式进行缓慢复温。对重度硬肿症者,体温在30℃以下者采取快速复温法,将患儿置入于比患儿体温高1~2℃的暖箱中开始复温,每1小时提高箱温1℃直至箱温达30~32℃,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同时用酥油按摩硬肿的部位及全身,2~3小时一次,通过1~2天的护理,硬肿的面积逐渐缩小,质变软,皮肤颜色变浅至正常。在进行复温过程中,应注意温度不可过高,避免烫伤(特别是用热水袋时),应随时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尿量、面色及皮肤颜色,温箱中复温要观察温箱的温度及湿度,并检测血糖、肾功能等。
3.3 保证热量供给
能吸吮者母乳喂养,吸吮无力者把奶挤入消毒碗内,用小匙或滴管喂养或鼻饲,同时静脉输液、补足能量,保证热卡来源,有心、肾功能损害者应注意控制液体入量及速度。
3.4 预防感染
做好消毒隔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皮肤护理随时更换体位,防止体位性水肿和坠积性肺炎,加强脐部护理,每天温水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部,以防脐部感染。
3.5 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体温、脉搏、呼吸、硬肿范围,尿量有无出血等,并及时记录,备好急救药品、物品。一旦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3.6 加强健康宣教
介绍有关硬肿的疾病知识,指导患儿家属加强护理,注意保暖,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鼓励母乳喂养,保证足够的热量。
牦牛酥油是由高山牦牛的奶经加工而成,牦牛生活在3000米以上的高原牧区,对寒冷抵抗力强,在它食用的食物中,有多种名贵的中草药,而在它的乳汁中提取出的酥油是具有滋养、润肤、保暖中和脾胃以及防止水份流失的作用,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为人体提供热量,所以很受高原人的忠爱。通过56例新生儿硬肿症使用牦牛酥油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我们体会到用酥油并及时按摩新生儿硬肿,具有硬肿及早消散,水肿消退快,皮肤温度及颜色恢复正常快等特点。而酥油是本地区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食品,到处可以找到,既经济又实用。
参考文献
[1]李文益.儿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1.